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多維互動的網絡文學批評
如果從1998年面世的《第一次的親密接觸》算起,中國的網絡文學至今已有近20年的發展歷史了。網絡文學以“大爆炸”的驚人速度持續發展的同時,也存在大而不強、多而不優、野蠻生長、良莠不齊的問題。對類型多樣、涉及面廣的網絡文學作品進行科學評價,同時培養出一批網絡時代的年輕作家及評論家,已成為推動網絡文學健康發展的一項重要工作。
當前的理論批評話語多大程度上適用于網絡文學?網絡文學是否需要、能否建立自己的理論批評話語體系?圍繞上述問題,記者采訪了相關專家。
網絡文學“創作熱”而“批評冷”
《中國社會科學報》:請您梳理一下目前網絡文學批評的現狀。
歐陽友權:總體而言,目前我國的網絡文學批評已經形成由三類批評主體構成的三大批評陣營,即由傳統批評家構成的學院派批評,由傳統媒體人構成的傳媒批評和以文學網民為主體形成的在線批評。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這三個陣營各展其長,但未形成兼容互補之勢。學院派批評是一種理性化的學術批評,注重學理規范和觀念邏輯;傳媒批評注重新聞時效的影響力,關注社會效益和市場反應,具有價值的引導性;而在線批評則以即時表達為主,講求真話實說和悅心快意,往往三言兩語,點到即止,卻難免蜻蜓點水,或劍走偏鋒,有時只圖口舌之快卻不負文責。
網絡文學批評不同于傳統的文學批評。當前,網絡文學批評面臨著諸多困境。首先,是作品閱讀量的困境。閱讀是批評的先導和前提,而網絡文學作品浩如煙海卻良莠不齊,特別是網絡小說,動輒百萬、千萬字的篇幅,給閱讀帶來很大壓力。其次,評價標準的困境。網絡改變了人與世界原初的藝術審美關系,催生了不一樣的文學,傳統批評標準難以照搬過來用于評價新興的網絡文學,而新的評價標準尚未建立起來,網絡文學批評似乎變得無所依傍,導致批評與創作的嚴重疏離,形成“創作熱”和“批評冷”的強烈反差。
基于此困境,網絡文學批評特別是學院派批評頗有些處境尷尬,一方面在網絡文學界遇“冷”,不被網絡寫手和網民讀者看好;另一方面又被傳統批評視為“小道”和“邊緣”,相對于積淀深厚的主流文學批評,網絡文學批評似乎是“不入流”的。因此,網絡文學的理論批評正經歷著難以規避的觀念轉型和標準重建。
馬季:10多年來,批評家對于網絡文學的常見態度是婉轉回避。時至今日,學界仍然對大量發表于網絡,與傳統文學在審美方式、表現形式上有所區別、明顯存在差異的文學作品等而視之,籠統評價。例如,或采取兩分法解釋網絡文學現象:“文學只有好與不好之分,沒有網絡與傳統之分”;或強調網絡文學只是傳播方式的改變:“網絡只是發表作品的媒介,不是區分作品優劣的手段”;或因其具有商業特性而放棄對其做出深刻的價值判斷:“網絡上追求的是點擊率,點擊率卻與文學品質無關”;等等。
突破困境需要合力與互動
《中國社會科學報》:如何突破網絡文學批評當前所處的困境?
