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倫春族傳統文化依然具有很強的生命力 ——對話內蒙古社科院民族研究所所長白蘭
第27屆鄂倫春族篝火節現場。 資料圖片
6月17日至19日,內蒙古自治區鄂倫春自治旗舉辦了第27屆鄂倫春族篝火節。 篝火節是鄂倫春族群眾最盛大的傳統節日。經鄂倫春自治旗人大常委會批準,每年公歷6月18日為鄂倫春族篝火節。
篝火節期間,舉辦了第六屆中國民族節慶峰會暨“2017中國優秀民族節慶”頒獎典禮、鄂倫春民族文化建設服務座談會、鄂倫春人講鄂倫春語故事、節慶與地方文化建設論壇、鄂倫春族狩獵文化和21世紀生態文明建設研討會、《浴血興安——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路軍第三支隊在鄂倫春自治旗征戰資料匯編》暨《山上啊,山上!——鄂倫春獵民口述史》等新書發布會、舞臺劇《山嶺上的人——鄂倫春》專場演出等系列活動。
作為生活在環北極凍土帶最南端的民族,鄂倫春族經歷了從游獵到定居的飛躍。他們用純凈的心感恩自然、尊重生命,保護了興安嶺的生態環境。在歷史上,鄂倫春族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程?我們該如何看待鄂倫春族的社會變遷?當今時代,如何判斷鄂倫春族文化的價值?就這些問題,記者在篝火節期間采訪了內蒙古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所長白蘭。
記者:一直以來,媒體都比較關注鄂倫春族,關注他們的生活、發展、文化保護狀況。在諸多媒體以往的報道中,鄂倫春族人的形象都是騎馬挎槍,馳騁在莽莽森林中。而現今的報道中,鄂倫春族生活的地方有了高樓、有了獵人騎馬的雕塑、有了林間耕地,這就是發展吧?
白蘭:對。鄂倫春自治旗的成立和鄂倫春族人實現定居這兩件事,體現了黨和國家在管理民族事務方面的方式和能力。鄂倫春族已完成了在社會形態(從原始社會跨入社會主義社會)、生活方式(全部實現定居)、生產方式(游獵到多種經營)方面的三次歷史性飛躍。
記者:“鄂倫春”意為“山嶺上的人們”和“有馴鹿的人”,這一族名極具民族特色。在外人看來,現在的鄂倫春族仍然是一個神秘的民族。
白蘭:清朝以前,一般都把鄂倫春族稱為“打牲部”或“使鹿部”。《清太祖實錄》卷五十一中的一份奏報上出現“俄爾吞”3個字,后來的史籍中常寫作“俄倫春”“俄爾春”“俄樂春”等。在建立鄂倫春自治旗之前,鄂倫春族部分首領達成一致,決定將族名寫為漢字“鄂倫春”。
1961年,幾位史學家在時任內蒙古自治區主席烏蘭夫的邀請下,來到了呼倫貝爾。翦伯贊先生在《內蒙訪古》中說:“鮮卑、契丹、女真、蒙古都將草原作為對外征服的起點,而大興安嶺卻是中國歷史的幽靜后院。”
這里既有群山峻嶺、森林、河流、火山巖、濕地、山谷草場、湖泊等大自然的饋贈,又有鄂倫春族古樸的民俗文化,還有遠古歷史遺跡——鮮卑舊墟石室。鄂倫春族人生活的地方壯闊而富饒,遙遠而神奇。有一位人類學研究者曾到我的家鄉做調研,他這樣描寫到達那里的感受:“托扎敏鄉遙遠得像處在世界盡頭。從鄂倫春自治旗政府所在地阿里河鎮出發,往西南穿過大興嶺南麓一百多公里的森林,所有的水泥路都走盡后,才能到托扎敏。”
在內蒙古呼倫貝爾市的遼闊區域內,鄂倫春自治旗地處最東北。若從呼倫貝爾大草原的中心海拉爾出發去那兒,地貌上將跨越草原抵達森林深處。
森林是天然的壁壘,保護著在其間生存的森林民族及其生產生活方式。鄂倫春族便是這樣的森林民族之一。大興安嶺成就了鄂倫春族人的游獵生活,也正是這種最為簡單的生活方式,使這片山林千百年間沒有受到破壞。鄂倫春族人深知在寒冷的山林中生存,需要非凡的勇氣與智慧,需要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獨特方式。感恩自然、尊重生命是鄂倫春族的特點。
記者:狩獵對于鄂倫春族人意味著什么?
白蘭:狩獵文化對于鄂倫春族人來說,不僅是如何打獵、如何吃肉、如何跳民族舞,它更體現了鄂倫春族人千百年來的創造,體現了鄂倫春族人的生存能力,是一種脆弱而又不可替代的歷史線索。
記者:近年,許多學者都在研究“變遷”,有人認為當今的社會變化對一些人口較少民族來說意味著一些文化的消亡。對于這種現象,您認為應怎樣評價?
白蘭:以往,鄂倫春族文化在公眾眼里是“一人一匹馬,一人一桿槍,滿山滿嶺獐狍野鹿打也打不盡”的生活場景,這是現代生活中遙遠的一道風景。的確,定居和禁獵中斷了鄂倫春族狩獵文化自然演進的歷程。如今,狩獵文化和森林知識僅僅在少數老人的記憶中保留著。
當文化留存的外在形態發生變化的時候,我們要關注到文化的理念。鄂倫春族文化的當代價值有著人與自然和諧、人與社會和諧、人與人和諧的基因。人與自然和諧就是鄂倫春族人以薩滿教信仰方式體現著對萬物的敬畏和遵從;人與社會和諧就是鄂倫春族人在傳統生活中所遵循的共同勞動、平均分配;人與人的和諧就是鄂倫春族人所遵守的尊重、扶老攜幼、平等、公平的道德準則。這些寶貴的傳統文化基因,在今天依然會具有很強的生命力。
記者:我們看到自篝火節作為鄂倫春旗的法定節日以來,不斷被賦予新的內涵。這項民族節慶活動,正在成為民族文化與社會經濟發展深度融合的載體。以篝火節為平臺,更多的人看到了鄂倫春族在不斷進步,不斷飛躍。
白蘭:是的。昔日,鄂倫春族在長期的游獵生涯中與火結下了不解之緣。火給予了鄂倫春族光明與溫暖,歷練著鄂倫春族人堅韌不拔、勇往直前的民族性格。篝火節的現代意義在于,它照亮著鄂倫春人攻堅克難、團結奮進的征程,重塑著勤勞勇敢、崇尚自然、自強不息、熱愛家鄉、豁達開放的民族精神。一個民族需要一群仰望星空的人。21世紀,鄂倫春族要努力奮斗,再創“飛躍式發展”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