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中華讀書報月度好書榜(20種)
《絲綢之路》,[美]米華健著,馬睿譯,譯林出版社2017年4月第一版,32.00元
本書作者是美國研究絲綢之路的權威米華健教授。篇幅很小,但涵蓋內容卻很廣泛,且頗具學術含量。作者對“絲綢之路”的定義就頗為獨到:“‘絲綢之路’一詞所指的不僅僅是中國和羅馬之間長達幾個世紀的絲綢貿易。它是指通過貿易、外交、征戰、遷徙和朝圣加強了非洲—歐亞大陸融合的各種物品和思想的交流……在時間上始自新石器時期,一直延續到現代。”相比以中國為中心的絲路歷史敘事,其所理解的絲綢之路涵蓋的時段更長,內容也更豐富。論述的重心是絲路上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交流,包括生物學方面(瘟疫的傳播、生物物種的移植等)、技術方面(醫學、軍事技術等)、藝術方面(文學、音樂等),堪稱蔚為大觀。在很多方面,本書都拓展了我們對絲綢之路的認識。
《學以為己:傳統中國的教育》,李弘祺著,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4月第一版,160.00元
真正的知識來自于個人面對知識的親密體驗,一個文明不外乎是它的教育發展史。《學以為己》以歷史的眼光描述中國傳統教育,運用了經濟史、政治史、宗教史、哲學史和民俗史等多學科的成果和資料展開論述,視野廣闊。本書建立在對傳統社會中國教育制度、思想、活動融會貫通的基礎上,是一部以專題形式撰寫的中國教育史通論著作。不只是制度的考釋或史實的敘述,更體現出強烈的問題意識。書中重點論述了書寫傳統的重要性,分析了養士教育與科舉的影響,學生“為己之學”獨特人格的養成,試圖從中國古代不同朝代的教育細節出發,歸納中國傳統教育的特色,并發掘傳統教育的現實意義。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書腳注和書后的參考書目,包括了日本和歐美學界有關中國教育史的多數重要著作,甚有價值。
《記一忘三二》,李娟著,中華書局2017年6月第一版,49.00元
七年前以一系列書寫阿勒泰鄉村圖景、牧民生活的文字打動讀者的李娟,繼五年前的《冬牧場》后,又推出了新作《記一忘三二》。這些以“××記”為題的文章,隨性、輕松,卻從親情、友情、工作、生活等多個側面記錄了作者的日常經歷、心路歷程。無論寫她和母親的相處,還是就業、感情上的起伏,或是北疆鄉村生活中與貓狗牛羊相伴的瞬間,柴米油鹽衣食住行,都保持著李娟那種流暢、平實帶些自嘲而又詩意暗涌、幽默叢生的文字風格。書名取自古詩,寓意對時間流逝中瑣碎日常的珍惜和遺失。正是這些“流水賬”,帶給李娟豐富的文學滋養和寫作源泉,“我打開的明明是一條河,滔滔不絕,手忙腳亂也不能汲取其一二”,她在這本書的“代自序”中這樣說。這仍然是能夠引起讀者感動的“阿勒泰”的那個李娟,不過更加生動、立體。
《現代藝術150年:一個未完成的故事》,[英]威爾?貢培茲著,王爍、王同樂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3月第一版,65.00元
視野開闊、觀點獨到的英國藝術評論家貢培茲有著二十多年藝術評論經驗,是《泰晤士報》《衛報》的藝評人,也是英國眾多前沿藝術機構的專業顧問。對于現代藝術諸多藝術家、藝術作品非常熟悉且頗有心得的他在這本書中回顧了現代藝術一個半世紀以來的發展歷程,從前印象派、印象派、立體主義再到未來主義、包豪斯、達達主義、波普藝術,等等,系統梳理了現代藝術的流派、特點、代表藝術家和作品。值得一提的是并非學院派出身的貢培茲有著跳出四平八穩藝術史論表達窠臼的敘述方式,淺白、有趣、人性化,像是講故事,也仿佛傳播藝術八卦,但這種敘述表象下卻是信息量的豐富與觀點的到位。
《城市里的野生動物》,[德]伊爾卡?索科洛夫斯基文,[德]亞娜?斯泰曼圖,王萍、萬迎朗譯,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7年5月第一版,60.00元
一只蝴蝶,幾個蜜蜂,一只流浪貓或是一群麻雀,這些與人類共同生活在城市里的動物,或許每日忙碌的成人熟視無睹,反而孩子們會留意到它們的存在。這本出自兩位德國作者之手的博物繪本,精致、寫實、童趣又嚴謹,像是一部放大微觀世界的鏡頭,將筆觸對準城市中的野生動物,觀察它們的樣貌、習性,講述它們的生活狀況和博物常識。看過這本書之后,孩子們可以從房前屋后、公園、草地等等司空見慣的城市環境里,尋覓書中介紹的動物,在觀察中獲得更多的動物知識,并養成親近自然、善待生命的習慣。
