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劉慈欣推崇的科幻小說 書中很多情節很有可能在幾十年后成為現實
在我國科幻小說界,《三體》的作者劉慈欣無疑是讀者最為熟知的一個,而他曾很多次向人們推薦另一部科幻小說——由《紅火星》《綠火星》《藍火星》組成的火星三部曲。
地球紀元2026年,一支由各行業精英組成的百人探險隊離開地球、登陸火星。一個世代已經過去,亙古以來人們印象中的紅色星球已燃起點點綠色的生機。2062年那場功敗垂成的叛變,徹底改變了這個星球的外貌。不過,火星地球化的巨大工程才剛剛開始。誕生于火星的下一代與百人探險隊中的幸存者堅持著維護火星原始之美的理想,他們與致力于改造火星的地球政府和跨國公司展開殊死的斗爭。這是繼《紅火星》之后、日前引進的火星三部曲之二《綠火星》講述的故事。
火星三部曲被稱為科幻史上火星移民作品的奠基之作,先后榮獲了1次世界奇幻獎、2次雨果獎、3次星云獎、6次軌跡獎。作為一部邏輯縝密的硬科幻,從現實意義上來說,火星三部曲也許可以當做未來移民火星的案頭參考書。小說中的很多片段極有可能在幾十年后變成現實,也許,屆時每個火星人一生中的必讀書就是這套火星三部曲。
一部完善的火星地球化技術開發指南
它曾經是一種力量;如今,它只是一塊土地。
最初的科幻作品中,火星總是被描述成另外的生機盎然的世界,火星人或者比地球發達,或者正在為捍衛自己文明的存在而掙扎——那是別人的星球,那是火星人的星球。
現在我們知道了,火星一片荒蕪,沒有生命,至少沒有肉眼可見的生命。這種共識引發了更多的遐想——既然那里沒有人,為什么我們不遷居過去?將火星建設為人類文明的另一片樂土。
這時的火星,是信仰。這種夢想和信仰的巔峰,就是火星三部曲——《紅火星》《綠火星》《藍火星》。
第一次接觸火星三部曲還在讀大學,在華科科幻協會當會長,那時全國高校科幻協會之間互相聯系,我們協會和南開大學靈南幻協聯誼,作為見證,送的就是《火星三部曲》,當時完全沒有想到,沒過多久,《火星三部曲》就絕版了。現在,《紅火星》和《綠火星》都已經重新引進,《藍火星》很快也將出版。
公元2026年,人類啟動一項極具野心的太空移民計劃——一支由百位地球上最優秀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組成的探險隊大舉登陸火星,希望將這個遼闊、荒蕪、孤寂的星球改造成生機盎然的伊甸園。經過百年的建設和斗爭,名副其實的自由火星誕生了。
火星從紅色荒漠到綠色叢林,進而出現藍色海洋,每一部都有自己的故事,從首先登陸火星的一百人,到百年之后的烏托邦。除非親自去看一遍,否則大概160萬字、一百多年波瀾壯闊的開拓史是無法用一兩篇文章去概括的。
如果非要概括的話,這樣一個故事貫穿著統一的母命題——火星應該是誰的火星?在這個母題之下,誕生了一個理念之爭和一個利益之爭。
理念之爭就是:“究竟要不要改造火星,我們改造火星的進程是道德的嗎?”引申出來的副命題是:“如果要的話,我們應該怎么做?”
在歷史上,這個問題被討論了無數次,現在依然在討論著。第一個對火星載人航行進行技術研究的人應該是馮·布勞恩,V2火箭的設計者。早在1952年,他就在德國的某個期刊上刊登了自己的火星殖民計劃——10艘太空船組成船隊,每艘飛船載有7名宇航員。
后來還有祖布林火星直擊計劃,以及到現在出現過的各種靠譜或者不靠譜的火星開發計劃。
一時間,似乎所有人都在談論火星。我們的有生之年或許就可以見到第一個人類踏入火星,其象征意義遠大于阿姆斯特朗的登月。
或許你也想過,火星上有生命嗎?如果火星上有生命,那我們登陸火星、改造火星直至火星地球化的所有歷程,對于火星上的土著生命來說,將極有可能是致命的。這樣做科學嗎?這樣做道德嗎?
或許這也是很多人心中的疑問。對于這個問題,作者借書中人薩克斯·洛塞爾之口給出了令我信服的答案:“宇宙的全部意義即它的美,包含于智慧生命的意識之中。我們是宇宙的意識,我們的工作是傳播那種意識,去觀察事物,生活在我們能生活的任何地方。把宇宙的意識保持在唯一一顆行星上太危險了,有可能被消滅……如果我們能改變這個星球,讓它變得更安全更適合人居住,改造它不會毀滅它;讀它的過去可能變得更難,但它的美不會失去。如果有湖,或森林,或冰河,那又怎么會貶損火星的美呢?我認為不會。我認為只會增強它的美。它增添了生命,這是宇宙中最美的系統……”
羅賓遜的火星三部曲的偉大之處就在于,所有的技術描述都是真實有依據的,對于一個設定控來說,這既是一部小說,也是一部完善的火星地球化技術開發指南。羅賓遜對火星地質地貌的描繪,似乎那里就是他小時候生活的農場,他對技術的暢想和細致描寫更像是一位老工匠在向徒弟傳授一門手藝。即使是很早之前初讀《紅火星》也不覺得生澀,因為,在火星三部曲里面,技術不僅僅是小說的一個元素或者說背景,而是深深地融入到故事人物的精神內核。
是技術,更重要的是掌握和使用技術的人。在火星上,人開發了技術,人掌握了技術,人用技術讓人更好地生存。
在以“反思科技”為主流的當代科幻小說大潮中,火星三部曲更有一種特立獨行的風采。你可以看到作者對一些技術副作用的充分認知,這是很多科幻作家津津樂道的,也是讀者喜聞樂見的,但是,在這里,你同樣可以看到作者對技術力量的正面描述甚至贊揚。
這種風格在當今的科幻界并不是主流,國內有一位大家更熟悉的科幻作家同樣持有類似的觀點,這位科幻作家就是《三體》的作者劉慈欣。
劉慈欣曾不止一次向別人推薦火星三部曲,兩位都能稱之為偉大的科幻作家,在精神內核上其實是相同的。《三體》英文版出版時,封面上有三個人的名字,作者劉慈欣、譯者劉宇昆、推薦者金·斯坦利·羅賓遜。而《綠火星》新版的腰封上,推薦者則是劉慈欣。
在這部波瀾壯闊的火星開拓史上,紅色火星變成了綠色火星,綠色火星變成了藍色火星,從致命的荒涼到充滿生機的新家園。然而,羅賓遜并沒有僅僅停留在技術和工程的開發上。火星三部曲更偉大的地方就在于,它描述了“真實的人在火星上的悲歡離合”,人是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思想、理念,還有各自的利益紛爭。
這就是火星三部曲母題之下的另一個分支——火星上的利益之爭。各個國家在爭斗中合力將首批百人送上火星,跨國公司和各種政治實體又不斷地希望從火星上攫取自己的利益。林林總總各式各樣的人,在遙遠的火星,又會發生什么?
這里留個懸念給讀者吧。
幾代之后,在火星移民后代的歷史課上,他們一定會知道,遠在人類登陸火星之前,就有一套書在指引者開拓者去追逐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