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指尖“跳舞”的玉雕事業——訪玉雕藝術家宋世義
宋世義 翡翠竹林七賢
“海島冰輪初轉騰,見玉兔,玉兔又早東升……”一段出自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宋世義的梅派唱腔讓人回味無窮。近日,在推廣優秀手作藝術的平臺“東家”的“東家客廳”,記者見到了這位玉雕界泰斗,聽他講述了自己的玉雕創作經歷。
在繼承基礎上創新
談及玉雕作品的創新,宋世義可以說是行業的佼佼者。早在上世紀60年代末,宋世義就開始著手新題材的創作,但當時還是用雕塑的藝術手法來制作作品。真正的創新是在上世紀80年代后,在深入把握傳統玉雕精髓的基礎上,宋世義通過對傳統玉雕的精神和氣質的充分理解,以形取神,創作了一批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現代人對古人的理解是以現代人的眼光為基礎,我的創新是把現代審美和古典氣質相結合,做到新而不老,兼顧歷史的傳承和藝術的發展。”在宋世義看來,“古典+現代”“傳統+時尚”,這樣的作品既有傳統的味道,又有時代精神,才能夠雅俗共賞。
作品文化內涵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是宋世義的一貫追求。在宋世義看來,傳統與現代文化語境有不同的內涵,通過與各種材質相配合,在一定的選題、恰當的手法上得到運用,作品就會呈現出多元和復合的特征。
宋世義作品最大的特點就是多樣化,無論是品種、材質,還是題材、手法和藝術風格,豐富而多元。“我致力于創造每一件具體的作品,而不受題材、品種、材質、手法等限制,總是隨類賦彩,根據具體的創作隨心安排,所以我的作品并不具有固定的風貌特征。如果對我的作品進行一個概括的話,那就是具有豐富的多樣性,注重文化內涵、注重技術和藝術的統一。”宋世義說。
在宋世義看來,藝術創作的本質是一種表述和傳達,是將作者的生命體驗外化之后,以審美個性的方式體現在作品上。從這個意義上說,宋世義作品的風格就是其所表述的具體的文化氣質,是以莊重、具象、典雅、意境為主要特征的,就像京劇中的梅派藝術。
量料取材 因材施藝
宋世義的玉雕作品,兼收并蓄、博采眾長、材料極富多樣性,翡翠、白玉、瑪瑙、珊瑚、松石、水晶等原料都有獨到的處理手法。在宋世義看來,每一種料都有其特點,具有不可替代的個性,原料并無好壞之分,“沒有廢料,只有廢品”是老一輩藝人對原料的理解。
在宋世義看來,“量料取材、因材施藝”是玉雕創作最核心的理念。面對種類繁多的玉石原料,如何使每種材料得到最佳的呈現效果?宋世義有自己的一套法則:每種原料都有其獨特的使用方法,只有長期接觸、深入研究,才能找到它的特點。如透明的原料能夠體現材質,但它不顯工,所以要著重于造型的影像效果;而質地較脆的原料,就要施以柔順的手法。宋世義表示,不同的材質,其精神內涵和氣質形象也不盡相同,玉雕的創作要以材質的氣質為依據。
宋世義介紹,從工藝上說,刻畫造型時要以原料為基礎,所有的造型都是從料里找出來的,像“小中見大,平而反鼓,薄而反厚”這些都是前輩藝人的可貴經驗。從內涵意蘊上說,不同的材質有著各異的文化氣質,創作時要以材質的氣質為基礎,認真考量題材的文化內涵和適合的表現手法,把材質的氣質、題材的底蘊、技藝的特點融為一體,使之成為一件有生命感的作品。因此,“量料取材,因材施藝”的本質就是讓作品的藝術氣質圓融合一。
以瑪瑙為例,瑪瑙在玉雕中可以成為獨立的體系,其品種繁多,顏色豐富,質地艷麗,儀態萬千,是其他材料不能比擬的。宋世義介紹,瑪瑙以色為主,其創作思路比較開闊,關鍵是俏色的運用。在創作過程中,基本原則是突出主題色、強調對比色、增加調和色。另一種比較理想的高檔原料——翡翠,宋世義對其特性概括是“種、水、色、質”,根據這些特性,運用恰當的藝術手法,作品就能達到理想的藝術效果。
優秀作品應具備“三性兩味”
對于什么樣的玉雕作品才具有藝術市場價值,宋世義有自己的理解:好的玉雕作品應具備“三性兩味”,“三性”即社會性、藝術性和商品性,“兩味”指品位和趣味。
宋世義認為,所謂社會性,是指玉雕作品能使人心情愉悅,提升人的精神面貌,反映當代人的精神面貌和氣質,是一種傳遞正能量的藝術品。藝術性,則說明玉雕作品融合了雕刻者的精湛技藝、豐富的人生體悟。此外,玉石本身作為一種商品在流通,因此,好的玉雕作品應該具有商品性。在符合市場需求的同時,更應該引導市場,提高大眾的藝術品位、欣賞能力和鑒賞水平。
同時,玉雕作品還要具有品位和趣味,讓藏家可以在欣賞、把玩中提升審美水平。宋世義表示,富有文化修養和內涵的作品比普通作品更容易得到欣賞,獲得嘉許。而在玉雕文化中,趣味也是欣賞的一個要點。新奇而又富有趣味的玉雕會使人產生諸多的聯想和回味。
以珊瑚為例,樹杈是珊瑚最大的特點,創作中必須把枝杈的形狀淡化,從而把造型完美地塑造出來,也就是巧妙地運用與視覺有關的心理學,通過造型給人以錯覺,從而把枝杈淡化。具體來說,就是用動態的連貫性破形和保料,在枝杈和造型中找到一個平衡,使枝杈與造型融為一體,使之成為一件完整的作品。
宋世義的珊瑚創作,延續了北京玉雕里珊瑚創作以破形為主的傳統,明確了破形和保料的規律,使珊瑚的創作有法可循,拓展了表現的空間。
玉雕創作要沉下心
文化財富:玉雕創作過程中,最難的是什么?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宋世義:玉雕最難的不是工藝和創意,而是如何把握原料的特性。玉料種類繁多,開料就像看病一樣,必須要摸透,在制作過程中,一旦出現突發情況,玉雕師要有應變能力,化腐朽為神奇。
在我的玉雕創作理念中,玉石是載體,創意設計是靈魂,制作是關鍵。好的作品是藝術的載體,不是價格的主體。每拿到一塊原料,需要創作者根據料的特點,把主觀創作意圖和料的客觀情況完美結合,這件作品就是成功的。“材質的天然美+創作設計美+工藝之美”才能構成玉雕的大美。
如果原料不夠好,就要通過精湛的工藝去體現藝術價值。比如我在上世紀80年代創作的《長生殿》,它本來是一塊廢料,我覺得很特別,就拿回去苦思冥想創作了這件作品。
文化財富:就當前的玉雕創作來說,主要存在哪些問題?
宋世義:當下玉雕界追求利益最大化,作品同質化嚴重,互相模仿、抄襲,缺乏文化底蘊和高雅的藝術品位,很多作品通常經不起推敲。另外,部分玉雕師內心浮躁,急于追求名利,不愿意花時間于詩外下功夫,缺乏基本功的歷練和文化修養的積累,作品的藝術價值也難以提升。
我認為,玉雕師需要在掌握雕刻技藝的同時,豐富相關領域的知識學養。希望未來多涌現一些真正愛好玉雕、深入理解玉雕、不斷豐富自身文化底蘊的玉雕師,能根據原料因材施藝,創作出更多富有水平、創意和收藏價值的玉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