《宗子維城:從考古材料的角度看公元前1000至前250年的中國社會》,[美]羅泰著,吳長青、張莉、彭鵬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5月第一版,128.00元
本書作者羅泰教授是從事中國考古學研究的著名漢學家,曾師從張光直先生。他的這本書旨在基于考古學研究一窺周代(公元前1000至前250年)的社會秩序及其演變情況,呈現當時的人們是怎樣共同生活、交往并協調其社會角色的,對當時的氏族、姓族和民族等主要社會組織均作了細致考察。本書英文版2006年出版以后,榮獲2009年度美國考古學會頒發的最佳圖書獎,是有關中國考古學研究的著作首次獲此殊榮。
《〈清明上河圖〉:北宋繁華記憶》,薛鳳旋著,中華書局2017年2月第一版,58.00元
《清明上河圖》不僅是一件享譽中外的藝術品,更是反映中國城市發展歷史的珍貴史料。在畫中,張擇端如社會學家般對社會和人文作細致記錄,如工程師般對建筑和車船作精確描述。歷史地理學者薛鳳旋從《清明上河圖》中揀選出兩百多個細節,用于分析汴京這座“新城市”在經濟、人文和管理體制諸方面的運行狀況,諸如汴京城如何防火、綠化,煤的應用情況,有哪些交通工具,“個體戶”就業情況,等等,書中均作了“有圖有真相”的有趣解讀。
《五個人的戰爭:好萊塢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美]馬克?哈里斯著,黎綺妮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年4月第一版,88.00元
一部視角獨特得有些另類的“二戰”題材著作,對影迷和有志探究二戰方方面面的歷史迷皆有裨益。本書作者哈里斯是記者出身的美國作家,對歷史、流行文化特別是電影藝術涉獵頗深,本書亦剛好結合了上述三個領域,通過對五位著名好萊塢導演受美國政府委任進行戰爭宣傳從而深度參與二戰的記錄,從側面反映了戰爭的殘酷與政府的作為,更對電影創作到底能在戰爭中扮演什么角色進行了解讀和反思。
《悲劇的文化解析:從古代希臘到現代中國(上卷)》劉東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5月第一版,59.00元
這是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副院長劉東的學術新作。他將西方(從古希臘、文藝復興時期到現代)悲劇置于比較文學、美學等領域進行研究、闡釋,在此基礎上,也介入到中國的傳統戲曲、現代話劇的范疇,與西方進行比對,透視其中的關聯和差別。此作延續了作者在治學與寫作上的特點,觀照東西方,從宏觀到微觀,但也不失為其學術研究上的某種轉向。
《群居的藝術》,輝格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17年6月第一版,42.00元
與其前作《沐猿而冠》類似,作者輝格依舊從社會學、心理學、文化人類學等角度出發,以流暢有趣的筆觸,將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加以邏輯清晰、主線鮮明的梳理,多學科的龐雜資料被作者取舍、整合得適度、得體,引經據典娓娓道來卻并未顯出掉書袋子的刻意。所謂“群居”,實則在探討人類社會組織架構的變遷,這個漫長而意涵豐富的過程,其實也是人類發展史的縮影。
《夏志清夏濟安書信集:(卷一:1947-1950)》,王洞主編、季進編,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年3月第一版,128.00元
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夏志清、夏濟安兄弟是獨特的存在。這份獨特不止指兄弟二人皆投身文學評論領域,還意味著,他們各自的求學、為文和評論之路都有可言說之處。本書是四卷本夏氏兄弟通信集的第一卷,收入1947~1950年間兄弟二人的書信,這些彼時純粹手足間往來的私人信件,有親情流露和家長里短,也有對文學、藝術、時局的看法,今天讀來,其筆觸與文化含量仍能予人營養和新鮮感。
《書樓覓蹤》,韋力著,中信出版社2017年3月第一版,298.00元
作為專事古籍收藏的當代藏書大家,韋力藏書的規模和品質均很可觀,多年搜集古籍之外,他也尋訪歷代文人、書家的藏書樓,對這些風雅勝跡的主人的生平、掌故以及藏書樓本身在歷史興衰中的命運皆有探究、記述,輔以大量圖片,就是這厚厚三卷本《書樓覓蹤》的內容構成。這些內容讓今天的愛書人得以一窺古代先賢直到民國雅士的藏書軼事、眼界與品位。是一部中國藏書樓的歷史,也是一部中國古往今來的藏書文化史。
