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詩人群落的多元景觀
最近受幾位詩人朋友委托主編一部《南方詩選》 ,并由此得以關注廣東詩歌發展狀況。我們注意到,廣東詩歌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已獲得了長足發展,并引起了批評界的廣泛關注。特別是打工詩歌的強勢崛起,甚至為廣東詩歌贏得了世界性聲譽。但在打工詩歌之外,還有很多重要的詩人群落未曾受到充分關注。批評界還習用60后、 70后、 80后、90后來概括同屬一個年齡層次卻差異極大的詩人。在去參加廣東詩歌高研班高峰論壇時,我針對這種現象提出需要對廣東近三十年來涌現的詩人群體或詩歌流派予以命名,以有助于更全面地揭示廣東詩壇的多元和復雜的詩歌生態,并展現其不同于其他地區詩歌的獨特品質。經筆者歸納梳理,當代廣東詩壇已經大約形成了以下重要詩人群落:
1 .底層打工詩群, 20世紀90年代興起,是廣東詩歌最重要的詩歌群體。1994年,佛山《外來工》雜志創刊,標志著打工詩歌的崛起。2001年,羅德遠、許強、徐非、任明友等一起創辦《打工詩人》雜志,標志著打工詩歌進入其輝煌階段。在底層打工詩人中,鄭小瓊的寫作最具代表意義,其作品主要有《女工記》《黃麻嶺》 《鄭小瓊詩選》 《純種植物》 ,其特點是直面社會苦難,渴望公平與正義,反映中國城市化浪潮中城鄉二元結構破碎的底層打工者的工作、生活、痛苦與迷惘,具有極強的社會介入性和階層代言性。底層寫作往縱深發展,必然走向更廣層面的社會問題探詢、現實政治批判、復雜人性透視與理想維度的建立,這是因為文學的本質必然是從局部的個別寫作進入普遍的整體人生意義的揭示,進入個體與世界關系的思考。在這個方面,很多打工詩人因為學養不足,遭遇無法突破的困境,打工題材的反復書寫逐漸失去了對于讀者的吸引力。如何尋找新的題材、反映新的問題、呈現新的意義,將成為底層打工文學突破的方向所在。而在這個方向上,鄭小瓊所取得的進步和她的個人探索將可能為打工詩人群體提供有意義的借鑒。
2 .完整性寫作詩群, 2003年興起,是廣東詩壇最具有理論深度和詩學自覺的重要詩人群體。“完整性寫作”的口號最早由世賓提出,而東蕩子則是完整性寫作的靈魂人物和創作先驅,黃禮孩是完整性寫作詩派的最典范代表。另外,浪子、曾欣蘭等也可看做是完整性寫作詩派在精神和藝術上的響應者。該詩人群體的重要作品有東蕩子的《杜若之歌》 、黃禮孩《誰跑得比閃電還快》 、世賓《夢想及其通知的世界》 、浪子《無知之書》等,其詩學理念是強調詩人的內在自我建設和觸碰不可能的上帝,主張詩歌要“消除黑暗達到精神的完整” ,“詩人應像上帝一樣,通過一個閃念可以獲得整個世界” 。
3 .新女性寫作詩群,以馬莉、譚暢、林馥娜、謝小靈、月芽兒、陳會玲、安安、布非步、文娟、旻旻、紫紫、云影等為代表,其寫作是特立獨行的,專注于自我生命體驗。在新女性寫作中,尤其以馬莉的寫作最具代表性。馬莉的詩歌、散文、繪畫多維展開的全方位立體化的寫作,令其成為廣東文壇極具影響的重要作家,其詩集《金色十四行》 《馬莉詩選》 《時針偏離了午夜》 《詞語在體內開花》等,內涵豐富,體式多樣。她們有的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大女人寫作,注重將女性的生命感受和對于社會現實的關注結合起來,或者具有強烈的批判性,或者具有理性的品質。有的則更具單純女性寫作的特征,更加心靈化和女性特質化的,因為身處環境的單純,并沒有對社會苦難的切身痛感,也沒有完整性寫作詩群無限崇高的使命感,而更注重純藝術和純心靈感受的小女人寫作。
4 .純技術寫作詩群,以夢亦非等為代表,學習這種寫作技法的有90后詩人如夢生等,其主要作品有夢亦非的《蒼涼歸途》 《兒女英雄傳》等,夢生也有《π / 0》 《x門遐想》等。夢亦非提倡詩歌寫作的程序設計和可操作性,強調發明某種文學技巧,把寫作變成文學技巧的訓練場域,注重漢語長詩寫作,尋求詩歌寫作的技術突破和詩藝探索,甚至在漢語寫作中大量引入字母和數字,構建一個符號的迷宮。當然,將夢亦非稱作純技術詩派,是有偏弊的,這很可能容易抹殺他努力為詩歌所賦予的某種豐富的文化意蘊、哲學深度,還有他的朝向未來的探索。
