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文化格局中的華文文學
由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中國現代文學館、江蘇省臺港暨海外華文文學學會、徐州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江蘇師范大學文學院聯合舉辦的“華文文學與中華文化海外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暨新移民作家筆會”近日在江蘇師范大學(徐州)召開。來自全國各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美國、加拿大、德國、匈牙利、捷克、西班牙、日本、澳大利亞、馬來西亞、泰國以及中國香港等地的80余位專家學者、華文作家蒞會。
華文文學與中華文化的認同與傳播
近30年來,華文文學在講述中國故事、書寫中國經驗、建構中國形象方面有了深厚的積累,也在認同和傳播中華文化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陳公仲根據新移民文學發展的三個階段,提出中外文化交流的雙向互動性命題。白舒榮認為作家、評論家、出版社、地方政府等創作主體和傳播媒體的共同作用促成當下華文文學發展的繁榮局面。楊劍龍在指出近年來海外華文文學創作重要變化的同時,認為華文作家應該更加注重推出世界性意義的作品、保持創作心態的自由與獨立以及不斷拓展在世界文壇的影響與價值。張鳳以代表作家作品為例,論析了北美華語作家作品的中華文化認同問題。老木分析了海外華文文學的本質和發展,主張必須堅守華文寫作的陣地、堅持中華文化在海外的延續。李占剛論述了華文詩歌創作與中華文化認同問題。莊偉杰圍繞中國經驗如何找到自己的表達方式這一問題,對比了海外華文文學與中國本土文學書寫的差異性。
趙小琪著力闡釋了華文文學經典與傳播媒介的關系問題。周勵從國人記憶談到家族記憶,并就怎樣促進中國與海外文化交流展開論述。葉周認為要準確地把握中華文化的精髓,成為稱職的多元文化的傳播者。劉大先具體論述了中國文學的傳播對世界文學的多重影響。夢凌梳理了中泰移民的三個歷程,并介紹了泰國當代文學狀況。
北美新移民文學創作與研究
作為新移民文學的重鎮,北美新移民文學受到了研究者的充分關注。與會作家和專家就新移民文學發展的新態勢進行分析,進一步推動其研究的理論構建。作家們現身說法,發表關于新移民文學創作的新思路和新見解。王威聚焦“新移民華文文學的海歸現象”,深度分析了近年來海外華文文學蓬勃發展的多重因素。陳瑞琳站在歷史的角度,回顧并梳理了新移民文學發展中的重大歷史事件。江少川探析了地球村視域下新移民小說原鄉敘事的嬗變。張巽根重點探析了新移民文學的理論建構問題,并從邏輯起點追根溯源。施瑋談到了新移民文學的可能與路徑,強調新移民作家通過地域優勢、語言優勢拓展文學發展的可能性,強調以新移民視野看中國歷史、寫中國故事。朱育穎以多部長篇小說為例,探討新移民女作家獨到的時空觀念。池雷鳴提出經驗寫作并非空洞的表述,并分析了加華新移民下一代寫作所面對的挑戰。王玉琴以加華作家鄭南川的魁北克系列小說為例,尋繹具有移民背景的“新加拿大人文學”之內涵。劉云則對硅谷華人新移民作家進行了專門研究。
陸士清評述了美華作家施瑋的情愛長篇小說,提出了從榜樣引導到價值引導的觀點。凌逾分析了少君的微臉網絡敘事,她認為有別于一般的網絡文學,少君早已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朱云霞則從少君的《人生自白》談起,指出網上和紙上互動傳播為文學傳播和文化建構提供了多元途徑。溫奉橋評述了黃鶴峰的長篇小說《西雅圖酋長的讖語》,深入發掘了華語書寫的可能和限度。王文勝認為陳謙的新作《虎妹孟加拉》,是其對中國人心中“美國神話”的一次回望。
其他區域的華文文學創作與研究
作為海外新移民文學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近年其他區域的海外華文文學的創作和研究,也表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首先是歐華文學。德華作家高關中重點介紹了歐洲華文世界的歷史與發展,指出歐華文壇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劉瑛則介紹了德國中歐跨文化交流協會的歷史沿革。張琴呼吁研究界加強對西班牙華文文學的關注。張執任提出了讓中華文化“踏踏實實走出去”的希望。
其次是東南亞華文文學。戴小華帶來了她的長篇新作《忽如歸》,并梳理了40年來馬來西亞華人文化協會在中華文化傳播中的作用。劉紅林受馬來西亞兒童文學協會成立的啟發,思考了華文教育的新起點。莊園通過分析郁達夫在域外背景下創作的文學作品及其人際交往,探討其國族書寫中的內心隱秘。華純詳細對比了日本俳句和漢俳句的異同,探索了二者的內在關聯。方艷摒棄了中日文化同源的觀點,深入探索中日文化的基因變異。白楊的研究獨辟蹊徑,她認為韓國華文作家許世旭的創作代表著從古典向現代的邁進。
特別需要提到,臺港文學既是華文文學研究的起點,也是華文文學研究的最重要組成部分。朱雙一以“人生三境界”說解析李喬《情天無恨——白蛇新傳》,認為其改寫“白蛇傳”之所以成功,既得益于臺灣文學強調描寫人性的人文主義語境,也得益于在日常生活中懷佛心、行佛事的“人間佛教”語境。王艷芳從族群敘事下的政治爭拗、革命敘事下的自我塑造、身體敘事中的性別政治三方面探討了謝雪紅書寫的不同面向及其背后的權力關系。周翔從文化尋根的視角論述了巴代小說的巫幻敘事與文化自覺。陶然介紹了《香港文學》的歷史發展及其在溝通兩岸和世界各地文學交流中的橋梁作用。
大會由方忠主持,在最后的學術總結中,陸士清代表與會專家表達了對華文文學創作和研究前景的無限期待,對中華文化的強大自信以及對中華文化海外傳播的擔當意識。此次會議有效推進了華文文學與中華文化海外傳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