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梅:對少數民族的關注,體現了中華大家庭的溫暖 《根河之戀》成為今年北京市高考作文題材
“《根河之戀》里,鄂溫克人從原有的生活方式走向了新的生活,《平凡的世界》里也有類似的故事。請你從中選取一個例子敘述情節,并做簡要點評。要求:符合原著內容,條理清楚。”
這是2017年北京高考作文中,3個微作文中的第一個題目。對于自己的作品能夠入選今年的高考作文題,《根河之戀》的作者、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常務副會長葉梅的第一個感覺,便是欣喜。
“這種欣喜的心態,既是對少數民族文學和少數民族生活的書寫進入到更廣泛視野的欣喜,也是對孩子們能夠讀到反映鄂溫克族等多民族文化散文的欣喜。”葉梅分析說,作為祖國首都、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心臟,北京關注遙遠邊疆人口較少民族的命運變化,以及鄂溫克這個守護森林、保護生態的民族,從視野上看,體現了中華民族大家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體現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溫暖。
葉梅在中國文學界尤其是民族文學界享有盛名。她是一位優秀的小說家,創作出了《花燈,像她那雙眼睛》《撒憂的龍船河》《五月飛蛾》《回到恩施》等優秀作品。她的小說曾多次獲獎,被譯為英、法等多種文字,有的還被改編為電影。她也是一位優秀的散文家,出版過散文集《我的西蘭卡普》《穿過拉夢的河流》《朝發蒼梧》《大翔鳳》等。2016年4月,她的長篇紀實文學《美卿:一個中國女子的創業奇跡》正式出版,再次引起轟動。如今,這位身兼多職的土家族女作家,仍然筆耕不輟,為傳承中國民族文化不懈努力著。
高考結束不久,葉梅在出席某個活動時,人民大學附中一位高三畢業生拿著她的散文集《穿過拉夢的河流》請她簽名。這本集子里收錄了她的散文《根河之戀》。從這位學生口中,葉梅得知自己的作品《根河之戀》成為了今年北京市高考作文題材。隨后,這個消息在微信朋友圈中得到證實——根河市文聯作了專題推薦,并全文刊出了《根河之戀》作品。
談起《根河之戀》的創作過程,葉梅至今仍然記憶猶新。2013年6月,她參加了內蒙古自治區根河市委、市政府和呼倫貝爾文聯主辦的“走進根河名家采風活動”。她看到大興安嶺森林的蒼翠浩瀚、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文化的古老神秘后,情動于中,發諸筆端,寫成了散文《根河之戀》。文章首發在《光明日報》副刊上,并被多家刊物轉載。當年底,該文收入散文集《穿過拉夢的河流》。
“呼倫貝爾遼闊的土地上,生活著包括鄂溫克族在內的多個少數民族。鄂溫克這個人口較少民族是新時代變化的縮影——他們結束了最后的狩獵,放下了獵槍,從最初的狩獵民族變成了大森林的守護者,從砍伐人變成了守林人,成為了保護生態環境、堅守大森林的民族。這些都非常讓人敬佩。”葉梅說。
《根河之戀》中,葉梅重點塑造了老祖母這個人物——敖魯古雅部落受人尊敬的長輩、94歲的瑪麗亞·索,老人一步也不想離開她的馴鹿。文章中,葉梅這樣描述了這位老奶奶——
她或許就是根河的化身,充滿了母性,慈祥溫暖,柔和堅強,有著豐富的傳奇。年輕時她漂亮能干,是大興安嶺遠近聞名的女獵手,與丈夫在密林里行走,打下的獵物無論多遠,總是她領著馴鹿運回部落……瑪麗亞·索是一個能生養的母親,她為她的民族養下了7個孩子。鄂溫克族對人丁的繁衍幾近崇拜,歷史上因為氣候、疾病、飲酒過度,使得人口極少的鄂溫克族發展緩慢。她的7個孩子個個活潑健康,她就是一條生命之河。她的部落人丁興旺,鹿群生氣勃勃,她的名字就是守護森林的敖魯古雅的象征。
葉梅說,鄂溫克人對生活的感知,對歷史、對自然的尊重,是自己寫作的動力;他們的性格和氣質,與山林為伴的寧靜與堅韌,給了自己寫作的力量,“我創作這篇散文時,內心的情感很飽滿。”
作為一名少數民族作家,葉梅多年來十分關注民族地區和少數民族。她深入民族地區采訪、采風,體驗和感受少數民族的生產、生活,并將搜集的故事付諸筆端,同時,融入自己對這個民族的觀察與思考。比如,她關注過家鄉湖北的神農架,寫出了《云朵之上》;她關注過云南麗江的玉龍雪山,創作出了《三朵》。
葉梅說,在人類歷史進程中,每個民族都形成了獨特的處理人與自然、人與動植物關系的方法和故事。對于這些有民族自尊和自信的民族,“中國作家應該有擔當,應該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