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中華讀書報月度好書榜(20種)
《回望》,金宇澄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1月第一版,49.00元
這是作家金宇澄筆下的父輩故事。文字間有濃郁文學意味,情節和情緒卻是建立在父親的日記書信和母親的相簿基礎上的非虛構。這本書敘事角度多重、記憶交叉而各異,克制、凝重、反思的“腔調”貫穿全書。作者無意仰視或塑造父輩的人生傳奇或個體價值,盡量讓父母留下的、憶及的往事線索自己說話,是將撕碎的老照片一點點拼起,而不是注入強烈個人風格和后輩理解的重繪或渲染。某種意義上,那些來自作者父母的文字和照片才是這本書的靈魂,金宇澄對此的取舍、連綴,賦予這些記憶再生的可能。這在近年坊間頗多的父輩口述和家族史寫作中,依舊有其特別之處。如作者在書中最后所言,面對父輩記憶“迅速脫落與枯萎,隨風消失,在這一點上說,如果我們回望,留取樣本,是有意義的”。
《乳房:一段自然與非自然的歷史》,[美]弗洛倫斯·威廉姆斯著,莊安褀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1月第一版,49.80元
本書作者是一名新聞記者。她在哺乳期讀到一篇報道,得知母乳中竟然有阻燃劑、航空燃料成分等工業化學物質。震驚之余,她開始了一次全景式的探究。她去科羅拉多大學擔任環境新聞學研究員,認真研讀細胞學、遺傳學和內分泌學。她前往美國各大癌癥研究中心等機構,和眾多學者交流。最終完成了這本跨學科力作。書中話題涉及乳房在進化史和個體發育中的進程、乳房和乳汁中的有毒物質、環境因素對青春期女孩的不良影響以至于對人類后代健康的損害等等,揭示的事實觸目驚心。乳房的問題并非僅僅關涉女性健康和人類后代,它也關涉男性以至整個社會。不管你關心的是乳房的性吸引力,還是母乳喂養的優劣,或是乳房疾病的醫療及乳房的社會文化,這本書都會帶來全新的認知,激發嚴肅的思考。
《強迫癥的歷史:德國人的猶太恐懼癥與大屠殺》,[美]克勞斯·P.費舍爾著,佘江濤譯,譯林出版社2017年1月第一版,68.00元
納粹德國對猶太人的大規模種族殺戮,無疑是那個極端年代的特殊產物。毫無疑問,這是一種非常態。但是,人類種族或民族之間的偏見和仇恨強迫癥卻是歷史中的一種常態。《強迫癥的歷史》是克勞斯·費舍爾繼《納粹德國:一部新的歷史》之后又一部研究二戰時期德國歷史的經典力作,而其所要探究的,正是這種人類普遍存在的種族偏見和仇恨強迫癥。通過對德國反猶史的回顧,書中思考了大屠殺發生的歷史根源:來自普通人類和普通德國人的黑暗本性;來自出于受害者本性的恐懼和自保;來自德國集權主義制度的黑暗傳統;來自充斥工具理性的科層體制高效而無道德考量的共謀……但作者并未總結出一種線性因果關系,也即是說,作者放棄了歷史決定論的敘事模式,而著意呈現歷史的復雜性——這一點,或許是最為發人深省的。
《三十年細說從頭》(上下),李翰祥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7年2月第一版,118.00元
對于很多著迷于上世紀50年代及此后三十年間港臺老電影的影迷來說,在港臺電影界從事編劇、導演等多個電影領域工作的導演李翰祥是耳熟能詳的名字,他的作品從50年代到80年代,涵蓋多個電影類型,成為幾代影迷的觀影記憶,他的電影理念、拍片類型更是影響很多后輩導演的成長。由此,這部洋洋灑灑百萬余字的影壇回憶錄所寫及的人物、故事,拍攝幕后花絮,其蘊含的信息量自然可觀,承載的影史鉤沉意義也不可小覷。李翰祥本是東北人,青年時代求學于京滬兩地,此后又先后活躍于港臺電影界,改革開放后再回內地拍片,從地域見聞、文化閱歷到人世滄桑,均有深厚的積累。而編劇出身的他,寫起文章來相當口語化,宛若說書人的講述,將一段段影壇往事娓娓道來,如今讀來少有距離感,反而多了一些對昔時銀幕內外的精彩和光芒的向往。
《我的天才女友》,[意大利]埃萊娜·費蘭特著,陳英譯,人民文學出版社2017年1月第一版,42.00元
一個電話帶來一位失蹤母親的消息,接電話一方是失蹤者從小一起成長的閨蜜,她就此陷入回憶,兩個那不勒斯女孩的人生和她們延續大半生的友情就此展開……意大利作家埃萊娜·費蘭特在這部長篇小說中以生動、傳神、坦率甚至有些尖銳的方式講述了兩位女主人公的成長,與之有關的諸多人物紛紛登場,這些人物置身于意大利那不勒斯的破敗街區,她們的喜怒哀樂,身心變化,面臨的種種生存和情感的艱難,都凸顯作者對現實的準確把握和對人性不同側面的著力發掘。《我的天才女友》是作者“那不勒斯四部曲”的開端,也是獨立存在的文本。此書問世后頗多好評,影響波及全球很多國家和地區。經過這個系列的寫作,這位從不露面,只署筆名的神秘作家成為歐洲乃至世界范圍文學讀者和評論界的話題性人物。
