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野草在搖曳未來
    來源:光明日報 | 徐剛  2017年06月09日07:31

    大蘆葦蕩交響圖(局部) 徐剛作

    茶樹

    北京亮馬河畔 饒翔攝

    甘薯花 資料圖片

    當我們忽視草地的時候,也同樣忽略了一種悲哀及一種希望。在天然林被破壞以后的草山草坡上的草,是這一塊土地植被被演替中最后的綠色,此非悲哀乎?在石漠化土地上的人工改良草地,那青青牧草卻是生態修復的先行者,此即希望也。在未來歲月里,壓垮人類的很可能是一根草;拯救人類的,也可能是一根草。

    野草是仙草

    為什么我們的先人逐水草而行、而居?因為大地到處都是草,無草不成林。林地外緣也是草,東部何以有稻?西部何以有黍?因為各色野草最多——為生命之延續,為求一飽也。因此故,先人留給我們的基因,使后來人對三種物質最有親近感:土、水與草。

    在我童年的記憶中,崇明島上除了農田里的莊稼,溝河邊的蘆葦,田邊地頭里到處都是野菜,薺菜、馬蘭頭等可食用的草不下數十種,還有可以入藥的車前子等,更多的是開花不開花的無名小草:纏結于田埂路使其穩固的是馬斑草,開著各色小花的是花被單草,如小太陽一般金光閃閃的是野菊花草,專門用來斗蟋蟀的是蟋蟀草,太多的蒲公英隨風飄散……回想起來,認識這片土地是從草開始的,而江邊蘆葦蕩里叢生的絲草籽,很可能是世界上最小的堅果,半粒米大小,饑餓的歲月里曾經以之果腹。后來知道原始人逐水草而居時,有頓悟之感。

    人之初,有水可喝,無飯可吃。人類經過了吃草、吃草實的漫長歲月,后來才有能力捕殺野獸,吃肉。今天我們吃蔬菜,其實是吃草的延續。野草是我們的衣食之源。人類一部分人的忘恩負義,疏離自然,始于疏離水草。

    我們不知道拔去了多少野草,以至于漢語——我一向認為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文字——出現了極為殘忍的一個成語,“斬草除根”。現代化的推土機,在今天更是勢不可擋地在鏟除一切野草,代之以水泥樓房、水泥地,這個世界便衛生便干凈了嗎?活在當下的每一個人,都曾目睹并感受了消滅野草的過程,以發展的名義。

    20世紀80年代初,我住北京團結湖小區,一箭之遙便是農村、農田、莊稼與野草。每到夜晚,無數的青蛙齊鳴合唱,此起彼落,雖然喧鬧卻不會擾亂人心,多了一種野趣,添了一點鄉愁。半年后,代之以蛙聲的是混凝土攪拌機,建筑工地的日夜趕工,然后是新樓連片,莊稼、野草、蛙聲一起飄逝。不到十年,北京三環以外的農村幾乎全部消失,沒有耕地,沒有野草,只有層壘疊加的水泥樓板大行其道。

    就這樣,我們的城市變得不再溫柔。

    2000年,因不堪忍受造樓、裝修,可以讓人發瘋的喧囂、燈光與氣味,舉家遷往通縣張家灣,路邊有麥田,池塘有蛙聲,小院里開著太陽花——俗稱“死不了”——日出花開,日落花閉,自以為找到了一個好去處。待住下才知道,我住的小樓基地原是生產隊的打谷場,整個小區所占用的全部是農田,當地農民告訴我這是“黑油油的耕地”。難怪水泥房基,路面的邊邊角角,會長出各種野草甚至麥苗秧,無助而孤苦地望著路人,好像在問:“千百年在一塊地上廝守,情何以堪?”有專司拔草的清潔工,草長出來便拔,拔出來又長,小草希圖展示自己的生命力的頑強,令我唏噓不解:野草何害,人類必欲除之而后快?

