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延漢簡
居延漢簡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黑城遺址 光明圖片
今天額濟納河流域的廣袤地區在先秦時稱“弱水流沙”,秦漢以降改稱“居延”。古居延地區在秦漢時期為匈奴南下河西走廊的必經之地,也是西北軍事和經濟重鎮。漢代居延隸屬河西四郡的張掖郡,朝廷在此處大規模建設軍事設施,屯田戍邊,古居延也因此留下了大量的漢代簡牘文書。
居延漢簡有兩次重要的發掘。第一次在20世紀30年代,中國學術團體與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共同組織的西北科學考察團在額濟納旗黑城遺址附近發掘出1萬多枚漢代簡牘。這一重大發現在國際學術界和考古界引起了轟動。這批簡牘大多是漢代張掖郡居延都尉和肩水都尉管轄區內的屯戍文書,統一被命名為“居延漢簡”。第二次是在20世紀70年代,從1972年開始,我國考古界又在居延地區進行了為期4年的集中考察,共發掘出土漢簡2萬余枚,數量相當于30年代出土漢簡的兩倍,更為可貴的是其中包括完整的和比較完整的簿冊70多個。為了方便區分,人們通常習慣于將20世紀30年代出土的居延漢簡稱為舊簡,70年代出土的居延漢簡稱為新簡。此后,內蒙古考古所在1999年、2000年、2002年三年間又對居延漢簡進行了發掘,獲得漢簡500余枚,其中王莽時期的冊書頗為重要,現以“額濟納漢簡”命名之。
居延漢簡按其本身書寫名稱,可分為槧、牘、牒、檢、檄、札、冊、符、傳、柿及觚等。發掘出土的居延漢簡紀年簡最早者是漢武帝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最晚者是漢靈帝建寧二年(公元169年)。居延漢簡書寫時間跨度達270多年,內容十分廣泛,涉及漢代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科技、法律、哲學、宗教、民族等諸多領域,它不僅記錄了居延地區的屯戍活動,而且還保存了一批從西漢中期到東漢初年的官方文書。這些珍貴的簡牘,是研究這一時期西北地區政治社會和歷史文化的第一手資料,也是研究漢代歷史的珍貴文獻資料,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
居延漢簡內容之豐富,堪稱當時西北邊疆軍政生活的百科全書。漢簡中有記載政策(如兵制和屯田制度)和重要事件的文書、有官吏任命書、有追捕罪犯的通緝令、有邊境備警的通知、有烽燧制度及烽火信號的規定,還有一些抄寫的殘簡,如《算術書》《九九術》《卷頡篇》等,以及一些醫簡,反映了漢代的科技文化水平。例如從居延醫簡中,我們可以得知漢代在居延地區中醫、中藥已得到普遍應用,不論是望、聞、問、切的診斷方法,還是丸、散、丹、劑等治療藥物配劑,都能在出土的漢簡中查到實例。
(本報記者 高平 本版照片選自光明圖片 攝影:閆琛琛 彭燕 斯琴高娃 徐愛翔 唐哲 周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