《火槍與賬簿:早期經濟全球化時代的中國與東亞世界》,李伯重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7年1月第一版,49.00元
歷史學者李伯重在這部新作中將研究的眼光放到15世紀末至17世紀——這是經濟全球化大潮出現和發展的階段(早期經濟全球化時代)——用“火槍”(軍事革命導致的暴力)和“賬簿”(對商業利益的追求)這兩個極富象征意義的詞來概括這個時代,進而對彼時中國與世界的關系、政治經濟領域的舉措和得失加以分析。
《以竹為生:一個四川手工造紙村的20世紀社會史》,[德]艾約博著,韓巍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16年12月第一版,46.00元
傳統上,四川夾江縣居民以毛竹為原料從事手工造紙謀生,并圍繞這一核心技能形成特定的親屬關系網絡和社區組織形式。進入20世紀以后,夾江的手工造紙業面臨著一系列重大沖擊:改朝換代、戰爭、革命、集體化、現代化、改革開放和市場化……這本2011年度“列文森獎”獲獎作品從對一個手工造紙社區的社會史研究介入對大問題的思考:革命、建國以及市場化等現代化進程如何改變著20世紀的中國農村。
《明代士大夫的精神世界》,陳寶良著,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1月第一版,85.00元
本書是一種精神史(Intellectual History)的研究,其目的在于考察明代士大夫的精神與政治、社會之間的關系。作者考察了在明代社會轉型與文化變遷的大背景下,士大夫的君子小人之辨、出處仕隱之惑、忠孝節義的兩難境地、生死之間的抉擇、雅俗之辨等等,由此揭示了明代士大夫別具一格的精神世界,以及士大夫精神的近代轉型,藉此總結士人風骨的精神源頭及其歷史傳承。
《黑旗:ISIS的崛起》,[美]喬比·沃里克著,鐘鷹翔譯,中信出版社2017年1月第一版,56.00元
本書獲2016年普利策獎非虛構類作品獎,作者是美國記者、中東問題專家。在書中,以全球化眼光來關照當今世界的反恐形勢,特別是對人們既恐懼又不了解的ISIS的成因、發展,以及伊斯蘭國創始人扎卡維、該組織主要活躍的區域等做了較為深入的報道,對阿拉伯國家和西方世界對伊斯蘭國的因應舉措亦有介紹和解讀。
《妥協:政治與哲學的歷史》,[美]阿林·弗雷莫斯科著,啟蒙編譯所譯,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6年12月第一版,79.80元
這是一本關于“妥協”(Compromise)的觀念史著作。作者重點梳理了16世紀末到18世紀初,在英國和法國,“妥協”一詞的用法發生分化并漸行漸遠,這背后涉及兩國宗教狀況的不同、個人主義的差異、契約論的不同路徑等等。簡而言之,在現代早期,英國人對妥協持積極的看法,將其視為自由政治的健康屬性;法國人卻鄙視妥協,將其視為對自己內心良知的背叛。這種不同,對兩國乃至世界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
《風雨平生——馮其庸口述自傳》,馮其庸口述,宋本蓉記錄整理,商務印書館2017年1月第一版,78.00元
著名文史學家馮其庸先生口述,由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中心錄音后轉換成文,經傳主五次修改、最終定稿,并附加大量彩色、黑白圖片。馮先生在書中講述了九十多年來所經歷的風風雨雨和他獨特的學術道路。關于時代風雨,馮先生的講述很生動,很可讀。馮先生一生涉獵廣泛,從書中我們可以了解文史研究多個方面的知識,尤其專講紅學的四章,是將來人們撰寫當代紅學史不能不參考的重要文獻。
《陟彼景山:十一位中外學者訪談錄》,戴燕主編,中華書局2017年1月第一版,36.00元
本書匯集了對何兆武、朱維錚、李學勤、章培恒、王水照、裘錫圭等十一位老一輩中外學人的訪談,通過這些訪談,我們得以感受這些學者的音容笑貌和生活態度,了解他們的學術和各自的人生,并進而理解他們的時代和他們在時代風云變幻中的抉擇。正如戴燕教授在序言中寫道,訪談背后的“私心”是希望了解“到底發生過什么樣的歷史,在那一段歷史中的學者又有過什么樣的思考”,從而有助于“鑒往知來”。
