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中國天水·李杜詩歌節”啟動 讀者集團與天水市聯手打造“詩意天水”文化品牌
6月28日上午,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瑞應寺廣場絲竹悠揚、歌舞翩翩,被譽為“中國最長詩歌節”的第二屆“中國天水·李杜詩歌節”在麥積山石窟開幕。四川省作協副主席龔學敏、甘肅省作協副主席馬青山、讀者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馬永強、讀者雜志社社長富康年、中共天水市委常委、組織部長王正茂,天水市政協副主席王振宇以及來自北京、蘭州、四川、陜西、甘肅等地詩人、作家參加了開幕式。
天水古稱上邽、秦州,是伏羲故里、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華民族重要發祥地之一,大唐詩仙李白祖居地和大唐詩圣杜甫寓居地。為實施“一帶一路”發展戰略,弘揚優秀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彰顯底蘊深厚的天水歷史文化和李白、杜甫與天水的歷史情緣,中共天水市委、天水市人民政府決定舉辦以“李杜光芒,詩意天水”為主題的“中國天水·李杜詩歌節”。
第二屆“中國天水·李杜詩歌節”由讀者出版集團、中共天水市委宣傳部主辦,天水日報社承辦,邀請文學評論家雷達、作家賈平凹任顧問。在歷時半年的詩歌節期間,中共天水市委宣傳部將與讀者出版集團密切合作,在邀請全國詩人、作家來天水采風、舉行詩歌朗誦活動,評選并頒發第二屆“中國天水·李杜詩歌獎”的同時,還將配合讀者出版集團“讀者·中國閱讀行動”舉行以“書香隴原,詩意天水”為主題的作家、詩人與《讀者》雜志走進校園、企業的經典誦讀,建立“讀者讀書會天水分會”等活動,積極促成“東柯草堂讀者文化園區”項目實施。
王正茂在致辭中表示,天水是絲綢之路重要節點城市,天水市委、市政府在推進天水文化大市建設過程中注重挖掘歷史文化資源。舉辦李杜詩歌節是響應習近平總書記號召,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舉措,希望通過舉辦這樣的活動,讓我們的生活重新變得優雅起來,讓天水變得更富有詩意,讓詩歌充滿我們的生活、浸潤我們的空間,溫暖我們的靈魂。
馬永強在致辭中介紹說,“讀者”品牌是甘肅培育出的文化品牌,讀者集團一直以來都以各種方式回饋著隴原大地這方熱土。天水歷史文化悠久,是中華民族重要發祥地之一,與詩仙李白、詩圣杜甫都曾結下很深的歷史情緣,在華夏文明譜系中具有獨特而重要的地位。我們將以“讀者”品牌的知名影響,《讀者》雜志的雋永、清新、高雅,融匯羲皇故里文化的厚重,讓大家在《讀者》故事中追尋李杜遺跡,在《讀者》美文中感受詩意天水,在詩歌的韻律中觸摸秦州文脈,共享閱讀之美。
資料
據李陽冰《草堂集序》《新唐書》等史料記載,李白祖籍成紀(今天水市秦安縣),是十六國時西涼政權創立者、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漢飛將軍李廣十六世孫。李白亦在許多詩文里自述:“本家隴西人,先為漢邊將”“白,隴西布衣,流落楚漢”。公元759年,杜甫為躲避“安史之亂”,辭去華州(今陜西華縣)司功參軍的職務,攜妻帶子,來到天水(時稱秦州),投奔當時居住在東柯谷(現在麥積區甘泉鎮柳家河村)的侄子杜佐,并在秦州居住將近半年,先后創作的110多首《秦州雜詩》和《隴右詩》,成為杜甫詩歌發生銳變的分水嶺并將他推向了千秋詩圣的巔峰。朱東潤在《杜甫敘論》中說“乾元二年是一座大關,在這以前,杜甫的詩還沒有超過唐代其他詩人,在這年以后,唐代詩人便很少有超過杜甫的了。”文革前,天水城北天靖山麓玉泉觀內尚有紀念李白、杜甫的李杜祠;天水城南慧音山上千秋古剎南郭寺,至今還有建于清代的詩圣堂;麥積區甘泉鎮柳家河村尚有清代杜甫東柯草堂遺跡。
首屆“中國天水·李杜詩歌節”由中共天水市委宣傳部與人民文學雜志社聯合主辦,于2016年6月7日開幕,11月5日落幕,歷時半年,被譽為“中國最長詩歌節”。其間先后組織了多次著名詩人、作家走進李白祖居地、杜甫寓居地“詩意天水”采風及詩歌朗誦活動,并頒發了首屆“中國天水·李杜詩歌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