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遺產:一場全球化時代的文化啟蒙 ——寫在第12個文化遺產日到來之際
1
把“文化遺產日”與“自然遺產日”合二為一——2017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彌合了一道觀念的裂痕。這意味著固有的二分法失效。人類文化本不可置身于自然之外,自然一旦被人類觀照,便與文化形成密不可分的關系。這本是一個簡單的道理。
二分法的失效,是觀察中國遺產保護運動的一個入口與視角。從被媒體稱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元年”的2006年始,一系列絕對二分法便在以往12年間紛紛解體。比如,這一對概念——“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當文化遺產運動超越了以物為中心的敘事,當人作為文化的行為主體被重新理解與闡釋,以往從歷史情境中割裂出來的孤立的物質文化史,就被重新嵌入到人類精神文化史的序列中。這樣,物質與精神、主體與客觀——僵化的二分法便被瓦解。我們借由非遺而升華了對人類文化整體的認識。
事實上,過去12年間最深刻的一次彌合,來自于“傳統”與“現代”的和解。作為一對貫穿中國百年近代史的沖突母題,“傳統”與“現代”的概念對立與激烈交鋒,始終連綿于我們的思想史與文化觀。但在過去12年間的遺產保護運動中,一個決定性的和解終于達成——我們發現,傳統原來竟能變身為現代化的重要資源與珍稀資本,“國故”竟然可以推動現代化的創新與創造,“草根”竟能突變成“國家文化符號”,“遺產”徑直變成當代生活的靈感與出發點……
掙脫了二分法的桎梏,文化遺產從冷寂的歷史深處被召喚到火熱的現代化現場,參與進現實生活,并給予當代人以巨大的福利,釋放出磅礴的開拓力量,顯示出啟蒙般的文化意義——這是2006年至2017年呈現給我們的令人驚訝的景觀。
2
21世紀,文化遺產運動已成為最重大的國際政治和社會文化現象之一,成為全球化背景下各國參與政治、經濟、文化競爭的新領域。作為文化遺產運動的后發國家,中國以“非遺元年”為標志性起點,迅速地在文化遺產領域大步進取——
12年間,中國完成了對一些重要觀念的深刻認識:全球化時代,唯有文化遺產,才是我們之所以成為“我們”的依據,才是民族精神DNA的標識;唯有文化遺產,才是塑造中華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重要資源,中國人在全球化時代才可擁有自己的文化身份。
12年間,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憑借文化遺產運動而有效提升,文化軟實力有效增強,國家文化形象得到強有力地塑造。文化遺產運動直接或間接地引領了文化自信的思想理論大潮。
12年間,文化遺產成為人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的家園認同感空前提高,與家國故土的情感紐帶極大增強,與自然鄉野的和諧度極大提升。
與此同時,作為世界上唯一擁有延續至今、從未斷裂過的古老文明的國家,中國試圖在全球化背景下,基于自身的傳統知識與歷史去理解自己的文化遺產,并用中國經驗回答遺產運動所帶來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嘗試為全人類的遺產保護事業貢獻中國智慧——
12年間,我們在學習西方遺產范式的過程中,基于中國國情而初步建立起了一套屬于自己的文化遺產保護實踐體系,由此開啟了以國家為主體立法保護的現代遺產事業。
12年間,我們通過空前未有的遍及整個國土的“地毯式”“拉網式”普查記錄,以及全面系統的分類整理,建立起了關于中華文化遺產的完整歷史性和專業化譜系;與此同時,傳承人制度的建立,加固了當代文化傳統消失與瀕危的脆弱鏈環;由“政府—政策主導、民眾—社會參與、學者—理論建設”三股核心力量打造的保護屏障快速形成;文化遺產保護的“公民倫理”,正在逐漸養成……
12年間,已有學者以不照搬西方譜系框囿中國遺產事業為旨向,嘗試回到中國自身的歷史文化邏輯中,去建立起一整套選擇、保存和傳承中華文化基因的遺產理論和方法,通過梳理中國本土的文化遺產知識譜系來建構非遺保護的“中國范式”。可以預見的是,“中國范式”的提出將向全世界貢獻一條具有國際示范效應的新道路。
3
當然,過去12年間,我們的遺產事業也發生過在功利性誘惑之下的大量短時、短視現象,出現過因商業利益而扭曲文化本性的自殘、自殺行為。中國的文化遺產保護運動還將進行漫長的探索。
事實上,無論在中國還是在全世界,文化遺產都已成為最具動態性的領域。過去12年間,文化遺產的概念與內容都曾快速地發生過更新與變遷,涉及遺產的“本真性”這樣一些關鍵性概念,也在現實與理論的互動中,呈現出越來越強的包容性與彈性。可以預見的是,未來的文化遺產運動還將被不可預見的實踐一次次刷新。
這些不可預見的因素來自于全球化背景及市場經濟條件下,不同人群、族群和文化之間的大規模互動與交流。在流動、遷移、交融越來越頻繁的時代,在旅游大潮引領城鄉觀念的“錯位移置”間,文化——自然遺產將不再是一個僵化的概念。新的意義會不斷地被發現,新的文化價值會不斷地創生,新的規則被不斷地寫進遺產運動的新“金科玉律”中。
但不論怎樣,我們都是在探索文化的存續之法、傳習之途、應變之道,理解文化遺產在全球化時代的意義與價值。100多年前,中華民族用西方文化完成了一場近代啟蒙;今天,我們似正經歷著一場來自自身古老文化遺產的新啟蒙,它不僅將延續我們的民族精神DNA,而且將給我們的未來提供強大的文化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