•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遠在遠方的寫作課》
    來源:中國作家網(wǎng) |   2017年07月26日13:57

    書名:《遠在遠方的寫作課》

    著者:郭初陽 湯萌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495-9858-8

    出版時間:2017年7月

    定價:29.00元

    寫作是一項可以傳授的技能/郭初陽

    寫作的天賦(writing talent)沒法教,而寫作的技能(writing skill)是可以傳授的。

    中小學的寫作教學,目的不是為了培養(yǎng)作家,而是幫助孩子獲得一個文明人必備的生存技能。這種技能就像駕駛技能、網(wǎng)球技能、windows系統(tǒng)操作技能一樣,只要經(jīng)過適當?shù)呐嘤柣蛑笇В胀ㄈ硕伎梢哉莆铡?/p>

    明白了這一點,就不難推論出,中小學里的語文教師,既然承擔著寫作教學的任務,事實上就等于一位寫作教練。既然身為寫作教練,那么就與其他教練一樣,應當在本專業(yè)領(lǐng)域里技藝嫻熟,可以親自提供優(yōu)秀的示范,在精要之處能給出到位的講解,能一眼看出弟子練習中的問題所在。我們知道,圍棋教練不必是九段高手,游泳教練不必是奧運獎牌得主,同理,語文教師也不必是一位作家。然而,他必須是擁有良好寫作習慣的人,必須是嘗試過各種文體、各種風格的寫作者。所以,談論寫作教學時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語文教師得輕拍胸口問問自己:我是不是一個合格的寫作教練?

    寫作教學的第二個問題是:孩子跟誰學?倘若是純手工活(輪扁斫輪、庖丁解牛之類),自然是一招一式跟著教練學;不過,寫作是思想的散步、情緒的體操,最終以文字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弗萊(Northrop Frye)有過總結(jié):“詩只能從別的詩里產(chǎn)生,小說只能從別的小說里產(chǎn)生。”所以,孩子是跟著經(jīng)典作品來學,寫作教練則是這些經(jīng)典作品的介紹者、鑒賞評論者、范本拆解者。關(guān)于這一點,臺灣廖玉蕙老師說得很好:“身為詩人的聶魯達只管創(chuàng)作,沒有必要承擔解詩的責任……作為老師的我們可不行!詩的妙處,得有法子用深入淺出的方式解說給學生明了。”

    孩子學寫作,跟學畫有些類似。學畫有兩種方式,一是臨摹(師古人,向前輩的作品學習),一是寫生(師造化,向自然和親身經(jīng)歷的生活學習)。用在寫作上,正好對應著一個悠久的說法: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就是臨摹,百十上千篇經(jīng)典名著,細加觀察與分析,熟讀乃至成誦,臨到下筆就流暢如水;行萬里路就是寫生,懷著廣大而平靜的愛,吸取地面上的一切,如福樓拜那般地看(福樓拜說:“我知道看,近視眼似的看,一直看進事物的汗管,因為我把鼻子湊到上面看”),如沈從文那般地寫(沈從文:“把日子稍稍拉長一點,把心放靜一點。三年五載地維持下去,到你能隨意調(diào)用字典上的文字,自由創(chuàng)作一切哀樂故事時,你的作品就美了,深了,而且文字也有熱有光了”)。對于中小學生來說,這兩種方式都不可偏廢。

    要進一步認識到,在寫作的很多時候,臨摹與寫生是合二為一的,因為臨摹是對形式的研究與發(fā)現(xiàn),填入的一定是屬于孩子自己的內(nèi)容。外行想當然地以為,亦步亦趨的寫作會限制了創(chuàng)造;身為寫作教練,則洞察一條寫作的基本原理:模仿絕非原創(chuàng)的墳墓,恰恰相反,一個高度模仿的習作(逐字逐句,甚至精確到標點的模仿),一定是深具創(chuàng)造性的,激動人心的作品。由此可以回答寫作教學的第三個問題:怎么教?答案是:范本越分明,擬作之匠心越可獨運。

    收錄在本書中的學生習作,遙遙地呼應著《英國采風錄》《馮至十四行集》《李爾王》《歌劇魅影》《查令十字街84號》等經(jīng)典,讀者們會略帶驚嘆地發(fā)現(xiàn),因著這一趟英國采風之旅,孩子們確實結(jié)合自身經(jīng)驗,淋漓盡致地表達了他們自己。

    教師手記

    英國日記/郭初陽

    第一天:今天清晨到倫敦,上午參觀了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老師昨天已發(fā)下了行程攻略)。孩子們?nèi)耸忠粋€英文導覽器,全程慢慢走,細細看,一路只感覺到“層層疊疊的歷史”,許多英國君主、貴族,各領(lǐng)域的翹楚如喬叟、狄更斯、達爾文、約翰遜、吉卜林、牛頓……都安眠于此。看到勃朗寧暗紅色的墓碑平躺于地,艾略特與奧登毗鄰,詩歌愛好者會有點輕微暈眩。