    2005年,我又遷往廣安門外新居,緊鄰住處有一塊荒地,雜草叢生。雜草成塊狀,茁壯旺盛,夏秋之際開著紅色和金色的小花。有幾只流浪狗來回奔走,有時還追逐流浪貓,荒地中有兩棵樹,流浪貓情急之下便上樹,流浪狗在樹下大吠,繼而退隱于野草叢中,伏莽而待。荒地緊靠二環的邊沿,還有兩間已拆毀的舊平房,住著一家拾荒者,夫妻倆帶一個小女兒。女孩出來打水時,流浪狗緊跟其后,女孩便喂狗,似乎是窩窩頭之類。戲耍片刻,女孩回去時流浪狗一路相送。偶爾,在秋日的陽光下,這個七八歲的小女孩會摘一朵野花捧在手里凝視片刻……這是我從住處的窗口所見的場景。

    是冬大雪奇冷,融冰化雪時,那些野草開始返青,到夏天便茂盛,便開花,如是往復5年多,挖土機開始挖土,混凝土攪拌機晝夜轟鳴。挖出的土堆成了大土丘,以絲網覆蓋著。一場春雨過后,從絲網的千孔百眼里,忽然又有青青野草探出頭來,茫然地望著這一處聳立起吊車、腳手架的工地……

    凡草木皆有根,人類無法阻擋推土機、挖掘機,它們可以毫不費力地斬滅野草,卻無法根除,因為它們蟄伏于地下。倘若都市林立的水泥樓群使它們窒息、枯死于地下,那么對這個世界而言絕不是好消息:大地穩固者不再穩固大地了。

    使這個地球變得有生機的首先是海洋,是水和草木。當地球成為草木世界之后,才有姍姍來遲的人類始祖。與其說人類當時離不開森林,更確切的意義上不如說更親近荒草。荒野荒草,連接起森林、河流,在人類發展史上如里程碑一樣,記錄著人類先人的生命故事:荒野是人類最初的原始家園;荒草提供了最早的食物;荒草中盛放的各色花朵,荒草的自生自滅、自滅自生,使原始人有了最初的驚訝,促進了自然崇拜的發生;在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漫長歲月里,荒草叢又是當時人類共有共享的愛巢;以荒草為生,想來也發生過悲劇,有的草吃了人便死了,草的能吃不能吃,使原始人有了對草的分辨和思考,進而發現有的草能止血,有的草能止癢,則是草可治病之始。而流傳至今的仙草一說,除了草能給人以溫暖,大約便是草可以治病了。

    “仙草”一詞,是人類對草的最恰當的贊美。去昆侖山盜“仙草”是故事。在更加廣泛的民間傳說中,稻草是“仙草”,由此推溯,“仙草”應是泛指可食可醫的所有野草,沒有“仙草”,人類不可能延續至今,也就是說,人類有誕生,但不可延續。

    煙草傳奇

    在野草所屬的植物世界中,至少有五種植物影響了人類文明的歷史進程,從而改變了世界。它們是:煙草、茶葉、甘蔗、土豆、白薯。它們在原生地往往是默默無聞的,越洋貿易的船只和水手是傳播者,廣及世界,或多或少改變了人類的日常生活,并且使遠隔重洋不同種族人群的生活習慣,產生了趨同性。

    哥倫布的船隊,是煙草最早的傳播者。

    煙草源出美洲,哥倫布率船隊到訪,當地土著以禮物相送,其中之一,哥倫布航海日志有記,“發出獨特芬芳氣味的黃色干葉”,即煙草。再到古巴,當地土著把煙葉卷成筒狀抽吸,青煙繚繞于口鼻,悠然返航先至西班牙,西班牙人跟著抽吸;再到葡萄牙,葡萄牙人也紛紛上癮,煙草隨之落地。1580年之后,煙草的傳播速度更加提速,傳播范圍日益擴大,大致途徑是:經葡萄牙進土耳其,煙霧又繚繞至伊朗、印度、日本。從煙草的廣泛傳播中看到商機的是西班牙人,他們把煙草水運到菲律賓,開始規模種植,賺得不少銀子。接下來就要到中國,17世紀初葉前后,福建的船工與商人在與菲律賓生意往來時,不經意地把煙草帶到中國。只要氣候適合,煙草不難栽培。很快,先是在沿海省份,進而煙霧彌漫遍及中國。

