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聞喜裴氏家族家教傳承兩千年
裴晉公祠 本報記者 李建斌攝/光明圖片
人常說“盛不過三代”,說的是一個家族的興盛傳承很難延續到三代以上,但山西省聞喜縣裴柏村的裴氏家族“自秦漢以來,歷六朝而興,至隋唐而盛極,五代以后,余芳而存。”在上下兩千年間“豪杰俊邁,名卿賢相,摩肩接踵,輝耀前史,茂郁如林,世不乏人。”為何一個家族能興旺2000余年?在裴柏村,裴氏家族的第78代傳人裴建民給了記者答案:“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
“宰相村”見證王朝興衰
從聞喜縣城出發,二十分鐘就來到了綠樹掩映的裴柏村。村口墻壁上寫著“天下無二裴”五個大字,氣勢非凡。這是由書法家董壽平書寫的。村東頭的最高處是裴晉公祠,比想象中的“寒酸”許多。“裴氏祠堂始建于唐貞觀三年,后因裴度封晉國公,改名裴晉公祠。門前59階石階,寓意裴氏一門出過59位宰相。”裴建民解釋說,祠堂雖小,卻代表著裴氏家族的千年傳承。
裴氏碑廊中,現存有十幾通古碑,在史料和書法藝術上均有很高價值。其中《裴光庭神道碑》,由一代名相張九齡撰文、唐玄宗親筆書寫,行書用筆豪放,字體俊美;《裴鴻碑》魏隸合一,鐫刻于北周武帝大和三年,是裴氏現存最早碑刻;《平淮西碑》由韓愈撰文,清咸豐年間軍機大臣祁雋藻重書,記錄了裴度的戰功,其文、書、刻俱佳,被稱為“三絕碑”。
以碑刻窺裴家,可以想象當年裴氏一門的顯赫地位。僅唐朝289年,裴氏就有34人入朝為相,32人出任將軍,平均每8年就出一個宰相和將軍。連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顧炎武都說:“觀裴氏之興,唐存亡之亦略可見矣。”
賢達家風襲千年
裴柏村是裴氏的發源地。輝煌的家族史,理當留有眾多古建遺存。可在今天的裴柏村,除了一棵滄桑古柏和若干石碑,再無其他古跡可尋。裴建民說,并非時間淹沒了歷史,而是裴柏村自古以來就沒出現過什么恢宏的建筑,這與裴氏“居家勤儉”的家訓有關。
了解一個家族的精神品格,家訓是最好的窗口。裴家的家規一共有四個方面,即重教務學、崇文尚武、德業并舉、廉潔自律。比如,魏晉時盛行厚葬之風,但曹魏時期的清陽亭侯裴潛臨死留下遺言,命家人為他從儉辦喪事,墳墓中只置備了一個座位和幾件瓦器,其余什么都沒有。唐僖宗的宰相裴坦,其子娶了同朝為官的楊收之女,陪嫁多飾金玉,裴坦立刻命人撤去,嚴詞指出:“亂我家法。”
《裴氏家訓》共十二條,前五條強調的是忠孝仁義,后七條則是并行的處世之道。在這樣的家訓熏陶下,兩千多年中,裴氏家族不只出士大夫,更出科學家、哲學家、文學家、史學家。《禹貢地域圖》作者、地圖之父裴秀,是裴氏29世孫;《三國志注》作者裴松之和其子《史記集解》作者裴骃、曾孫《宋略》作者裴子野,合稱“史學三裴”;還有盛唐詩人裴迪、遣日第一使裴世清……
裴氏家族不僅在古代能人輩出,在近代,也誕生了世界聞名的考古學家裴文中、棄暗投明的將軍裴昌會、女中豪杰裴溥言、革命先烈裴崇綱、上將裴懷亮、農民企業家裴正成等杰出人物。
耕讀傳家盛后世
在教育方法上,裴氏家族更多的是言傳身教式的教育和濃厚家風學風的氛圍教育。裴氏家族中,無論貧窮富有,崇尚節儉的風氣由來已久,而且一直發揚光大。南北朝時的裴昭明家境貧寒,但他不貪暴利,為官清廉,靠微薄的俸祿持家生活,他常對人說:“人生何事須聚藏,一身之外,亦復何須?”
在裴柏村,很多村民家大門中間上方掛著紅綢子。這是裴柏村特有的“掛旗”風俗,誰家的孩子出生,孩子的姥姥家要給孩子掛旗。所謂“掛旗”,就是將寫有“濟世棟梁”“自強不息”“建國英才”等話語的紅綢布掛在大門樓中間,并將書寫用的毛筆、硯臺一并奉送,最后在大門兩邊栽種竹子,寓意孩子長大成人以后,能成為有才有德之人。
如今的裴柏村,“最豪華”的建筑是裴柏小學。兩層教學樓對面,新的教學樓正在施工,秋季開學就能投入使用,音樂室、電腦室一應俱全。在裴柏村,學校有一個獨特的代名詞——書房,上學即為“去書房”。在裴柏村人的心里,學校就是自家的書房,那是跟祖宗祠堂一樣要尊重的地方。
村小學退休教師裴國臣指著自家大門上方“綠野清風”四個大字,告訴記者:“裴家人喜歡寫這個,就是耕讀傳家的意思。”他說,裴家的教育不是一心想要孩子當大官,而是教育孩子不能片面追求一種東西,要既有文化又能勞動。這一教育理念在裴國臣的子女身上得到了完美闡釋——他的四個孩子,大女兒是初中教師,大兒子是小學教師,二女兒做財務工作,小兒子開車搞運輸。
(本報記者 李建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