    午飯后我們在泰晤士河旁稍許散步,遠望倫敦眼(過幾天我們會去)。

    下午深入國會大廈(威斯敏斯特宮),親歷了上議院、下議院的會場,見識了憲政對王權(quán)的馴服,也看到了大憲章的一份副本原件,呼應著《英國采風錄》的閱讀。

    晚飯后就回了酒店,馬不停蹄,加上七個小時的時差,就早早洗漱休息了。

    總而言之,在倫敦的第一天,孩子們的表現(xiàn)都不錯。

    第二天:昨天睡得早,一夜的酣眠后,今天精神煥然一新(當然,也有衣裝的因素)。

    上午我們先去了圣保羅大教堂。每一位步入者都會驚嘆其壯觀的圓形穹頂,此建筑為典型的巴洛克風格,是當年查爾斯王子和黛安娜王妃的婚禮舉行處(關(guān)于使徒保羅,請查閱《使徒行傳》)。

    然后到倫敦塔(官方全稱為“女王陛下的宮殿與城堡,倫敦塔”)。它是堡壘,也曾是軍械庫、國庫、鑄幣廠、刑場、天文臺、避難所和監(jiān)獄——英語“sent to the Tower”意為“入獄”。

    出來之后,我們步行過橋,再沿河走了一小段,親近泰晤士河與河畔風情。午餐于有千年歷史的波若市場(Borough Market),深入倫敦市井。

    下午我們在環(huán)球劇院流連,當年莎士比亞就是在這里創(chuàng)作與導演的。

    晚上看了期待已久的《歌劇魅影》,看得神魂顛倒,加上時差顛倒,否定之否定,絲毫無倦意。論到效果,如果《宋城千古情》為一,那么《歌劇魅影》為一千,建議您下次也來親歷,驗證此言非虛。

    散場后,于千萬人之中,我們順利匯合,身在大巴上,將泰晤士河置于右肘,一路護送,借用姜夔詞句,正是:沙河塘上春寒淺,看了游人緩緩歸(其實是因為路上有點堵啦)。

    第三天:今天一早,我們穿過格林公園,來到倫敦最大的皇家庭院——海德公園。公園歷史極久,始建于1637年,到如今,園中有九曲湖,綠地平曠,樹陰蔽日,有奔犬,有高馬,有松鼠,有天鵝;有體育,也有政治(到了現(xiàn)場才知道,著名的演講者之角,只是一大片空地,并無任何標識與說明,英人的含蓄內(nèi)斂可見一斑)。孩子們在園中悠閑散開,自得其樂,一如本地人。有孩子拾得金戒指一枚,交與騎警。

    從十一點起,我們就在大英博物館了——狄更斯、達爾文、馬克思和列寧都曾在此閱讀,甘地、泰戈爾、孫中山,都曾慕名造訪。館藏800多萬件,從博物館最能看出一國的氣度與風范,不得不說,英國誠大國也。館內(nèi)中國口音不少,但按照計劃奔赴各館之間,爭分奪秒的學習小組,則是我們的孩子。臨出門時,有人說:恨不得天天泡六個小時!

    晚上就放松啦,在Jamie Oliver's Fifteen餐廳享用晚餐。Fifteen餐廳的創(chuàng)始人是大名鼎鼎的英國“食神”Jamie Oliver。除了美食,這個餐廳還以其著名的公益項目學徒計劃聞名全球,正因如此,它出現(xiàn)在了越讀館的英文教材Smart English里。這是一幢四層小樓,紅磚黃拱,玻璃明亮。從書本走到實地,嘗嘗依次而來前菜、主菜、甜品的滋味,多有意思,頓覺生活更加值得熱愛了。

    第四天:想一想,有哪一個虛構(gòu)的人物,居住在一個真實的地址?今天我們的第一站就是貝克街221B,四層小樓,褐色磚墻上有紫色的花朵,門口那位維多利亞時代的警察,笑容可鞠,不拒絕每一位訪問者的合影。踏著逼仄的樓梯,我們進入這小樓,進入福爾摩斯的起居室——舊煙斗、獵鹿帽、搖曳的燭光,和著吱吱嘎嘎作響的木地板,神秘氣氛一下子把人裹進去了。角落里的蠟人像讓人驚怕,如何安撫受了驚嚇的心?只能買些紀念品了!

    幾經(jīng)更迭,如今的查林十字街84號,已成了一家麥當勞,我們沿著街道,從一家麥當勞走到另一家,舊書店寥寥,到何處安放海蓮的愛書之心呢:人世幾回傷往事,查令幾多麥當勞。

    然后是國家美術(shù)館,2300幅歐洲繪畫,從13世紀到19世紀的作品。新初二暑期語文、英語課,剛剛講過凡高,隨即漂洋過海,與金色的向日葵面對面,難以言表的感受啊。還有:

    揚·范·艾克的《阿爾諾非尼夫婦》

    波提切利的《維納斯與戰(zhàn)神》

    達·芬奇的《巖間圣母》

    委拉斯開茲的《鏡前的維納斯》

    米開朗基羅的《埋葬》……

    傍晚時分,伴著倫敦橋下的余暉金影,我們泛舟泰晤士河面上,河水徐流,由著自己的心意。我們有幸目睹了塔橋的開啟,一桅嚴肅地駛過。

    離舟上岸,就到了倫敦眼,摩天巨環(huán)緩緩旋轉(zhuǎn),將我們擎到半空,在倫敦443英尺的高空,望見大本鐘,望見晚霞,望斷故園心眼。

    第五天:親愛的家長,迷失倫敦的四日四夜,讓我們想起塞繆爾·約翰遜的名言:你要是厭倦了倫敦,你也就厭倦了人生。然而今晨我們不得不離開了,用里爾克式的表達,格式是這樣的:今天在風勢不定的溫莎城堡閃透出光來;于是我就用這第一瞬間的光明來問候你。