    煙草在16世紀的歐洲還曾享受過“神藥”的待遇。除了抽吸煙卷、煙斗之外,歐洲醫生還用它來治病,從牙痛、口臭到腸道寄生蟲、破傷風乃至癌癥,皆以煙草醫治。實際治療效果沒有明確記載可證,倒可以想見當時歐洲醫療水平之低劣。

    從哥倫布水手發現并吸食煙草,到傳遍世界,所用的時間不到130年。今天幾乎所有國家都處在吸煙有害與煙草制造業巨額利潤的夾縫中。筆者也是煙民,這一如風如潮的煙草傳播卻使我想起,所有風靡一時的時髦與時尚,大約都帶點毒。

    “中國樹葉”

    在煙草傳到中國之前,歐洲人抽煙,中國人喝茶,兩相比較,不僅有習俗不同,文明高下程度也可立判。茶的溫醇芳香,滲透在我們的民族性中,是為中庸、中和、溫良恭儉讓,與“斬草除根”相反,生出了一個絕美的詞語——“齒舌留香”。

    與人類文明史密切相關的,就動物與植物而言,動物提供了肉食,此植物所不及,但在更多的層面上,植物遠勝于動物。原始人除了采集果實之外吃菜嗎?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所謂菜,就是野草和樹葉。距今約8000年前,新石器時代又添一個偉大的創造:各種陶器的出現,其中的食用器用來煮飯煮菜煮湯。在中國的北方如大地灣,在中國的南方如河姆渡,先民們偶然地用幾種他們吃過的草或者樹葉,投之于陶罐,這是第一罐湯,也是人類歷史的第一罐茶。在幾千年前便有稻飯衣麻的太湖流域,極有可能這第一罐茶和第一罐湯難分先后。后來的飲茶史卻是明了的,把茶湯從別的所有的湯飲中區分剝離出來,但好茶者仍視之為湯,湯色也。

    中國人最早享用茶葉,并在千百年飲茶的實踐中,知曉了茶樹栽培、茶葉加工、茶葉分類,以何種水達到何種溫度泡何種茶為最宜等等。西方人第一次喝中國茶并為之傾倒后,給中國的茶葉取了個在16、17、18世紀西方人熟知的流行詞:中國樹葉。這一稱謂在某種程度上恰恰說明,中國茶樹之眾,享用茶葉的人群之廣。從皇帝到山野草民,皇帝喝貢茶,山民飲土茶,土茶的味道甚至遠勝貢茶。從都市到小鎮,有了茶鋪、茶館,茶葉已和經濟民生相連接。中國的文人雅士情有獨鐘于茶,則有了文化意味。

    中國人飲茶、品茶、論茶,并為琴棋書畫助興,以一管羊毫作書畫寫出滿紙煙云時,歐洲人還在茹毛飲血。

    因為絲綢之路,與絲綢傳到西方差不多時間的大約公元紀年開始之后800多年,阿拉伯商人用駱駝把茶葉——他們認為的東方神奇之一——運達西方。最早享用中國茶并在上流社會炫耀的是威尼斯商人,直到16世紀中葉,中國茶才傳到歐洲。威尼斯商人頗得物以稀為貴的真傳,始入歐洲的茶葉價格昂貴,唯貴族才可享用。那個時候普遍歐洲民眾的夢想之一,就是有一日可得中國茶而飲之,其獨特的芬芳與味道,何能得而品之?

    17世紀開始,英國東印度公司取得特許經營權后,中國茶葉一則大行其道,一則漸漸“變味”。東印度公司每年以低價從中國進口4000噸茶葉,再以高批發價出手至歐洲各地。大發茶葉財的是東印度公司,而英國購買中國茶的銀子日趨緊缺。賺足了中國人的錢而又喪盡天良的東印度公司,竟向中國輸入鴉片回籠白銀,中國人以茶葉使英國人得到愉悅,至今下午4點喝下午茶仍是英國中產家庭的生活習慣。而英國人回報中國的是鴉片,是鐵殼船和洋槍洋炮——鴉片戰爭爆發。鴉片使中國人成為病夫,接下來的中華民族被奴役被瓜分的屈辱史,鴉片之危害當為外因之首。有不少論史者認為,鴉片戰爭源于中國茶葉,然而,英國人侵略的本質又怎能輕松地忽略?

