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文化創新與民族文化自信 ——由可可西里與鼓浪嶼“申遺”成功想到的
近日,青海可可西里和福建鼓浪嶼先后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我國世界遺產總數已達到52處,繼續保持世界遺產總數領先的地位。中國申報世界遺產成功率極高,形成了備受世界關注的“中國世遺現象”。這在相當程度上提升了我們的民族文化自信,成為了證明國家軟實力的一張重要“王牌”。
作為一個有著5000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中國在民族文化自信上似乎毋庸贅言。但吊詭之處在于,近百年來,世界文化話語的長期主導者不是在東方,尤其不在中國,而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歐洲和立國不足300年的美國。縱然有著悠久歷史與燦爛文化,舊中國仍不免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從而形成了深重的文化自卑感。“言必稱歐美”成為不少中國人認識、評判文化高下的標準。近年來,中國經濟迅速發展,文化建設也有了巨大的進步,我們的文化自信心不斷增強,上述問題也有了較大的改觀。
這次可可西里與鼓浪嶼“申遺”成功,在民族文化自信這個層面上給予我們一個重要的啟示:提升民族文化自信,雖與經濟發展、文化建設有著巨大的關聯性,但結合當前世界語境與具體的中國國情來看,國家文化創新的程度在當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國家文化創新是基于世界性眼光的創新,不但擁有主動融入世界文化大格局的心態,更要積極拓寬民族文化的內涵。因此,它既是對于國家的國際形象、外宣話語的創新,也是對本國文化、自然以及非物質遺產進行重新包裝、定位的創新。
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華民族文化既包括中原文化、嶺南文化、客家文化、江南文化等漢族文化,也包括少數民族文化,更包括中華文化與世界文化產生互動之后形成的現代中華文化。可可西里“申遺”成功,在很大程度上離不開由國家文化的積極創新。早在1997年,政府對可可西里的保護、宣傳上升到了國家層面,可可西里被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而電影《可可西里》的上映,更是讓全世界知道了這片神秘的土地。近年來,關于可可西里的紀錄片、報告文學、歌曲與兒童文學作品受到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可可西里成為了世界認識中國的一張重要名片。
鼓浪嶼的成功“申遺”,也是文化創新的結果。作為中國最早的在華外僑與歸國華僑聚居地,鼓浪嶼的建筑與狹義上的中國傳統建筑大有不同。如果將其放置到世界文明史的高度看,它無疑是世界現代主義運動在中國的具體投射。近年來,對于鼓浪嶼、上海外灘、天津五大道與廣州沙面等處的近現代標志性建筑群,有關部門與學界人士已經達成共識,認為它們是中國建筑風格由傳統向現代轉型的重要標志,并將其納入國家文化外宣的名片。這一舉動有力地打破了中國優秀民族建筑只有園林宮殿、黑瓦白墻的固定成見與狹隘認識,從理念與實踐上成功地踐行了國家文化的創新。
魯迅先生曾說:“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這句話反映了民族文化的多元性。但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們必須要認識到民族文化必須依托國家文化來向世界呈現,僅靠標識度是不能直接帶來影響力的。因此,民族文化既要保持自身文化的特性,又要積極地與其他文化展開對話,尊重世界文明共識與人類共同價值,將民族文化建設與國家文化創新結合到一起,從而形成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樣態。
可可西里與鼓浪嶼“申遺”成功,亦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客觀地說,兩者是目前較好地融入世界文化大格局的中國世界遺產。近年來,國家一直將可可西里定位為“世界的可可西里”,對可可西里的保護被視作是對世界環保事業的重大貢獻。這吸引了全世界來關注可可西里的保護、管理及其發展命運問題。鼓浪嶼亦然,它被命名為“歷史國際社區”,被視作近現代中國與世界溝通、對話的重要平臺,成為中國參與全球化文化構建的重要見證。
正因可可西里與鼓浪嶼都是“世界的”,因此它們受到了全世界的關注,被認為是從世界看中國的窗口。這兩處新增的世界遺產,大大提升了我們的民族文化自信,也標志著國家文化創新的努力沒有白費。國家文化創新的策略,應遵循周有光先生的那句名言:“要從世界看中國,不要從中國看世界。”
國家文化創新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重任。它在增進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礎上,還可以提升國家綜合實力、影響力與國際公信力。可可西里與鼓浪嶼“申遺”成功,在相當層面上給予國家文化創新工作以深刻啟發。在“一帶一路”大背景下,國家文化創新還將會在全世界的廣闊天地中更有作為。
(作者為深圳大學國家文化創新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