    溫莎城堡始建于1070年,如今是女王的周末行宮。里面的圣喬治禮拜堂,是英國垂直式哥特建筑的典范,高柱拔地而起,在空中伸展對接,交織出無與倫比的石質(zhì)穹頂。如此美輪美奐的建筑物,果然有神同在。

    下午我們到了神圣的牛津,住在牛津宿舍,每人一個單間,整一幢樓都是我們的!我們可以在中庭開會。四組人馬,按照規(guī)定的線路圖,繞行牛津鎮(zhèn),每組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務。近十公里的毅行,是體能鍛煉,是團隊合作,也是丈量牛津的一種方式。《愛麗絲漫游奇境》《納尼亞傳奇》《魔戒》的作者都出自牛津,哈利·波特的取景地也多在這里,叫我如何不愛ta?

    第六天:感謝耶穌,讓我們住在耶穌學院,天高云淡,花草靜美。早餐的玻璃餐廳在一小丘上,可以俯瞰漫無邊際的草坪。

    上午我們在拉德克利夫廣場漫步。這是牛津市的中心廣場,全為歷史建筑所環(huán)繞:拉德克里夫圖書館、博德利圖書館、圣母瑪利亞大學教堂、新學院、圣三一學院……這種悠久莊重之美讓人嘆息,有孩子說:“我們贊嘆這里像天堂。”

    要知道,牛津大學有記錄的授課歷史可追溯到1096年,這個歷史悠久的大學并無核心主校區(qū),三十九所獨立書院,星羅棋布在城市的各個角落里。

    隨后我們到了皮特河博物館,五百萬件自然歷史藏品,各種各樣奇怪的昆蟲,碩大無朋的恐龍骨架,羽毛斗篷、吹矢槍、能樂面具、圖騰柱、烏干達頭飾、豪豬頭盔、樹皮搖籃、蜜蜂專展,還可以摸摸狐貍和黑熊——這里確實是人類學家夢想中的天堂。

    午餐在草坪上,周圍是大樹,紅花、白花和黃花。

    下午在基督學院,高堂華美的大廳,兩壁掛滿了牛頓、洛克等學者們的畫像,在他們威嚴目光的注視下,臺燈與碗碟默不作聲(四點半之后,這里就是學生餐廳),我們一行也悄然走過——《哈利·波特》的霍格沃茲魔法學院餐廳,我們聞到了一縷烤面包香。

    已經(jīng)有孩子下決心要考牛津了——為了能長住在這么好的宿舍里。

    第七天:英國漂亮的城市有很多,論建筑與環(huán)境的融合,沒有一座城可以與巴斯媲美,要知道,早在1987年,它就入選為聯(lián)合國世界文化遺產(chǎn)城市了。

    今天一早我們就驅(qū)車直奔而去,看到了喬治王時代(1714-1837)的宏偉建筑與石板街道,弧形展開的皇家新月樓,以及世上保存最完好的古羅馬浴池。這里有英格蘭唯一的天然溫泉,當年羅馬人就在這里,讓水溫長期自然保持在46℃。

    正如你所知道的,巴斯人忘不了簡·奧斯丁(1775-1817),甚至專門設置了一個簡·奧斯丁藝術(shù)節(jié)。1801到1806年間,她生活在這里,小說《勸導》和《諾桑覺寺》寫到的故事也就發(fā)生在這里。我們在她的舊居,聆聽這位女作家的生平,

    她的筆下有細致的觀察,引人淡然一笑的幽默,自有一種溫婉的風情。

    車回牛津后,我們?nèi)チ擞罟爬系墓⒉┪镳^:阿什莫林。它的名聲僅次于大英博物館:古希臘雕塑、埃及木乃伊、日本浮世繪、錢幣主題特展、中國書畫,應有盡有。豐子愷手繪的李叔同先生像,也在此館收藏。

    晚上是激動人心的草坪詩會,從昨天起就開始排練準備,十個小組,背誦了自己選擇的心愛的詩歌。Shelly: The World's Wanderers, Bob Dylan: Blowing in the wind, Dylan Thomas: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艾略特《窗前即景》,三毛《如果有來生》,紀伯倫《挫折》,馮至《威尼斯》,穆旦《冬》,海子《五月的麥地》:

    全世界的兄弟們

    要在麥地里擁抱

    東方,南方,北方和西方

    麥地里的四兄弟,好兄弟

    回顧往昔

    背誦各自的詩歌

    要在麥地里擁抱……

    第八天:有言道“如果失去了莎士比亞,那就沒有了英格蘭”。今天我們在小鎮(zhèn)斯特拉特福度過了一天,這是莎士比亞的出生地,也是文學的家鄉(xiāng),正因為如此,我們在異國并不覺得生疏,反而會有奇異的回鄉(xiāng)的親切感。

    上午的課分別由麗莎、伊琳兩位外教執(zhí)教,為我們介紹了莎士比亞的生平;下午的授課老師布倫達·里德漢姆是皇家莎士比亞劇團化妝與道具部門的前負責人,叫孩子上來,服裝一換,假發(fā)一披,瞬間就變成了劇中人!戲劇確實有魔力啊——刺殺凱撒是今天的沸點,刺客們列隊而上,一人一刀!凱撒倒地呻吟,血流滿胸……莎士比亞果然刺激。