    甘蔗及土豆

    歐洲人好喝紅茶,放糖,以小點心佐飲。喝茶所連帶的是對糖的需求。蔗糖從甘蔗中提取,最早種植甘蔗并品味糖的是亞洲人,其時歐洲所得的甜味,是蜂蜜,歐洲無糖。11世紀,十字軍騎士幸運而雀躍地在敘利亞嘗到了糖的甜味。隨著海上新航路的開辟,西班牙、葡萄牙等老牌殖民帝國開始種植甘蔗,甘蔗種植園如風起云涌般出現,糖產量急劇升高,價格大幅降低。歐洲享用糖之甜蜜的不僅是皇室、貴族、大商人,普通的市民百姓也開始吃糖,歐洲似乎成了“甜蜜的歐洲”。

    “甜蜜的歐洲”,說明了糖對飲食習慣的世界性的改變。糖的誘惑就是甜的誘惑,在我兒時,能吃上一塊糖,上海的大白兔奶糖,那是一種奢望。可見此種誘惑所持續的時間之長。與之相比更重要的是,因為種植甘蔗需要大量勞動力,便產生了世界人口種族版圖的改變。當歐洲人在加勒比大量種植甘蔗時,便從非洲一個船隊一個船隊地運來黑人,成為奴隸,辛勤勞作。一個我難以考證的話題是,那些被稱為“黑奴”的黑人,在非洲就是奴隸嗎?還是在白人的皮鞭下成為奴隸的?

    說不清有多少“黑奴”在漂洋過海的途中便一命嗚呼了。《環球時報》2006年8月29日載劉作奎先生的文章稱:“據統計,16世紀以后的300年間,從非洲販賣到美洲,從事包括種植甘蔗在內的大量種植園勞動的奴隸達1170萬人,最終僅有980萬人活著到達目的地。”劉作奎先生說得好,“糖的甜蜜是與奴隸的血與淚摻在一起的”。筆者再加一句:尤其是自詡為文明富有的西方!

    所謂人類文明史,充斥著野蠻、殘暴、血腥的不文明,以及對真相的掩蓋。

    相比較而言,能夠使人類解除饑困,平和地傳輸到世界各地的是土豆和甘薯。也許,我們以及我們的后人,都要記住一個土豆原產地的地名:南美洲安第斯山區。與北美洲有的國家的霸悍、好窺探相比,南美洲溫和,“有抵御別人暫時成功的能力”(南美洲諺語)。南美洲的地下埋藏有人類初始文明的種子,土豆其一也。土豆的特點是有土便可以種植,不僅產量高而且富含淀粉和別的營養。也是新航路的船長和水手們,把土豆帶到了歐洲,然后以極快的速度傳播到世界各地。土豆告訴我們,人類——無論西方還是東方——都曾長時間地為饑餓所困,在不缺淡水的前提下,吃飽肚皮是生存的第一要義。土豆養活了更多的人,土豆可以取代面包。我在云南、貴州山區采訪時,一戶一家,一個火炕,墻角只有一堆土豆的山民不在少數。在河西走廊古浪八步沙,我曾3次踏訪6個農民的治沙地,他們留我吃飯,吃香噴噴的羊肉,而農民們吃的是土豆蘸鹽巴。我和農民爭吃土豆,真香!河西走廊的土豆個大,農人告訴我,“沒有土豆早就餓死了”。

    奢侈過度的享受是暫時的。奢靡者萬不要以為百姓過著和你們一樣的生活,他們中的邊緣山區貧困者,仍住土坯房,老人和孩子都在吃土豆,大米白面仍是奢望。愿記得李商隱的詩句:“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

    地瓜苦旅

    甘薯多別名,山東叫地瓜,北京叫白薯,河南叫紅薯,江蘇叫山芋,河北、四川稱為紅苕。甘薯一物,歐洲有植物考古學家認為,印第安人的先民是最早挖掘地下根莖時,發現了甘薯根塊,再通過根系再生繁殖而成為栽培作物。甘薯有驚人的繁殖力、適應性,很快傳播于整個南北美洲。因為甘薯碩大而美味,生熟皆可食,食之者強壯,此印第安文明之所以曾經繁華之一端也。