《騰訊傳1998-2016:中國互聯網公司進化論》,吳曉波著,浙江大學出版社2017年1月第一版,58.00元
吳曉波的這本新著基于豐富的采訪和對大量資料和文件的研讀,較為深入地再現了騰訊崛起的經歷。從1998年開始創業,騰訊以即時通信工具起步,逐漸進入社交網絡、互動娛樂、網絡媒體、電子商務等領域,在超高速發展的同時亦飽受爭議,在“3Q大戰”的激烈沖突之后又進一步走向開放……騰訊的發展歷史,亦是中國互聯網企業成長的縮影。
《東北游記》,[美]邁克爾·麥爾著,何雨珈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6年12月第一版,48.00元
本書為“譯文紀實”最新一種,《再會,老北京》作者、美國人邁克爾·麥爾跟他的中國媳婦前往東北鄉村定居三年的真實記錄。對于這片北中國的廣袤土地,和世代生活其間的人們,連同極富地域特色的風土人情,書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呈現。如同這個系列前作《尋路中國》那樣,在我們熟視無睹的地方,作者總能揭示出新東西。
《文章自在》,張大春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1月第一版,36.00元
以小說寫作見長的臺灣作家張大春基于對應試教育特別是作文應試教育的不同看法,用深入淺出的文筆,以自己的多篇舊文以及其他古今名家若干范文為例,詳述為文之道,拆解寫文章的技巧,強調寫文章而非應付作文考試的寫作態度。
《細民盛宴》,張怡微著,人民文學出版社2017年1月第一版,34.00元
八零后女作家張怡微迄今為止最富文學野心之作,是她的“家族試驗”系列小說之一,用細膩、透辟的筆觸勾勒出少女主人公在世態炎涼、人際風云中所面對的糾結、尷尬,以及內心的牽扯與掙扎。這部作品有著強烈的女性寫作意味,對人性的探究和對人物心理活動特別是諸多細節的把握尤其出彩。
《我的職業是小說家》,[日]村上春樹著,施小煒譯,南海出版公司2017年1月第一版,45.00元
作為成名已久、作品眾多、有著世界影響力的作家,村上春樹的創作之連貫、狀態之職業令人吃驚,事實上,在天賦之外,他的成功更多是源自勤奮和自律。本書即揭曉上述村上“成功秘辛”,是帶有自傳色彩的村上春樹創作談,他用坦率而幽默的文筆寫出了關于寫作、文學獎等等方面的心得感悟,說及寫作之甘苦,也不乏自嘲精神。
《Nature雜志科幻小說選集Ⅱ》,[英] 亨利·吉編,夏笳、李恬譯,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7年1月第一版,58.00元
兩年前的《Nature雜志科幻小說選集》收錄歷年發表在Nature雜志上的短篇科幻小說66篇,出版后頗受關注和好評,本書是前者的續集,收錄的95篇作品同樣來自于著名的Nature雜志。中文版主編江曉原教授認為,續集中,雖然大牌作者不如上一輯多,但反科學主義的色彩(這也是)卻更為濃郁,而一味歌頌科技發展的作品已經絕跡。值得注意的是,本書的兩位譯者都曾在nature上發表過科幻小說。
《霹靂貝貝2之乖馬時間》,張之路著,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2017年1月第一版,25.00元,適讀年齡:9歲以上
中國兒童科幻經典《霹靂貝貝》出版30周年后迎來續篇。30年后,霹靂貝貝已經長大,成為一名寵物醫生。楊薇薇也成了一位研究員,與貝貝結婚后,他們生了一個叫小貝貝的奇異男孩兒。在乖馬手機的發布會上,小貝貝利用自己的特異功能,幫助警察抓住了偷手機的小偷,引起了乖馬教練的注意。何謂乖馬?人是如何被物異化的?該著依然展現了作家張之路強大的敘事技巧,和對文學復雜、多異、豐富的內涵的把控。
《五只小狼》,沈石溪著,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2017年1月第一版,26.00元,適讀年齡:小學中高年級、中學生
沈石溪歷時3年推出的長篇新作。身為云南省動物研究院副研究員的“我”帶著藏族向導強巴在高黎貢山南麓考察靈長類動物滇金絲猴的分布情況,巧遇一只被困捕獸網的母狼。為了保護幼崽,母狼在與黑熊的搏斗中喪生,臨終托孤,“我”肩負起了哺育五只小狼長大的使命。精彩奇險的故事由此生發,五只小狼迥然不同的命運也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