    晚上的時間是自由的,籃球足球、極限飛盤、寫作探討,無一不可。因為緯度高,到了很晚天還是亮著的,牛津深藍的天際,卷動金色的云絮,一如我們內(nèi)心的光景與百感交集;而地面上的一切,成了一層淡的剪影。

    第九天:今天我們繼續(xù)莎士比亞戲劇工作坊的課程。麗莎老師的講座主題是:莎士比亞的劇院。麗莎老師讓孩子們思考:建于1599年的環(huán)球劇院,與現(xiàn)代劇院有什么不同,為什么它是這樣的構(gòu)造。我們圍坐成四組,每組一個環(huán)球劇院的模型,人手一份建筑截面圖,思考討論后,加上老師配有精美PPT的講解,我們了解了莎士比亞時代劇院種種有趣細節(jié)——劇院為什么沒有屋頂,劇院里沒有廁所怎么辦,當時如何制造電閃雷鳴的音效,不允許有女演員那么由什么人來演女角……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趁著茶歇的間隙,有人請麗莎老師簽名,有人詢問她關(guān)于莎士比亞的問題,也有人手捧咖啡坐在沙發(fā)上,享受一段溫馨安靜的時光。

    然后有莎劇排練課:練習臺詞(咀嚼口香糖一般地咀嚼這個詞語,品嘗它的滋味),團隊操練(圍成一個環(huán),按照指令進退、擊掌和旋轉(zhuǎn)),和聲歌詠(分為三個聲部,回環(huán)往復唱出各自的臺詞)。就這樣,在聲音、舞蹈和音樂中,我們淺嘗了莎士比亞的味道。

    午餐廳和故居連在一起,餐廳里有莎翁的立像,在我們就餐時,他和我們一起看著陽光下的花園,有老樹根深靜立,也有蜜蜂輕盈紛飛。

    下午我們?nèi)チ爽旣悺ぐ⒌寝r(nóng)莊——這是莎翁母親的居所——見識了英國傳統(tǒng)的鄉(xiāng)村生活,看到了雞犬牛羊,有著柔順長鬣的白馬,一身卷發(fā)的黑豬……

    回到宿舍,老師和孩子們就忙開了,晚餐自己做!煎雞蛋、削胡蘿卜、剜牛油果、裹三明治、煮意大利面、烤雞、洗藍莓……一個半小時后,我們在碧藍的天空下,無邊的草地上,享受自己的勞動成果,大快朵頤。

    第十天:今天七點一刻,教師檢查打包情況和寢室衛(wèi)生,五分鐘之內(nèi)檢查完畢,行裝皆備,寢室也都清潔如入住時。

    我們?nèi)ゲ蛷d用了在牛津的最后一頓早餐,有同學專門買了一束花,送給為我們服務了五個早晨的兩位牛津?qū)W生。

    然后我們長驅(qū)四百公里,來到了湖畔溫德米爾和鮑內(nèi)斯(兩個小鎮(zhèn)幾乎就是連在一起的)。水彩未干的深藍的天穹 ,緊接著蔓綠的低矮的石墻, 靜靜兜住了一個涼夏。群山、古樹、草坡、湖水、小舟、天鵝……

    領(lǐng)略了湖邊風景后,我們?nèi)胱P西克,晚上的時間都屬于華茲華斯!查閱湖畔詩派的資料,了解這位桂冠詩人的背景,選擇一首他的英文詩,熟讀成誦——明天我們要去一訪華茲華斯的鴿屋,印證一下他的詩句:

    我好似一朵孤獨的流云,

    高高地飄游在山谷之上……

    第十一天:華茲華斯(1770-1850)主張用日常的語言表達平凡的生活——詩是強烈情感的自然流露,然而是平靜中回憶起來的情感;詩人是以普通人的身份(敏銳、熱忱、開闊)向人們講話,他仿佛真理的領(lǐng)唱者,引導著人類的合唱。

    說到華茲華斯與中國,胡適先生早在1919年《談新詩》里就曾引用:“英國Wordsworth(華茲華斯)等人所提倡的文學改革,是詩的語言文字的解放……這一次中國文學的革命運動,也是先要求語言文字和文體的解放。”

    郁達夫《沉淪》的開篇,主人公在田間道上緩緩獨步時,手捧的就是一本華茲華斯的詩集。

    徐志摩在長詩《夜》里稱格拉斯米爾為“清凈境界”,摘錄幾行:

    多明凈的夜色!

    只淡淡的星輝在湖胸上舞旋,

    三四個草蟲叫夜;

    四圍的山峰都把寬廣的身影,

    寄宿在葛瀨士迷亞柔軟的湖心,

    沉酣的睡熟;

    那邊乳鴿山莊放射出幾縷油燈的稀光,

    斜僂在莊前的荊籬上……

    華茲華斯的妹妹,同樣才華出眾的多蘿西,寫下了《格拉斯米爾日記》,記錄了湖區(qū)風景,記錄了兄妹手足之情,記錄了兄長與柯爾律治的交往,也記錄了浪漫派不少詩作的誕生。

    第十二天:我們在蘇格蘭高地馳騁了一天!看了兩個湖:

    一個是洛蒙德湖,位于特洛薩克斯,這里是蘇格蘭第一座國家森林公園;另一個就是大名鼎鼎的尼斯湖了,水怪的傳聞始于1933年5月2日《因弗內(nèi)斯通訊》上一篇題為《尼斯湖奇景》的文章,至今仍充滿神秘感。

