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心靈、自然和書法家的靈感(下)
    來源:文藝報 | 鄭曉華  2017年06月16日07:34

    左:張旭《肚痛帖》   右:張旭《嚴仁墓志》

    左:米芾《論草書帖》   右:李陽冰《三墳記》

    左:王鐸《王維五言詩卷》   右:徐鉉摹《嶧山刻石》

    張懷瓘提出了“自然靈感”理論,但在唐代書壇似乎反應寂寂,無人響應。但翻檢史料我們發現,他的同時代有一位大師,創作思想與張懷瓘一脈相承。這位大師,就是唐代狂草代表人物張旭。

    關于張旭的生平,《新唐書·張旭傳》有簡單記載:

    (張)旭,蘇州吳人。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筆,或以頭濡墨而書,既醒自視,以為神,不可復得也,世呼“張顛”。初,仕為常熟尉,有老人陳牒求判,宿昔又來,旭怒其煩,責之。老人曰:“觀公筆奇妙,欲以藏家爾。”旭因問所藏,盡出其父書,旭視之,天下奇筆也,自是盡其法。旭自言,始見公主擔夫爭道,又聞鼓吹,而得筆法意,觀倡公孫舞《劍器》,得其神。后人論書,歐、虞、褚、陸皆有異論,至旭,無非短者。傳其法,惟崔邈、顏真卿云。

    這里講到他領悟草書的筆法,有民間異人的秘傳,但更多的是他對生活事物的敏悟。如“見公主擔夫爭道”(有考證說“公主”是“公出”之訛,是他自己行路與擔夫爭道)而悟草書快疾避讓法;“又聞鼓吹,而得筆法意”——通過心靈與音樂節奏起伏變化的感應,領悟了草書的高亢低昂曲折跌宕內蘊;“觀倡(歌女)公孫舞《劍器》,得其神”——通過觀察公孫大娘的《劍器舞》(唐代民間歌舞名段),而領悟了草書藝術的精髓。這些“書外求書”、在平凡生活(廣義地說也是大千世界自然的一部分)尋找藝術靈感的故事,在書法史上已被奉為經典,廣為傳誦。

    但對于張旭來說,最有影響、最有學術內涵的藝術宣言書,是唐代大文豪韓愈寫的《送高閑上人序》。這篇文章本是為當時名僧高閑寫的,堅決主張“辟佛”的韓愈,為什么還給僧人書家作序呢?個中原因不得而知。但文章中,韓愈對高閑可是毫不客氣,他從歷史人物干一行專一行,成就非凡,說到書法家張旭,然后把沙門高閑一心二用,嬉笑怒罵,狠狠奚落了一通。就在挖苦高閑,對比談到張旭時,韓愈這位文壇巨匠,無意中把張旭這位狂草大師的藝術人生作了精彩總結,以至于后人說到唐代書法,都不得不引用這一段。韓文是怎么總結張旭的呢?他說:

    往時張旭善草書,不治他技。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于心,必于草書焉發之。觀于物,見山水崖谷,鳥獸蟲魚,草木之花實,日月列星,風雨水火,雷霆霹靂,歌舞戰斗,天地事物之變,可喜可愕,一寓于書。故旭之書,變動猶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終其身而名后世。

    前半段,韓愈說張旭把書法當作了自己生命的惟一。他把個人在世俗社會遭遇的一切不平,只要有動于心,萬般情感,都傾瀉在書法中。這是張旭以藝術寄托人生、人生與藝術相融的第一個層次,很多書法家都能做到。第二個也就是更高的一個境界,是張旭“觀于物”,看到大千世界的一切,包括“山水崖谷”——山的巍峨、水的清幽、斷崖的險峻、川谷的空曠;“鳥獸蟲魚”——鳥的輕盈、獸的猛壯、飛蟲的小巧、游魚的機靈;“草木之花實”——菊淡蓮清,牡丹艷麗,松堅柳弱,藤蔓蒼老,大自然鬼斧神工,不僅賦予一切事物以天然獨特的質地、秉性,而且也給了它們特有的形色之美,各有其“動人春色”。孫過庭《書譜》說到“亦猶枝干扶疏,凌霜雪而彌勁;花葉鮮茂,與云日而相暉”,書法家的心靈和眼睛不同于凡人,正在于他有一雙善于發現美的眼睛,可以從普通人視為平淡無奇的花草樹木、飄揚云煙中感悟、攝取形色意態之美,而轉換為藝術語言,熔鑄于書法筆墨中。“日月列星”——有光美的濃與淡、強與弱,艷與素、絢爛與靜淡;有形美的大與小、繁與簡、疏與密、緊簇與朗舒,美的意象都可汲取而用之。“風雨水火”——天風海雨,有輕柔、有狂暴;洪水滔天,席卷一切;大火熾燃,直沖云霄。以至于“雷霆霹靂”、“歌舞戰斗”,所有“天地事物之變”,“可喜可愕”,都有各自的形式張力,視聽沖擊力打動你,讓你心靈為之戰栗。對這一切,張旭都“一寓于書”了,他把它們轉換成了書法——草書的形式語言。從這里可看出,張旭對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特別敏感。自然的風吹草動,都能掀動他心靈的萬丈波瀾,促成藝術創作靈感火花迸發;所有的事物,他都能找到和書法筆墨形式的“同構”形式,實現不同感覺世界(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的通感、聯覺;自然物象通過心靈的過濾、升華和淬煉,轉化為書法筆墨輝煌燦爛的生命意象。他的這一層面的藝術實踐,正好為張懷瓘的“自然靈感”理論提供了實踐作證——書法家可以“囊括萬殊,裁成一相”,從最原始也是最廣闊的自然、人類生活,發掘藝術創作的鮮活源泉。

