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戰略為民族文學帶來發展新機遇
“‘一帶一路’是中國面對新的政治秩序、經濟秩序、文化秩序而提出來的重要戰略構想,為國內不同民族的交流以及同國外的文化交流,設計了美好的藍圖。”在日前舉辦的“一帶一路”《民族文學》翻譯培訓班暨《文學翻譯雙語讀本叢書》研討會上,中國作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副主席吉狄馬加如是說。
“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作家如何以文學的方式講述中國故事,又如何憑借優秀的文學翻譯使文化的傳播和交流“落地”,是擺在當今多民族作家、翻譯家面前的時代使命和課題。在為期3天的研討會上,各民族的50多位作家、翻譯家、評論家代表對此進行了深入探討。
“‘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為當今文學提供了一個新的社會背景,營造了一種新的時代語境。”《民族文學》主編石一寧認為,少數民族文學尤其得風氣之先,因為絲路地域多為少數民族聚居之地。
自2009年以來,《民族文學》在中國作協黨組的支持下,相繼創辦了蒙古文、藏文、維吾爾文、哈薩克文、朝鮮文5個文版。其中蒙、哈、朝3個文版與“一帶一路”倡議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為適應“一帶一路”民族文學“走出去”的現實需求,2015年,《民族文學》民文版改版,除了保留母語創作、小說、散文、詩歌欄目外,增設了評論欄目和兒童文學內容。
“根據跨境民族的特點,我們相繼推出了‘韓國作家作品選集’‘蒙古國作家作品選集’和‘哈薩克斯坦作家作品選集’,同時還出版了‘青年作家專輯’‘女作家專輯’等特輯。”《民族文學》副主編趙晏彪說。
為表彰《民族文學》民文版在推動國內外文學交流方面的特殊貢獻,今年2月,中國作家出版集團將2016年度“中國作家出版集團獎特別貢獻獎”授予《民族文學》民文版。
“‘一帶一路’背景下的少數民族文學,面臨兩種轉換。”石一寧認為,其一是向內轉,重新審視本地域的歷史傳統和現實經驗,尋找和發現其與“一帶一路”的內在聯系,從而在題材、主題、人物風格等方面進行新的創作;其二是向外轉,這包括作品要有國際視野,也包括作品要走出國門。在這兩種轉換中,向內轉主要是對作家創作的要求,向外轉的任務主要由翻譯家完成。
今年,為促進多民族文學的共同繁榮進步,推動中國文學“走出去”,《民族文學》雜志與中譯出版社聯合出版了《文學翻譯雙語讀本叢書》,精選了《民族文學》民文版發表過的60多篇優秀翻譯作品,與漢文原作一起出版,旨在提高民族文學的翻譯水平。這套叢書出版后,入選了“2017年中國文藝原創精品出版工程”。
在“一帶一路”倡議指導下,民族地區文藝界也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據蒙古族著名翻譯家哈達奇·剛介紹,內蒙古這幾年連續在蒙古國舉辦“內蒙古周”。依托這一平臺,國內文學作品被譯成蒙古國文字,在蒙古國出版發行。內蒙古文學翻譯家協會與蒙古國翻譯協會也建立了合作關系,經常舉辦交流活動。
近幾年來,蒙古國的部分經典作品被譯介到了國內,如哈森翻譯了《巴·拉哈巴蘇榮詩選》《蒙古國文學經典——詩歌卷》等作品;照日格圖翻譯了《蒙古國文學經典·小說卷》;敖福全翻譯了《蒙古國當代優秀短篇小說選》等。
“現在的問題是,蒙古國使用的是斯拉夫蒙古文,語言習慣發生了很大改變。比如,我們說的‘經濟’一詞,在蒙古國的意思是‘工業’。”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蒙古文室主任格日勒圖說。他建議國家能夠資助一些翻譯家,將一些反映現當代中國的文學作品翻譯成蒙古文,滿足蒙古國受眾想要了解中國的愿望。
哈達奇·剛建議,建立一個跨境民族文學走廊,設立“一帶一路”文學獎項。“我們通過搭建文學的交流合作平臺,將周邊國家作家凝聚在一起,不僅讓‘一帶一路’倡議在多民族文學交流中落實成具體的行動,而且為實現‘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民心相通,作出我們的積極貢獻。”哈達奇·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