    一路上看盡了高地風景:風吹草低,牛羊散落在坡地,眼見著馬放南山,人跡杳然,遂息爭競之心,而起澹泊之志——此地甚好!晚上住在因弗內(nèi)斯,國家森林公園里面。跋涉之后,一夜黑甜好夢,期待明日的莫利赫湖。

    第十三天:一早我們被雞鳴叫醒,山中清冷,和煦陽光下的早餐后,走到莫利赫湖邊,看著這一面天空之鏡,里外都洗滌得干干凈凈,精神澡雪,頓覺昨天的車馬勞頓都是值得的了。

    繞湖一周,約一個多小時:天光云影,水鴨鳴禽,松樹紫草,沙灘小艇……氣溫也正好,微熱但無汗,健步之后,飲一杯冰水或來一個冰激凌,湖畔小憩一會兒,仿佛就在家鄉(xiāng)的西湖邊。

    下午我們到了蘇格蘭東海岸的名城圣安德魯斯,圣安德魯斯大學建校于1410年至1413年間,校齡僅次于牛津與劍橋。威廉王子曾在此上學,收獲了凱特王妃的愛情。

    這里是高爾夫的發(fā)源地,有最古老的高爾夫球場(距今六百年)和英國高爾夫球博物館。海邊就是大片的球場,草地上有人在打高爾夫,白色海鷗不時從頭頂掠過,遠處是海浪聲。

    圣安德魯斯大教堂的廢墟令人震撼,宏偉中世紀建筑建于12世紀末,如今塔樓與高墻依然矗立,迎著海風直指云端。

    西沙海灘也值得一提,2012倫敦奧運會開幕式,憨豆先生陶醉于自己的鋼琴聲中,然后穿越到了一片沙灘,跟一群白衣運動員一起跑步,就是在西沙海灘——這是圣安德魯斯運動員俱樂部名為“烈火戰(zhàn)車”的跑步活動,為了紀念埃里克。埃里克是英國人,1924年的奧運冠軍,但他生于中國,1945年長眠于中國,為中國獻上了自己的生命。濰坊二中有埃里克的紀念碑。奧斯卡最佳影片《烈火戰(zhàn)車》(1981)講述的就是他的故事——這是越讀館小學語文課的內(nèi)容。今年七月,香港導演冼杞然的《終極勝利》,再次演繹了埃里克對中國的愛。等我們回國后,有空不妨帶孩子同看。

    第十四天:今天上午我們在愛丁堡看愛丁堡城堡(有點像繞口令)。在蘇格蘭歷史上,這里既是皇室居所,也是軍事要塞,如今是最受歡迎的景點(游人也最多)。只要聽聽以下景點名稱,就知道為什么這里幾乎處處要排隊了:阿爾蓋炮臺觀景,一點鐘炮,蘇格蘭國王御寶,命運石……

    下午的時間,全部都在蘇格蘭國家博物館(由蘇格蘭考古學博物館和蘇格蘭皇家博物館于1985年合并而成),有大量蘇格蘭文物和來自世界各地的藏品,五層樓的玻璃頂大廳寬敞明亮,間或有音樂和舞蹈的藝術(shù)表演。

    晚上,我們開了總結(jié)會,把新書計劃通報給了孩子們。然后收拾行裝,準備回家見爺娘嘍。

    寫于2016年8月8日—21日

    舌尖上的英國/方文_初二

    一、番茄肉醬千層面

    這家的千層面,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實誠——厚厚的面一層層疊起來,中間夾著密密的小肉團,肉團間包裹著奶味濃郁的芝士。

    千層面最頂層的芝士烤得微焦,脆脆的表皮一口咬開,熱乎乎、軟綿綿的芝士就纏上了舌頭,回味無窮。用叉子從立方體的一角叉下去,夾層中的芝士拉出長長的絲,肉末與意面上下相疊,像是琴弓與琴弦相依偎的小提琴,正奏起一曲悠揚的樂曲。

    吃完,看到隔壁桌上男生的面也空了,碟底卻掉了半碟大大小小的肉團,排成了一個八卦的形狀。這可真是一碗純樸的千層面啊!

    二、泰晤士河畔的披薩

    英國的披薩,大多薄而硬,更像國內(nèi)的脆餅,與我們常吃的必勝客披薩很不一樣。

    披薩上的食材也不豐富,常見的是番茄與培根片(不必說什么海鮮披薩、榴蓮披薩了,就連必勝客披薩上鋪有的厚厚一層馬蘇里拉芝士,在這兒都很少見)。這兒多的是各式各樣的佐料,用手指捻著細細碎碎地撒下,如海苔的小碎末,不知名的白色細末……

    很難評價到底哪一種披薩更好吃,只能說是“蘿卜青菜,各有所愛”吧。

    三、Fish & Chips

    炸魚薯條是英國的國菜,傳說是卡梅倫的最愛。

    炸魚薯條秉承了英國菜品的一貫風格——份量大。橢圓形盤子上橫陳一塊長約15厘米的金黃炸魚,空余的位置則全被炸得同樣金黃的粗薯條填滿。盡可能地擠盡一小片檸檬的汁,均勻地滴灑在金黃的魚塊表面,煎炸的油香與檸檬汁的清香混合在一起鉆入肺腑,撩撥蠢蠢欲動的饞蟲。裹在魚肉外的面粉炸得酥脆,一叉子下去,還能聽見吱嘎的斷裂聲。瑩白的魚肉入口滾燙,香氣撲鼻又鮮嫩多汁。不蘸蕃茄醬是原汁原味的鮮香,蘸上蕃茄醬便是別具風味的酸甜,無論怎么吃,都能品出層次不同的味道。不得不說,這樣的一頓美味佳肴下肚,實在是太撐了。魚肉吃到后來已慢慢冷卻,油味兒便顯得格外突出,每吃一口便在胃里加深一層,而后又隨同飽嗝一起溢上來。粗薯條也有些噎人,粉粉沙沙的,倒不如細薯條來得輕盈清爽。

