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赫:鐵肩擔重任 妙筆書華章
布赫(左三)在呼和浩特市蒙古族幼兒園調研。資料圖片
布赫,原名云曙光,蒙古族,1926年3月出生于內蒙古土默特旗(今土默特左旗)塔布村,是卓越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烏蘭夫的長子。他繼承了父輩優秀的革命精神和愛國情懷,將一生獻給了養育自己的家鄉熱土,為內蒙古的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嘔心瀝血,為促進民族團結進步鞠躬盡瘁,書寫了人生的壯麗詩篇。
布赫出生于革命家庭,這使得他比同齡的孩子更早地關注國家命運,更深刻地理解革命與信仰。生長環境與家族門風共同促使他走出草原,去更廣闊的天地探索救國救民的真諦。
1939年,13歲的布赫就在組織的安排之下隨同家人離開故鄉,前往革命圣地延安,從此走上革命道路。在延安,他先后就讀于陜北公學、延安民族學院、延安大學民族學院。在延安,他聽過毛主席作報告,見過朱總司令淌過延河,延安的一切都在他年幼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跡。由于思想先進、表現突出,1942年7月,年僅16歲的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革命的信仰開闊了布赫的視野,他卻不忘初心,當家鄉人民需要他時,他毅然回到了生他、養他的內蒙古草原。1946年春,布赫從延安返回內蒙古工作,在此后的幾十年里,他用畢生熱情和生命回饋這片熱土,在廣闊的天地間留下燦爛的人生足跡,在內蒙古的發展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印跡。
創立烏蘭牧騎 推廣民族文化
殘酷的戰爭歲月,并沒有沖淡布赫對生活的熱情和向往。在延安學習期間,他關注國家大事,也十分酷愛文學藝術。學校的宣傳欄里,經常可以看到他創作的詩歌和文章。對藝術的熱愛和天賦,為他從事文藝工作奠定了基礎。
1946年秋,中央為鼓舞士氣、配合內蒙古東部的前線作戰,批示布赫組建內蒙古文藝宣傳隊并隨軍演出。文藝隊后與張家口文工團合并,正式成立了內蒙古歷史上的第一支人民文化團體——內蒙古文工團,布赫歷任副團長、黨支部書記、團長。在他的領導下,文工團為內蒙古的民族文化發展帶來了新的生機與活力。
內蒙古文工團在戰爭中誕生,在血與火中成長。廣大文藝工作者豐富多彩的表演,為前線浴血奮戰的指戰員增強了信心。同時,文藝工作者還肩負著動員各族群眾進行解放戰爭的任務。他們的表演有力地贏得了民心,為內蒙古的民族獨立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948年,為了更好地發展和壯大文工團,布赫主持制定了文工團的工作方針,有效地推動了民族文藝工作取得新進展。
1949年,布赫率內蒙古文工團參加了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召開的文藝匯演,見證了新中國的誕生。
新中國成立后,布赫仍然奮戰在內蒙古文藝工作一線,先后出任自治區文化局副局長、黨組書記兼自治區文聯主任等職務,在貫徹落實黨的文藝工作方針政策、加快民族文化發展等方面成績突出,得到了中央的高度認可。尤其是他創立的烏蘭牧騎,更是舉世聞名,有力地推廣了內蒙古文化。
“烏蘭牧騎”,蒙古語意為“紅色文藝輕騎兵”,是一個綜合性的文化團體,主要為牧民們演出、宣傳和服務。內蒙古地廣人稀,牧民放牧,流動性極強,沒有固定的生活聚集區,日常生活極為不便,文化生活單調、枯燥。布赫騎馬深入牧區調研,了解牧民需求,根據草原的具體情況,在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創造性地組建了文藝與生活相結合的烏蘭牧騎。演員們不僅送戲上門,而且多才多能,會理發、會修理等,在為牧民演出的同時,還為他們解決實際難題。由于烏蘭牧騎備受牧民好評和歡迎,短短幾年間,便在自治區推廣。1958年底,烏蘭牧騎已在內蒙古遍地開花。
1964年,烏蘭牧騎參加在京舉辦的全國少數民族群眾業余匯演,作為壓軸出場,贏得滿堂喝彩。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對烏蘭牧騎十分贊賞。尤其是周總理,曾多次觀看烏蘭牧騎演出,并聽取布赫的匯報,希望能夠將這種獨創的文藝形式在全國推廣。1965年以來,布赫帶領烏蘭牧騎在全國巡回演出,推廣烏蘭牧騎的經驗,使得文藝真正惠及人民。
一腔熱血謀發展 全心全意促團結
作為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和功勛卓著的老一輩革命家,內蒙古賦予了布赫寬廣的胸懷、頑強的生命,最終他又將生命和熱血灑向這片廣闊的草原。
1983年至1993年,布赫擔任內蒙古自治區政府主席。正值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關鍵時期,內蒙古作為改革開放的大后方,布赫積極按照中央和自治區黨委的指示精神,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促進發展,為內蒙古的農業、畜牧業、工業的發展打下了基礎,為內蒙古未來的發展鋪平了道路。
在農牧業方面,布赫鼓勵農民從“包產到戶”發展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牧區全面推廣“牲畜作價歸戶,分期償還,私養私有”責任制,之后又探索了“牲畜、草場雙承包”和實行“草牧場有償使用”制度,極大地調動了農牧民的生產積極性和創造性。到1992年底,內蒙古人均占有糧食476.9公斤,位列全國第三位,實現了糧食自給。畜牧業及其產品加工業,成為內蒙古最具特色的主導產業。
在工業方面,布赫帶領自治區班子貫徹鄧小平南巡重要講話精神,主抓煤電產業,發展冶金、石油、建材、輕化工等基礎產業和支柱產業,使得內蒙古的工業初步形成了具有資源優勢和地區特點的四大支柱產業和三大優勢產業框架;出現了以鄂爾多斯、伊利、北方重型汽車等為代表的在國際上具有競爭力的品牌企業。這些舉措極大地促進了內蒙古的經濟發展,城鄉居民收入穩步增長,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改善。
1993年,布赫調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后,仍然十分關心內蒙古的發展,多次赴內蒙古考察工作,對內蒙古的改革開放、農村牧區發展、生態環境建設、文化教育工作都提出了重要的指導意見。
布赫特別重視民族團結工作,多年的工作經驗,使他形成了對民族問題的深刻見解。他認為,民族問題始終是我國革命和建設的一個重大問題,是全局性的工作。內蒙古的發展,離不開全國各族人民的支持和建設。“沒有穩定,就什么事情也辦不成。而在我們內蒙古,要穩定長久,必須首先加強民族大團結。”布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