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千秋 福祉延禧——《中華營造法式》創作談
中華營造法式(版畫)戚 序 肖 力 龍 紅 張興國 賈國濤
“中華”是一種文明,“營造”是一種智慧,“法式”是一種制度與規范的合一,這是中國傳統建筑獨有千秋的“秘訣”,是中國人民在歷史創造中建構的“多元一體化格局”的文化形態,蘊含著剛健自強、厚德載物的民族精神。這種精神向度,滲透在版畫《中華營造法式》的創作中。
定位與立意
“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是“中華文明的傳播工程”“中國美術的精品工程”“國家級重大文化示范工程”。這三個定位,包含著對歷史的責任、對國家的責任、對民族的責任。通過對該“工程”舉辦宗旨的深入分析,我和創作團隊認為,它是一項建構千秋、傳承文明的偉大事業。我們深知,歷史給人啟示也給人警示,只有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深入研究中華經典,才能準確發掘和揭示其現代性所在;我們懂得,看歷史有多深,看未來就有多遠,必須以干事業而非做一般工作的嚴謹態度參與其中。最終,創作團隊通過認真討論,提煉出了“中華營造法式”的創作立意——以宋李誡《營造法式》這部劃時代的中國傳統建筑專著為構筑“中華營造法式”的核心基礎。
宋《營造法式》既是對中國傳統建筑技術和藝術的系統總結與提煉,又是制度、規范、經驗、設計的集成,它打開了宋代科學技術運用于建筑的大門,在中國建筑文化史上不僅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而且為解讀中國傳統建筑的營造理念、制度規范和文化內涵提供了無限的延展空間。我們在前學研究的基礎上,秉持“以人為本”和“古為今用”的價值向度,歸納提煉出“中華營造法式”創作所應展示的“五大特性”——歷史的繼承性、制度的階級性、技術和藝術的融合性、發展的動態性、主題的時代性,并以美術學的理論視域及藝術手法去意象地闡釋“中華營造法式”,以體現“建構千秋—福祉延禧”的現代主題,使其既契合大時代的脈搏,也彰顯出此次創作工程的深遠意義,即“歷史—文明—構建—千秋”。
“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組委會明確要求,要努力塑造民族精神、家國之魂,使“美術創作工程”真正成為氣勢恢弘的藝術化的中華文明史詩,在中國美術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精美篇章和傳之久遠的經典作品。面對這樣的要求和檢驗,我們如履薄冰。為創作好《中華營造法式》,從項目申報到完成,團隊始終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抓理論研究出想法,抓創作實踐出辦法。創作團隊共查閱代表性著作85部、專論150余篇,三下云南選畫材,大江南北找素材,向民族民間藝術學習,聘請建筑學、社會學專家授課各4次,聘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進行技術指導,并以大學為依托,針對畫稿的造型形式進行了專門的問卷調查,廣泛聽取意見。另外,創作團隊進行了17場研討,撰寫申報書材料4萬余字,撰寫專題報告16篇、創作和研究過程報告5萬余字,拍攝過程記錄圖像1萬余張,精選有效圖像1200余張,繪制各類局部小樣97份,構思草圖9種樣式,先后修改設計圖稿25份(含正稿),制作立體模型3個,完成系統工程路徑設計3個……
在這一過程中,創作團隊本著尊重歷史的嚴謹態度,抱定夢想、通宵達旦,對每一次創作構思都逐段逐句逐字地進行系統論證,可謂咬文嚼字,甚至標點符號也不放過,力求理解精準,思路清晰,方向明確,主題鮮明。通過數易其稿,版畫《中華營造法式》最終以扎實的案頭工作、獨特的解讀視角、新穎的表現構思、不拘一格的制作設計,以及濃郁的中國特色和民族民間特色,在多個競爭團隊中脫穎而出,入選“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
創作與格局