    于我而言,要是炸魚薯條配給的檸檬能再多兩片,薯條的分量再減少一些,那就再好不過了。也許可以配上一兩道解膩的湯或沙拉,那會讓“國菜”越吃越有味兒,在唇齒間留香就如同繞梁三日的余音,回味無窮。

    四、Itsu簡餐體驗

    這是在一次自由活動中找到的中飯臨時解決點,店內(nèi)食品偏亞洲風格,是家快捷餐廳。

    我選擇的是一盒壽司。英國的壽司與中國的大同小異,唯一的區(qū)別是壽司上撒的佐料是辣椒粉一類的東西,而中國的壽司上不會出現(xiàn)紅辣椒。壽司的米質(zhì)很好,顆粒飽滿而分明,即使是從冰箱里拿出來即食也不影響口感。壽司中的三文魚厚實、新鮮,惹人垂涎。作為餐后甜品的小酸奶也很讓我驚喜。酸奶質(zhì)感比國內(nèi)的更醇厚,口味偏酸,但配上了甜香的巧克力醬、軟糯的布朗尼切塊,一切都是那么的恰到好處。用店內(nèi)長得十分玲瓏可愛的勺子挖一勺送進口中,層次豐富,像是微風伴著暖陽,舒適又愜意。

    五、Fifteen餐廳

    Fifteen是一家名聲很大的正宗西餐廳。比較一下,也許就類似于杭州樓外樓。

    行前我對這一頓正宗西餐抱有許多幻想,但事實證明,幻想與現(xiàn)實還是有一定差距的。

    先是面包和蘇打水。這里的面包比國內(nèi)的硬一些,更有韌性,回味偏澀,有一種很自然很樸素的味道。蘇打水在杭州某家博庫書城的菜單上叫做巴黎水,簡單來說就是沒有加鹽的汽水,稍稍喝一點兒可以解油解膩,喝多了就匯集成一股沖淡了的鐵銹味兒。

    再說前菜。油炸軟殼蟹是三道前菜中最合中國口味的一道,鮮嫩鮮香;另兩道菜就是完全西餐式的冷盤了。幾位小伙伴挑戰(zhàn)紅色的蘿卜,吃了半口就一下子吐了出來,具體味道怎樣,我也沒敢嘗試。據(jù)評價而言,就是四個字:一言難盡!另一盤是酸酸的花菜,還拌有洋蔥圈、大蔥一類的提味料,看上去是放了辣的,但是辣味并不明顯。酸花菜比較開胃,也不會給人不適感,總體上無功無過。

    主菜。一道是煎三文魚,另一道類似牛排。煎三文魚的魚皮與魚肉是完全分開的,用叉子叉進魚皮,一不小心就會把整塊魚皮都掀起來,像是揭開鍋蓋那樣,露出粉粉嫩嫩的魚肉。這道菜的配料是一堆一堆不知名的綠色蔬菜(如草),淡奶油,還有一些爽口的水果丁。另一道牛肉并非全熟,是暗紅配亮灰的色彩,肉香撲鼻,無比誘人。配料是咸甜的肉汁與半棵碩大的包心菜,很解膩。終于吃到真正的西餐,量卻沒有前幾頓大了。一盤牛肉六個人分,每個人只能分到一兩塊,還不如蘸著肉汁的包心菜能填飽肚子。

    最后是甜品。飯后甜品有兩種,一種是蜜桃派,另一種是巧克力慕斯。就我個人而言偏愛蜜桃派,清清爽爽,香甜不膩的風格。蛋糕胚軟硬適中,口感豐富,配上多汁的蜜桃果肉,吃起來毫無負擔,讓心情也跟著輕松起來。巧克力慕斯比國內(nèi)我所吃過的任何一種都要醇厚,像是把融化了的巧克力漿堆在一起,塑成了長方體的形狀,但它的實質(zhì)是極軟極粘稠的。用刀輕輕一刮,就能見到一條巧克力漿軟軟地掛在刀刃上,拉出尖尖的一個角,好像融化了的冰激凌。剛吃一兩口時還覺得口感獨特,味道也不錯,再吃就有些膩味了,滿嘴都是巧克力甜膩的氣息,簡直是甜到窒息。

    畢竟是一顆中國心,想要完全適應西餐是不容易的,盡管每道菜都堪稱完美地做到了配料與主食相輔相成,還貼心地配有許多解膩的道具,但與我心中的美味還是相差了一個臺階。這次Fifteen之行讓我深刻地體會到了國內(nèi)所謂的西餐廳到底經(jīng)歷了多少改良,真正正宗的西餐,也不是每個人都愛得起的啊。

    你知道牡蠣怎樣造它的殼嗎/陳語心_初三

    弄人:你知道牡蠣怎樣造它的殼嗎?