馬季:我認為,突破網絡文學批評所處困境的過程中,首先應當弄清楚以下幾個問題。首先應深刻認識網絡文學產生的歷史意義。網絡文學是時代劇烈變革的產物,它的出現打破了長期以來習以為常的文學慣性。盡管網絡文學沾染了商業化、粗鄙化等問題和毛病,我們仍然應當看到它的可取之處,對其自身的變革需求加以維護。更應該看到網絡給業余作者提供的廣闊視野,看到草根性對文學發展走向的影響,看到作者之間、作者與讀者之間相互交流和撞擊的寶貴價值,看到中國文學史上從未發生過的如此大規模的大眾閱讀。其次,需要加強新媒體的知識儲備和網絡文學文本閱讀。再次,需要否定自我的責任感和勇氣。網絡文學等待著開創性的理論批評引導。已經掌握一整套理論批評話語的評論家,要把自己固有的觀點放在一邊,試著去解讀陌生的文本;在一定程度上否定自我,放棄經驗、放棄熟悉的途徑,而去探詢新路、重建價值系統。
歐陽友權:網絡文學批評要改變其與網絡文學創作不相適應的格局,需要正視網絡文學作品海量閱讀、評價標準無從依傍和評價方式形殊而理異等現實困境。
從有助于網絡文學健康發展的大計考慮,要使網絡文學批評發揮在社會主流文化中的影響力,需要掌握批評話語權和傳媒主動權的“精英批評”與主流媒體更多地關注網絡文學。從上網開始,從閱讀出發,真正進入網絡文學現場。此外,更重要的是倡導批評家的網絡在線批評。因為在線批評不僅更切合網絡文學的文本生產機制和傳播特點,也有助于網絡批評與網絡創作的互動溝通,真正讓網絡批評以“網絡”的方式發揮作用。
我期待,由傳統批評家構成的學院派批評、由傳統媒體人構成的傳媒批評、以文學網民為主體形成的在線批評,彼此分立、互不往來的狀況盡快得到改善,在媒介融合的時代語境中三者盡快形成一股合力,成為一個整體,就像消除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的界限一樣,逐步彌合彼此的邊界,創建網絡文學批評的“中國板塊”。
構建體系從批評標準入手
《中國社會科學報》:近年來,“構建網絡文學評價體系”的呼聲非常強烈。那么,如何構建網絡文學的評價體系?
歐陽友權:構建網絡文學評價體系,首先,需要構建通變的批評標準。要了解網絡文學的過去時、現在時和將來時,弄清楚當前處在怎樣的歷史語境中來研究網絡文學。基于網絡文學的發展實際,充分考慮批評標準的多維性,充分考慮跨媒介及跨藝術門類尺度、技術性—藝術性—商業性融合尺度、“虛擬世界”開拓尺度、主體網絡間性與合作生產尺度、“數字存在”對存在意義領悟尺度等,構建通變的批評標準。
其次,評價方式要變化。網絡文學批評應該倡導不拘一格,可以是長評,也可以是短評;可以是邏輯剖析性的,也可以是感悟式的;可以發表在傳統媒體上,更多的可能是在線批評;可以是莊重典雅的風格,也可以是戲謔調侃的風格……無論是哪種批評方式,只要是對解讀網絡作家作品有利,有助于網絡文學健康發展,就應該以開放包容的心態去接受、去適應。
此外,要打通寫、讀、管、評各環節,建構一個創作(作者維度)、管理(政府維度)、經營(網站維度)、閱讀(讀者維度)、評論(理論維度)五位一體的“批評共同體”,以理論批評學理邏輯為中心,創建批評的多維互動方式,以此形成網絡文學批評的良性生態。
馬季:我們必須意識到,網絡文學的評價體系不可能在一夜之間形成。它一定是在網絡作家的創作實踐、批評家的研究分析和讀者關注的基礎上,慢慢磨合培育出來的。當下理論批評界對網絡文學的關注顯然不夠,而傳統的批評話語一時又難以準確“描述”網絡文學的現狀。因此,我認為,目前可以仍然用傳統的審美標準介入,但充分考慮網絡寫作的特征特性。將來有了理論積累、出現新的批評話語后,新一代批評家才有可能在新學科的基礎上搭建理論批評平臺,實現創作與理論的同步發展。
構建網絡文學評價體系必然有一個逐步轉換的過程。我們現在涉足的網絡文學批評只是一個過渡階段,但這個階段十分重要,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