藝術性地闡釋“中華營造法式”,是在尊重歷史的同時實現跨時空的再創造,用藝術的方式重構文化記憶,講好中國故事。其創造性體現在對“中華”二字的宏觀解讀和對“營造法式”固有內涵的超越。為此,作品圍繞主題立意從七個方面推進。
一是造型元素的查證與轉換。宋《營造法式》作為一部建筑設計與施工規范的典籍,存在“三無四有”的現象,即無故事、無人物、無景觀,有數據、有模型、有規范、有內涵。從文本向美術圖像進行轉換,難度不可謂不大。為此,我們通過對相關文獻進行認真研究、系統分析、有機整合,深入理解中國古代建筑的營造理念、制度規范和文化藝術內涵,做到有典可循、有圖可參、有意可據,將“無”轉化為可視的形象,將“有”做到“功夫在畫外”。
二是作品內涵與形式語言要相諧相生。創作中,將中華木構建筑作為畫面中心的主體,參考宋《營造法式》“大木作”圖樣,集合中國古代建筑最具特色的造型樣式:斗拱、梁柱結構、大屋頂等,并突出其形體,意象表現出中華建筑文明的內涵——既為生存之基礎,亦為精神之棲所。
三是實現主題立意與內容相關聯。圍繞主題,立意為象,方可“化不可能為可能”,營造“精神之棲所”。畫面采集《營造法式》中可進行藝術轉換的核心元素,并參照北宋前后的建筑形態及人文景觀,運用“隨宜加減”的造物方法,以“中”字形結構布局,中部凸出,將傳統古建左右均衡的中正觀念向兩側對稱展開;周圍以“金廂斗底槽”的框架為畫面底圖結構,形成經緯縱橫布局,并將大小木作、瓦作、彩畫作、模數制、工時工限、釋名等元素依次布入畫面,體現出建筑的尺度與規則,強化構圖特征和秩序感,避免凌亂,盡力營造出宏闊大氣、主次分明的視覺效果。
四是細節處理要合情合理,共同烘托主題。如把李誡形象、施工過程、文字釋說、裝彩順序、側腳舉折、秦磚漢瓦、四季風景、祥瑞符號等組織進畫面;將《營造法式》的“方圓圓方圖”置于正中,“鉛錘”自上而下懸垂,寓意建筑營造“無規矩不成方圓”;以斗拱上升幻化為剪紙風格的“樹巢”,寓意中國古建文明的歷史演變;以“門神”寓意對民族文化的自信與堅守;以“紅云”寓意鴻運當頭、國運昌盛等,鋪陳中國故事。
五是平面形式與原版木雕要實現完美契合。《中華營造法式》首次運用原版木雕的雕鑿與其他繪印技法相綜合的藝術手法,如榫卯結構拼合畫面,雕版印刷,母版拓、磨、漏、繪、貼、拼、鑲、嵌等,以三維立體的結構方式突破對版畫形態的慣常認知,使作品具有建筑感,對版畫藝術的創新、應用、推廣的空間開拓進行了大膽嘗試。這種“三維立體”式的版畫在整個工程中具有唯一性,既體現了中國建筑文化的木質特征,又具有歷史厚重感和現代審美意味。
六是色彩營造的氣象要具諧調性。作品以凸顯民族特色為理念,提取古建“彩畫作”中的元素并結合民間繪畫等設色方式,意象地構筑起富麗堂皇、喜慶熱烈的正大氣象,以展現中華文明氣勢恢宏、燦爛多姿的精神氣質。
七是將系統工程方法運用到創作中。運用系統工程的理念與方法進行創作過程的設計與管理,始終關注過程運行的目的性、相關性、環境適應性、整體性和滿意度等原則,由此才保證了所有項目資源的優化整合和項目的如期完成,系統地解決了文本向美術作品的轉換難題,有效地掌控了超大幅立體式版畫創新的全過程,創造了不同于常規概念的“版畫”樣式——使作品極具傳統韻味與本土氣息,而又不失現代感。
眼界的高度決定了格局的大小,家國的情懷決定了價值的取向。我們以“風吹云動天不動,水推船移岸不移”的定力,在歷史與現實的觀照中堅守民族文化的價值觀。通過創作,既以視覺形式展現出中華文明的歷史性創造,又延伸出其在當下再創造語境中“文明傳承”和“傳承文明”的意義,使作品傳遞出一種希望,在希望中洋溢著一種中國的自信。
回首五年歲月,感觸頗深:中華歷史源遠流長,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大美不言,大象無形,古人將其精神與意蘊默默地置于我們生活的必需中,潛移默化地融入進我們的血脈里,似山高水長,自然而然地流淌至今。正如《營造法式》蘊含著中華民族無盡的知識與智慧,其意義遠非一件美術作品所能覆蓋。在有限的時間里,我們對中華文明的解讀和對“中華營造法式”的認識與理解同樣是有限的,具體轉換成的版畫作品,仍存在疏漏、不足和遺憾。今天,雖然“工程”已經竣工,但我們的使命和責任尚未完成,相關學理性總結、學術性探討及價值傳播仍在進一步的推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