    李爾:不知道。

    —《李爾王》第一幕第五場

    《李爾王》是一個悲劇故事。我試著領(lǐng)略一個悲劇故事。第一遍粗略的翻閱中,使我難過的是結(jié)局。大家倉促地死去,死狀頹唐,咽喉里都還哽著未盡之事、未敘之情,以及未償之債。第二遍看,我為劇中重重疊疊的矛盾所難過。一出優(yōu)秀的劇大都會有優(yōu)秀的矛盾,矛盾的解決與否決定故事的悲喜。《李爾王》里矛盾的堆疊遠遠比矛盾的解決要多,這使得我越發(fā)難過。第三遍回顧時我終于找到了真正讓我難過的東西:劇中那么多不一樣的人,全都被困頓著,牽制著,壓迫著;無論王侯或下人,他們中沒有一個字面意義上自由的人。這比他們丟掉性命或者失掉至親(或者兩者皆有)更具有偉大悲劇的氣質(zhì)。

    第一幕第五場的對白里,弄人問李爾王:“你知道牡蠣怎樣造它的殼嗎?”

    李爾王不知道。

    他當然不會知道,他的臣下、親人不會知道,我想就連善用譬喻作警語的弄人他自己也不知道,即使他提這個問題的本意并不是作答而是拋出下一個問題。在殼里的人怎么會知道殼是怎么建造起來的呢?

    牡蠣怎樣造它的殼?我很想回答這個問題,我想針對文中最讓我難過的三個角色——李爾,愛德伽和無名的弄人——來拆解并分析他們囚牢的構(gòu)成。

    我要先來提綱挈領(lǐng)地復述人物形象。李爾王身上只有一重負擔:識人不明的事后痛悔。他對于三個女兒、女婿們、身邊賢臣的錯誤判斷,使他遭受怠慢甚至控制而舉目無親。這種痛悔交雜著恥辱導向了他最后的結(jié)局,一言以蔽之,他是愚昧的。

    相較而言,葛羅斯特的長子愛德伽身上的負擔,組成要復雜得多。他兼有被異母兄弟暗算的狼狽,被不明就里的父親追殺的冤屈,為了謀求一條生路他不得已裝成落魄的行乞者,并十二分心酸地以“可憐的湯姆”自稱。而最沉重的負擔來自流落荒野的王、隱姓埋名的他和自己的父親相見之時。父子二人都忠心耿耿愿為君王涉險,而父子間巨大的誤會尚未彌合。親耳聽著被欺騙的父親痛斥自己的“不肖”或是“陰毒”,愛德伽喃喃的悲嘆“可憐的湯姆冷著呢”(第三幕第四場),讓我有一種胸腔被一把攥緊的疼痛感覺。倘若要來形容滿口囈語、滿心傷痕的愛德伽,“瘋癲”二字會跳入我筆端——考慮他的際遇他也有理如此。

    至于弄人,在擅長講看似胡話的謎語上,他跟愛德伽倒是有相似的地方。但是,他身上并不背負像上述二人一樣的矛盾,他不承受負擔。他的諫言是他選擇來講述道理的方式。要概括他,我想用“智慧”二字。

    但如果你也讀過這部劇作,你讀到這里的心情應該跟我寫到這里的心情是一樣的:以上分析并不全對。確實,光用“愚昧”來稱呼老李爾的囚籠,似乎就置他走上風暴中荒原的行為于不顧。要是弄人的性格只有“智慧”二字,一個絕對的智者怎么會害得自己身陷囹圄還丟掉性命,智者難道不應該是活下來的幸運者,有足夠的能力明哲保身嗎?至于愛德伽,“瘋癲”的愛德伽,又怎么會沉默而鎮(zhèn)靜地陪伴在失去雙目的父親身側(cè)?不論怎樣,這種方式的解析都說不通。

    仔細考慮一下,智慧、癲狂和愚昧,確實是形容這三個形象的適當用詞。不過,我不能夠采用對號入座的形式:把三個單詞看作數(shù)軸上的落點,并企圖將三個人物擺到合適的點位。“智”“愚”“癲”這三字,更像是三角形的三個頂點,而我們的三位角色,分別占據(jù)三角形的一條邊。

    如是說來,“愚—癲”一線自然屬于老李爾,識人不慎,出走荒原,最后在崩潰的精神里郁郁而終。“智—癲”一線可以較完備地形容愛德伽,他的生存智慧使他用偽裝的癲狂來保護自己,他癲狂的外殼間也不時掙脫出些智慧的光。當父子相見卻不能相認時,我也幾乎可以看到他理智的那部分自己在瘋狂敲打著自己的偽裝,無奈他清楚自己在此時拆開軀殼的后果如何。最矛盾的“愚—智”一線為弄人所有,然而大智若愚并不是我想說的,弄人的“愚”該被解讀成愚忠,一種由他的身份賦予而他被動承受并且適應良好的品質(zhì)。他縱可以口若懸河,寓至理于戲謔之中,但他斷做不到離開一艘即將傾覆的大船,因為他曾向君主宣誓效忠,這也正是最后斷送他性命,使他無法享受聰明人的善終的原因。

    于是分享著這些特質(zhì)的人也互相作用著,可以看見他們?nèi)绾闻鲎财鸹鸹āT嚳磩”镜谌坏诹鶊觯喾甑娜松涎菀怀霭d狂的審判,在我看來這著實精彩至極。單就愛德伽而言,可以很容易地看到這種相互作用對他的影響。“我的滾滾的熱淚忍不住為他流下,怕要給他們瞧破我的假裝了。”愛德伽說道。佯裝瘋狂與純?nèi)化偪耖g的彼此影響如此一目了然:前者禁不住對后者的憐憫,后者動搖和威脅著前者的偽裝。