    很少有一種植物如甘薯那樣,吸引著聞名世界的專家學者的眼光,并據此勾勒了古代先人的生存技能及其發明。摩爾根在《古代社會》中說:“由栽培而來的淀粉性植物的獲得,必須看作是人類經驗上最偉大的事跡之一。”摩爾根所說的淀粉性植物是泛指,其中無疑包括了經過原始人選擇之后的產物——甘薯。考古者在秘魯的古墓中發現了距今8000多年的甘薯塊根碳化物。1974年,伊恩《甘薯和大洋洲》中進而記述,古代秘魯的印第安人把甘薯塊根的圖案繪制于陶器、編織在紡織品中;最為壯碩的甘薯在印第安人的宗教儀式上,被供奉為神靈,視同法器。

    此一時期,距甘薯進入中國的明代,相隔幾千年,一種有趣的歷史現象出現了,當甘薯即將傳播世界各地時,在它原產地的印第安族群中,它不僅是植物的塊根、可吃的食物,而且歷經歲月的淘洗之后已成為文化,具有神性。它使我想起了距今7000多年的大地灣彩陶所繪制的魚、花草紋、水波紋、葫蘆紋。我們的先民有意無意間記錄了洪荒歲月中人賴以生存的若干圖像,與印第安人把甘薯圖案繪于陶器、編于織物,何其相似。繪圖之始也,愛美之初也。它對今人至少有兩點啟示:其一,文化首先是物質的,是物質與人的想象與勞動的結合;其二,文化必具有真正的創造性、創造力,與人類發展相同步,除去“利用厚生”的生存需要,還有美的需要,即精神文化。

    一般認為把甘薯引進中國的,是明代福建長樂人陳振龍,他曾僑居呂宋,即菲律賓。呂宋產甘薯,但其時呂宋的西班牙殖民者嚴禁甘薯外傳。1593年,在前兩次偷運未果后,陳振龍把薯藤系于纜繩,涂上污泥,才過得關卡運抵福建。當年6月,陳振龍之子陳經綸依父命呈《獻番薯帖》于福建巡撫稱:“番薯功同五谷,利益民生,是以捐資買種,并得夷島傳授法則,由舟而歸。”當時福建荒年頻發,即令全省“依法栽培,滋息繁衍”。甘薯自此落地福建,其產量之高使沿海飽受風襲水災的福建人,度過了一個又一個災年。福建人稱甘薯有二名,一曰番薯,得自番地故;二曰金薯,記巡撫金學曾試種之功。福建烏石山海濱有“先薯祠”,記陳振龍父子之功德,當地人告訴我,這是中國獨一無二的祭祀甘薯的祠堂。其實,在廣東電白還有“懷蘭祠”,又稱番薯林公廟,是記吳川人林懷蘭從越南引進番薯之功。

    甘薯在江南的種植,功推徐光啟。江南水患經年,農人無衣無食,聞知福建、廣州的番薯抗旱抗澇,塊根大,可食,便經由他在福建的學生,在松江三次試種,終獲成功,時萬歷三十六年(1608年)。徐光啟贊揚番薯高產味美,濟世備荒,向萬歷皇帝進《番薯疏》。甘薯驚動的另一個皇帝是乾隆,1786年即乾隆五十一年旨諭全國“廣為栽種,接濟民食”。中國當今的甘薯種植面積僅次于水稻、小麥、玉米,居主食之四,為世界甘薯種植面積的60%以上。

    甘薯的大行其道,廣為人類所喜好,其實質只是說明了一個真理:食物之于人類的生存發展,永遠位居第一。“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的古語不含時代性。

    壓垮或拯救人類的一根草

    南國多青草,乃為寶中寶。以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東為限而界定的中國南方,氣候溫暖。考察南方的草地資源,以及原生植被,往往會心生困惑:這是繁榮的土地,還是凋敝的土地?南方當初的森林何止是現在我們所見的林區?占南方土地總面積之大部的山陵丘地上,曾經多為森林覆蓋,千百年人類活動,砍樹伐林,林區成為農區,是有南方森林被砍伐之后形成的草山草坡,亦即今日之天然草地資源。