《紅豆生南國》,王安憶著,人民文學出版社2017年6月第一版,35.00元
本書集結作家王安憶在長篇寫作之外于2016年創作的三個中篇,《紅豆生南國》《向西,向西,向南》《鄉關處處》,故事發生地分別為香港、紐約、上海。作者基于自己對上述三城的印象和對人性的深邃洞察描摹了身處三地的“外來者”的故事,這三座城市各自的市井風貌,和人物在此的情感與命運,由細膩的文筆寫來,別具觸動人心的魅力。
《故鄉之食》,劉震慰著,九州出版社2017年5 月第一版,52.00 元
生于太原、長于成都、求學于臺北的臺灣前輩媒體人、作家劉震慰在這部飲食隨筆集中每篇寫中國一地的飲食,或省份或城市,都能生動鮮活地把握最能勾起讀者記憶和食欲的代表性美食,因為其代表性,就更能引動鄉愁。這些文字想必也是大半生漂泊海外的作者對自己的某種慰籍吧。隔著大半世紀的時光,作者在書中寫到的很多美食和風土人情已然難覓,這又為本書平添幾分留住昔年、重現往事的價值。
《一只狼在放哨:阿巴斯詩選》,[伊朗]阿巴斯?基阿魯斯達米著,黃燦然譯,中信出版社2017年7月第一版,39.00元
伊朗導演阿巴斯最為人所知的是他的電影,他也是詩人,詩作同樣有著強烈的個人風格。本書并非阿巴斯詩集首個中譯本,卻是選詩較為全面的一種。難得的是出自名家黃燦然的譯筆,堪稱和原作相得益彰。書中的詩歌往往關注日常平凡之物或司空見慣的風景,但以承襲波斯詩歌傳統并融入現代意識的方式表現出來,精煉而富有哲理,雋永耐人尋味。
《瞎貓頭鷹》,[伊朗]薩迪克?赫達亞特等著,穆宏燕譯,河南大學出版社2017年6月第一版,48.00元
外國文學引進多見英美主流文學名家譯作,這本小說集集中收入三位伊朗現代派小說家代表作,難能可貴。這三位作家活躍在上世紀的伊朗文壇(其中一位至今仍然健在),文學成就斐然,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一方面,這些作品能夠幫助讀者認識伊朗社會的不同側面,另一方面也不難從中辨識出作者受西方文學流派和技巧影響的痕跡。
《傅申書畫鑒定與藝術史十二講》,田洪、顏曉軍、徐凱凱編,浙江大學出版社2017年6月第一版,168.00元
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傅申教授是中國藝術史學者、書畫鑒定專家,他于2015年曾受浙江大學之邀到浙大開設“中國書畫鑒定與藝術史”系列講座,此后亦有中國美術學院、清華大學、故宮博物院等多場講座。出版方從中精選十二場最重要講座,據錄音整理成書。這些內容呈現了傅申的中國古代書畫史研究成果與書畫鑒定水準,對內地相關領域學者深具參考價值。
《火星》,[法]弗朗西斯?羅卡爾、[美]阿爾弗雷德?麥克伊文、[法]沙維葉?巴萊爾編著,青年天文教師連線譯,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2017年5月第一版,289.00元
“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MRO)2005年8月12日發射升空,其所搭載的Hirise相機以前所未有的分辨率揭示了這顆星球的地貌。從該飛行器發回的數萬張圖像中,本書選取了最能顯示火星地貌特征且具藝術性的近200幅,火星上的高山低壑、平原丘陵一一呈現在我們眼前。精美的圖像之外,法國天體物理學家弗朗西斯·羅卡爾等科學家的文章還對火星的演化歷史和地質特征、人類自古至今的火星觀測史等作了精彩講述。
《花兒與歌聲》,孟憲明著,海燕出版社2017年2月第一版,48.00元
《花兒與歌聲》不但是一部現實主義力作,同時也是一部理想主義頌歌。作品把美好與善良、渴望與理想交織在一起,沒有過分渲染留守兒童的苦難,在城鄉二元分離的大背景下,看到了孩子內心的成長,這是孟憲明作品的難能可貴之處。文學的意義在于以一種驚艷的方式來傳達我們對這個世界的理解,《花兒與歌聲》正是一部關于留守兒童的感人至深的現實主義詩篇。
《阿蓮》,湯素蘭著,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2017年5月第一版,35.00元
作家湯素蘭的最新長篇小說《阿蓮》講述了一個在20世紀70年代湘東北地方的女孩的成長故事。女孩阿蓮在貧窮、落后的環境里成長,出落得亭亭玉立。爺爺的重男輕女、母親的冷漠、父親的長期離家讓阿蓮變得敏感而倔強,而奶奶的關懷呵護讓阿蓮感到溫暖。《阿蓮》是湯素蘭以自己的童年生活為素材創作的一部兒童小說,也是她在兒童文學女性視角敘事上做出的自覺探索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