5 .口語寫作詩群,以老刀、高標、盧衛平、江湖海、劉春潮等為代表。其中,老刀的成就最為突出,他在廣東詩壇出道早、成名早,多年來一直致力于“口語詩”探索,其重要作品有《關于父親萬偉明》《查扣三輪車》 《英雄》 《失眠的向日葵》《打滑的泥土》 《眼睛飛在翅膀前方》等詩集。老刀的詩具有明確的現實主義指向,強調回到常識、回到真,不僅僅是為了俏皮,不是油嘴滑舌,而是注重參與社會和人生的責任,注重在真的寫作中獲得某種價值維度的觀照,注重以銳利的筆和深邃的思構建起獨特的詩歌王國。口語詩寫作存在的問題在于,可能失之瑣碎,可能演變成閑極無聊的口水詩,段子化、玩聰明、抖包袱、講故事,缺少生命的內在關懷和現實的真切指向。
6 .都市詩歌寫作詩群,以鄭小瓊、馬莉、楊克、譚暢等為代表。鄭小瓊的《人行天橋》展示了城市里各種身份的人們在經濟利益驅動下的相互欺騙和侵害,呈現了重金屬污染所造成的人類身體所遭受的摧殘和毒害;馬莉的《金色十四行》詩集則廣泛寫出了城市里的卑微的建筑者所面臨的痛苦的生存處境,避免了某些歌唱城市地標建筑的抒情化寫作。楊克有《廣州》 《在東莞遇見一小塊稻田》 《天河城廣場》 《如今高樓大廈是城市里的莊稼》等詩歌,寫到城市個體的命運、城市對鄉村的吞噬、城市所造成的生存苦難。筆者有《廣州印象》 《城市里的水泥路》等城市組詩,形成了對于天河城廣場、北京路、廣州歌劇院、城市河涌等特殊城市主題的多維度寫作,寫出了城市所缺失的本質及其對生命源頭和精神故鄉的遠離。總體說來,當前廣東詩歌乃至中國詩壇,有關城市主題的寫作仍舊嚴重匱乏,很多有關城市題材的寫作還未真正進入現代性的視野,未能寫出城市所具有的多元性和復雜性。
7 .學者型寫作詩群,以王瑛、容浩、溫遠輝、趙目珍等為代表,其詩歌創作帶有強烈的知性特征,具有某種詩學理念的折射,而其特點又各有不同。其重要詩集有王瑛的《昨夜,誓言一樣的青銅器》 、容浩的《從木頭到火焰》 、趙目珍的《外物》等。王瑛詩歌的特點主要在于借助象征手法以把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所見轉化成完全陌生化的意象,對現實進行有距離的觀照,而其寫作重心特別注重對以親情為核心的倫理維度的書寫,這為當代詩歌的倫理寫作提供了新途徑;趙目珍的詩歌較多地將老莊的哲學精神進行詩化的表達,具有學理的沉思特質;筆者的詩歌則著眼于從哲學的、歷史和現實的多維度介入,探討身體、靈魂、民族、神性等主題,其寫作既具有中國傳統儒道思想的深厚背景,又有西方哲學美學的陶化熔鑄。但總體說來,學者型的詩歌寫作還未能得到充分發展。
8 .新鄉土寫作詩群,以黎啟天、鄭德宏、蔣志武等為代表,主要作品有黎啟天的《伶丁洋嘆歌》 《伶丁洋再嘆》 、鄭德宏的《華容傳》 、蔣志武《萬物皆有秘密的背影》等詩集。黎啟天認為,當前中國寫鄉土的詩人更多的是將目光投向那些離鄉進城的務工者,但卻忽略了所有進城人的異鄉境況都會不同程度地反射回到他的出生地、他的故鄉。黎啟天期望通過鄉村留守人的群像以反觀進城人的生存與心靈困境。鄭德宏的詩歌則主要是寫他在湖北的故鄉,寫對于故鄉的華容河的摯愛、對于故鄉的山水草木的深情。蔣志武的詩在對萬物秘密的書寫中,展現一條心靈的回鄉路,以點燃他因漂泊異鄉而沉浸在黑夜里的孤獨靈魂。整體來說,廣東詩歌的新鄉土寫作,還遠不如內地的鄉土寫作能夠得到重視,這方面還需要更多優秀詩人的介入。
為著言說的方便,我們做了以上有關詩歌流派的“命名” ,此真所謂“道不可名,強為之名” 。但即使如此,也仍舊還有大量難于命名詩人,我們姑且名之為“獨立詩人” 。實際上,這些詩人都介入了不少詩歌圈,也并不提倡什么派別。比如海上、汪治華、翟文熙、阿翔、慕容楚客、龍凌、馬龍飛、申海光、陳計會等。同時,還有一些年輕詩人,如喻浩、黃宇、喬迎舟、趙璠、曉明、林顯聰等才剛剛起步,但已經有了可喜的成績,其未來的寫作,也留給我們更多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