    南方的草地確切地說,是原始森林被破壞后的次生植被,它們的演化方向依自然規律,應是次生林。在人口增加、人類生產開發活動強力干擾下,規律也只能變通,南方植被終于未能成為次生林而成為草地。

    20世紀80年代農業部的一項調查資料說,南方天然草地的總面積為7958萬頃,另有560萬頃的人工改良草地。在我踏訪過的南方10多個省區中,貴州的天然草地和人工改良草地使人耳目一新。寒冬臘月,中國北方內蒙古草原冰天雪地、牛羊饑寒瑟縮時,貴州威寧灼圃草場上,牧草青青,大群牛羊津津有味地吃草,悠然自得地散步,牧羊人在草叢中閑庭信步。

    貴州西南部的晴隆縣,從2001年開始,在石漠化丘地上退耕還草,建立人工改良草地,放牧山羊。中國石漠化土地遍及貴州、云南、廣西等巖溶山區。牧草以其植物世界中離土地最近、對土地最親密、生命力最頑強著稱,從而為人類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動物蛋白,保護了土地,提供了中國糧食缺口中主要緊缺的飼料糧。同時,我們在這些中國最貧困的巖溶山區農村,可以見到畜牧業為基礎的草原經濟模式,是循環可持續的。那里的農民還談不上富起來,但不再窮下去。

    只要有地,哪怕是石漠化土地,也能生出青草來。我們忽視草地的時候,也同樣忽略了一種悲哀及一種希望。在天然林破壞以后的草山草坡上的草,是這一塊土地植被被演替中最后的綠色,此非悲哀乎?在石漠化土地上的人工改良草地,那青青牧草卻是生態修復的先行者,此即希望也。在未來歲月里,壓垮人類的很可能是一根草,拯救人類的,也可能是一根草。

    南國草青青,南國花爛漫,那是一些發生于草根、炫目于草根而不與名花游的草花、草根的花。在廣東、海南氣候炎熱的深山野地,我見過狀若牽牛的甘薯花,嬌嫩地美艷著。有植物學家告訴我,野生牽牛很可能是甘薯的野生祖先。我對野生牽牛怎樣牽出甘薯來無從考究,但我驚訝、艷羨、沉醉于野草的神奇美妙,我在大地上行走時會在山野荒草間席地而坐,坐擁青草、撫摸青草就是坐擁自然、撫摸自然。輕輕地撫摸野草時,會生出撫摸孩子的感覺,但我很快聽到了一種天籟之音:“不!是野草在撫摸它的孩子!”

    我對漢語中“茶”字釋放的信息反復思考,由此而生出的對造字者的敬重,對漢字之美,常常拍案叫絕。“茶”,草字頭下一個“人”字,人中間為“木”。它既說明了中國古人與茶的悠遠密切的關系,又指向人在何處——人在草木中。一個漢字,茶字,卻包含了人之初,人何以為人的意涵。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啊!

    人生唯有一世,草木何嘗一秋!

    (作者:徐剛,系詩人、散文家,曾獲中國圖書獎、首屆徐遲報告文學獎、首屆中國環境文學獎等獎勵。)

    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国三级国产AV| 中文字幕免费视频精品一| 少妇人妻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视频专区| 欧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 国产精品久久久福利| 亚洲国产精品xo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7亚洲午夜a| 国产亚洲精品看片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地址 | 亚洲精品无播放器在线播放| 无码国内精品久久人妻| 99久久精品国产麻豆| 69堂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不卡| 精品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久| 日韩视频在线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精品熟女少妇a∨免费久久| 久久丫精品久久丫| 国产精品99久久免费观看| 久久免费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 九九久久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色午夜免费视频| 精品真实国产乱文在线|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网址| 久久精品水蜜桃av综合天堂| 日韩精品久久久肉伦网站| 日本一区精品久久久久影院| 国产A三级久久精品| 天美传媒精品1区2区3区| 国产亚洲精品高清在线| 99re6在线视频精品免费| 国产综合精品蜜芽| 99精品视频免费|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免费| 久久er热视频在这里精品| 精品人体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无码日韩精品第一页| 久草热久草热线频97精品|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