    思想開放、想象豐富、勇于創造,是唐代文化的一大特色。盛唐時代書法家中,還有一位大家也留下了由自然而激活創作靈感的記載。這位大書法家,就是李白的從叔李陽冰。

    《全唐文》卷四百三十七載有李陽冰《上李大夫論古篆書》,曰:

    陽冰志在古篆,殆三十年。見前人遺跡,美則美矣,惜其未有點畫,但偏傍模刻而已。緬想圣達立制造書之意,乃復仰觀俯察六合之際焉,于天地山川,得方圓流峙之形;于日月星辰,得經緯昭回之度;于云霞草木,得霏布滋蔓之容;于衣冠文物,得揖讓周旋之體;于鬢眉口鼻,得喜怒慘舒之分;于蟲魚禽獸,得屈伸飛動之理;于骨角齒牙,得擺拉咀嚼之勢。隨手萬變,任心所成,可謂通三才之氣象,備萬物之情狀者矣。

    李陽冰是中國書法史上的篆書大家,其歷史地位正如他自己所曾稱“斯(李斯)翁之后,直至小生”,是李斯之后繼往開來第一人。他的篆書語言體系,與李斯相比,可以說更具有了藝術造型性。然而,小篆語言以單線為主,通過兩種基本藝術語言——直線與曲線的微妙組合,構建其氣象雍容的篆書藝術風格樣式,這是居于書法藝術塔尖的巔峰藝術形式,絕對是極其困難的。我們現在欣賞李陽冰的小篆,感覺無從捕捉他的自然靈感與轉換形式之間的任何信息與蛛絲馬跡,但從他自己的陳述,我們確實可認定,他的藝術樣式的構建,靈感來自大千世界。

    書法史上類似的故事還有一些,比較著名的如宋雷簡夫“聞江濤而悟筆法”。雷簡夫《江聲帖》載:“予少時學右軍……帖,苦愛重,但自恨未及其自然。近刺雅州,晝臥郡閣,因聞平羌江瀑漲聲,想其波濤番番,迅駃掀搕,高下蹙逐奔去之狀,無物可寄其情,遽起作書,則心中之想盡出筆下矣。”這是由江濤急流有規律的節律聲觸發書法家靈感發生的又一典型案例。

    国产呦小j女精品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18图|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77777综合| 久久久久人妻精品一区三寸蜜桃| 国产精品三级国语在线看| 久久久久久九九精品久小说| 九九久久精品国产免费看小说| 窝窝午夜看片成人精品| 99精品视频观看| 中文字幕精品亚洲无线码一区|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影视777| 亚洲国产精品嫩草影院| 亚洲精品网站在线观看你懂的| 九九精品成人免费国产片|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影院| 无码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孕妇| 国产福利视精品永久免费| 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麻豆精品不卡国产免费看| 精品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天天| 国产精品91在线播放| 国产在线拍揄自揄视精品| 久久中文字幕精品|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香蕉| 亚洲国产精品不卡在线电影| 久久99热狠狠色精品一区|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无码 | 国产乱色精品成人免费视频| 98视频精品全部国产| 国产精品91视频| 久久精品久久久久观看99水蜜桃| 久久精品国产99久久无毒不卡 |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 国产91在线精品| mm1313亚洲精品无码又大又粗|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国产精品三级| 日韩精品视频免费网址| 国产精品区一区二区三| 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网站| 国产精品伦子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