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文化遺產活起來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系列活動在洛陽開幕
新安函谷關
駝鈴古道絲綢路,胡馬猶聞唐漢風。
當今,“一帶一路”已成為沿線國家和城市文化遺產保護的新平臺。絲路沿線大量珍貴的文化遺產,成為實現(xiàn)這一國家戰(zhàn)略的重要文化基石。
6月10日,由國家文物局、河南省人民政府主辦,河南省文物局、洛陽市人民政府承辦的2017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在洛陽拉開帷幕。作為華夏文明發(fā)源地之一的洛陽,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隋唐大運河的中心城市,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歷史上更是先后有13個王朝在此建都。2014年舉行的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正式將我國與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跨國聯(lián)合申報的絲綢之路項目入選《世界遺產名錄》,到目前為止,洛陽世界文化遺產總數為6個,包含了龍門石窟、含嘉倉遺址、回洛倉遺址、漢魏洛陽城遺址、隋唐洛陽城定鼎門遺址、新安函谷關遺址。
作為河南最早進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龍門石窟,始于北魏盛于唐朝,建造時間達400余年。石窟中保留著大量宗教、建筑、書法、舞蹈、服飾、美術等方面的實物史料,折射出不同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時尚。近年來,龍門石窟順應時代發(fā)展潮流,開放看經寺,讓游客進入洞窟,近距離參觀、欣賞石刻,從而得到藝術的熏陶和美的享受。通過這種方式,讓龍門石窟的文化精髓有機融入現(xiàn)代生活,弘揚其所蘊含的深邃歷史文明。讓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文化遺產活起來,讓文化遺產展現(xiàn)新的時代魅力。同時,龍門石窟景區(qū)主動融入互聯(lián)網,積極擁抱互聯(lián)網,以“互聯(lián)網+”為載體,使古老的龍門“活”起來。
定鼎門始建于隋朝,定鼎門遺址博物館是隋唐洛陽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隋唐洛陽城“一區(qū)”、 “一軸”和“兩坊”、 “一街”保護展示工程正加快推進。昔日的定鼎門城樓早已被淹沒在歷史長河中,如今的定鼎門遺址公園已成為市民休閑的“后花園”。
作為曾經繁華的商驛樞紐,新安函谷關可謂絲綢之路的第一關,無論其作為軍事設施、關卡還是驛站,對絲綢之路的形成、發(fā)展都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自然見證了絲路的繁榮與興盛。如今,關樓遺址、關墻遺址、闕臺遺址、建筑基址、古道遺址、長墻遺址等漢代關隘建筑遺址都有完整保存。
從隋唐洛陽城定鼎門遺址前的駱駝蹄印,到洛陽博物館館藏的東羅馬金幣、波斯銀幣、胡人俑,從漢魏故城永寧寺殘缺而精美的泥塑像,到新安函谷關的關字瓦當、闕臺、古道……歷經2000年,絲綢之路留給洛陽的文化遺產依然光芒四射,吸引著公眾探究這條橫亙在亞歐大陸的文明交匯之路。 (欣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