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之語,可以共天下
江西省鉛山縣,黨員干部在村民家門口掛“家訓”牌。丁銘華攝/光明圖片
合肥市瑤海區蚌埠路第三小學,孩子們在閱讀朗誦“傳承好家風,弘揚正能量”系列讀本。解琛攝/光明圖片
【傳家訓 立家規 揚家風】
“我們一家121人,五世同堂,親慈子孝、兄友弟恭、和和美美、其樂融融,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我們齊家立德的《黃氏家訓》?!痹谌ツ甑椎谝粚萌珖拿骷彝ケ碚么髸希拿骷彝ゴ睃S春紅坦言。
《黃氏家訓》共128個字,以“忠、孝、勤、德”為核心,內容涵蓋勵志勉學、治家教子、修身處事、慈孝婚戀。在老人們的督促下,黃家后人從小接受家訓教育,不但要爛熟于胸,還要實實在在地用到生活當中。
家訓,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根源最為深厚的一部分,一般指先祖對子孫立身、持家、治業的教誨。然而,“家訓”這一文化傳承與家庭教育的重要載體,在一段時間內曾遭到摒棄,家訓文化傳承一度受阻。今天,我們越來越發現,傳承家訓文化對培育良好家風,促進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意義。挖掘中華傳統文化中豐富的家訓資源,讓家訓文化重新煥發活力,已經成為社會各界越發重視的重要課題。
世代傳承的家教載體
在山西運城聞喜縣的裴柏村,裴氏家族歷史上曾出過宰相59人,大將軍59人,中書侍郎14人,尚書55人,被稱為“中華宰相村”。這也得益于裴氏家族家訓的訓誡:“從政者行惠民之法,習文者出不朽之作,研習者留濟民之術?!眱汕陙恚崾霞矣柨梢哉f是裴氏家族經久不衰的精神“法寶”。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都重視家庭。作為治家教子、修身處世重要載體的“家訓”,更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中國各姓的家訓,從內容到形式都堪稱“美篇”。近年來,面對社會轉型期出現的一些不良現象和問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從家訓中找尋傳統家庭教育的智慧。
江西師范大學教授王東林指出,家訓是中國家庭特有的文化現象。家訓的產生是基于中國傳統社會“家國同構”的特征,即家庭、家族與國家在組織結構方面有共通性,家是小國,國是大家?!凹引R而后國治”,既是中國古代治理模式的設計,也是中國文化重要的思維形式和觀念模式。
“在教育不夠普及的中國古代社會,以家規家訓為載體的家庭教育是指導人們做人做事的重要準則?!焙笔鴮W研究會副秘書長張鳳篪說,凡事定好目標,定好規矩,什么不能做,什么可以做,什么要多做,這是家規、家訓與家風的實際意義。
在王東林看來,家訓作為世代傳承的家教載體,雖然中斷了一段時間,但“形式雖廢,精神猶存”,一經召喚,即刻受到全社會的響應,這正是傳統文化根深蒂固的一種體現。
家訓仍應成為國人必修課
“家訓文化是中華民族傳承了數千年的文化遺產,必然有其內在生命力。無論社會形態發生哪些變化,家庭仍然是社會的細胞,家訓思想直接影響著社會思想。”中國政法大學教授趙慶杰認為,“學家訓”“傳家訓”應成為當前國人的一堂必修課。
我們看到,“傳家訓”正成為各地建設家庭文明、傳承傳統文化的關鍵詞,不少地區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學家訓”“貼家訓”活動。河南省洛陽市西工區收集古代先賢、中外名人家規家訓,編印發放《家風家語》書籍4000余冊。四川羅江縣慧覺鎮中心村91戶村民把家規家訓貼在了門口,傳承為人處世和齊家興業的準則。
“傳承和創新家訓文化,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睆堷P篪說,過去,一個人的性格、行為習慣、思維模式都是在家庭里養成的,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基礎。但今天,我們所謂的重視家庭教育,更多是體現在為子女爭取學校教育資源上,卻忽視了家庭內部的文化建設。
張鳳篪指出,在新的時代背景與技術條件下,我們應當傳承創新家訓內容以及家訓傳播方式,以破解新時代家訓文化的傳承危機。
與時俱進煥發家訓活力
雖然各地都在努力挖掘傳統文化資源、創新家訓傳承方式,然而與古代“家家有家訓,戶戶寫楹聯,人人可誦讀”的盛況相比,當下“家訓”仍存在重視程度不高、傳播流于形式、理念難以“入心”等難題。
對此,王東林認為,一種傳統中斷后,要接續上來,難免有一個認識與實踐的過程。“傳家訓”本來是一種“生活”,現在是一種“活動”,這就是差距。從“活動”到“生活”需要一個過程?!盎顒印痹接辛Σ⒊种院?,“家訓”作為一種文化遺產融入“現代生活”的過程,就會更快一些。
也有人提出,傳統家訓文化中存在很多糟粕,是傳統宗法制度下的產物,缺乏人性、不懂尊重,與現代家庭教育的理念不相符。“這就需要與時俱進創新家訓傳承方式。在內容上,要剔除傳統家訓中因時代變化而不合時宜的內容,增添新的內容。在形式上,要充分利用新的技術手段,貼近現代家庭生活方式,用新媒體、新途徑、新方式傳承創新家訓文化?!壁w慶杰說。
王東林指出,“傳家訓”最重要的手段是家庭長者對晚輩的“言傳身教”,以及所有家庭成員的“身體力行”。離開了這個,任何創新都可能無濟于事。
(本報記者 龔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