    從這三個人,這三角的三個頂點上,我得以一窺劇中被囚禁的角色的某些共性,他們何以被牽制,何以獲得悲劇的結(jié)局,何以祈求命運垂憐卻收不到答復(肯特,第二幕第二場,“晚安,命運,求你轉(zhuǎn)過你的輪子來,再向我們微笑吧”),何以被自己的選擇以及隨之所生的際遇拘役在牡蠣殼中。

    “你知道牡蠣怎樣造它的殼嗎?”我想我見過了。這種殼的樣子會很不一樣,分量很不一樣,組成它的東西也或多或少的不一樣,但是造殼的牡蠣自己不知道,他們甚至不清楚自己在造自己的殼,而當身上的重量把他們囚禁把他們壓垮時,他們認為把原因追溯到星宿或命運上會是個好主意。

    我憐憫他們,但在垂淚之際,我竟忘記自己的殼了。

    倫敦眼/張可欣_初一

    記得嗎,那個傳說

    摩天輪到達最高點

    兩顆心的相貼

    就可以相悅很多年

    我們一起去看

    倫敦眼,不知怎的走散了

    說好的永遠

    為什么都不復存在

    相遇不容易

    所以要珍惜呀

    珍惜此際的這些

    眼波流轉(zhuǎn),一圈一圈不斷

    不斷有人在這里相遇離散

    倫敦眼,看透了一切

    The Cicada / 戴舒瑒_初一

    Besides you,

    Who can be a better synonym for a hot summer?

    Your little tweets come out of the window,

    Resounding throughout the whole summer!

    At times, the sun gets hotter,

    And your body is exposed to a fire.

    I want to write you a letter,

    To tell you how you make me admire.

    You’ve been waiting under the earth for years.

    When autumn comes, you die and leave tears.

    Sometimes I ask my teacher in the summer,

    Why cicadas shout so loudly, disturbing children?

    Now I find the answer,

    You have to prove yourself to the world.

    距離/夏夏_初三

    求購英國絕版書的第一封信,牽出了一系列的交集。最初只是買書者和賣書人的交流,漸漸成了朋友之間的噓寒問暖,再到后來弗蘭克與海蓮產(chǎn)生了難以言表的深情厚誼。一切都在意料之中,但有些什么東西似乎悄然改變了。

    他們或許是幸運的,相隔萬里,以一封信結(jié)識彼此;仿佛又是不幸的,無緣相見,只能通過尺牘書寫懷念。

    他們也曾想著相見。當她終于有了積蓄,已計劃奔赴倫敦,而儲蓄卻成了牙醫(yī)的蜜月經(jīng)費,觀摩伊麗莎白女王登基大典的英倫之旅無果而終。一次又一次燃起的希望,一次又一次的落空。慶幸的是,每次旅程破滅之后,書還是照樣買,信還是照樣寫。

    紐約市東九十五大街14號到倫敦中西二區(qū)查令十字街84號,跨越了整個大西洋,中間有著幾千公里的距離,但那一封封書信,卻將他們之間的距離慢慢縮短。

    一封一封,你來我往,書信成為他們平靜流淌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旁白。字字斟酌的落筆,投入紅色的郵箱,等待著某個日后的開啟;握在掌心的信箋,手寫的字體,散發(fā)出對方淡淡的溫暖的探詢。日子就在一天天的等待,與每一次忽然的驚喜中度過,那書信來往之間,因距離而產(chǎn)生的時間差,似乎也成了一種潛在的幸福。

    1969年1月的某天,弗蘭克去世的噩耗就這樣傳來,猝不及防,像上天開的一場玩笑。弗蘭克唯一一次表露自己想念的那一封信(1968年10月16日),成了最后一封,壓抑了二十年的情感,就這樣化為了最后的訴說。海蓮的生活,陷入了漫長的空白。本來兩個人的故事,因為其中一人的去世,變成了另一人的獨舞。距離,越來越遠了。

    1971年初,當海蓮終于來到令她魂牽夢縈的那個街角,那家書店,那人卻不在了。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 精品无码AV无码免费专区| 1313午夜精品理论片|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国产精品综合久成人| 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人体模特| 国产精品成熟老女人视频|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国产| 国产成人精品999在线|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免费看| 熟女少妇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婷婷综合在线精品| 午夜精品在线视频| 51视频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青青草原伊人| 久久精品99久久香蕉国产| 日日噜噜噜噜夜夜爽亚洲精品| 6一12呦女精品| 色婷婷噜噜久久国产精品12p| 日本久久中文字幕精品| 无码人妻精品内射一二三AV|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 91久久精品国产91久久性色tv |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亚洲精品高清| 国产热re99久久6国产精品| 大伊香蕉在线精品不卡视频 | 亚洲精品天堂成人片AV在线播放| 91福利精品老师国产自产在线| 久久久免费的精品|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蜜桃| 久久福利青草精品资源站免费| 国产亚州精品女人久久久久久| 精品人妻伦九区久久AAA片69|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在线观一| 国产精品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 四虎影视永久在线观看精品| 亚洲AV永久纯肉无码精品动漫|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