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在游戲中拯救世界的孩子 ——《安德的游戲》何以成為經典
一.一次簡要的文本分析
對一部經典作品的解讀,離不開基本的文本分析。接下來,我以《安德的游戲》前三章為例,做一次簡要的文本分析。
第一章:《老三》
主線情節:安德被選定參加下一場測試,因而被摘除大腦中的監視器。
支線情節:他非同一般的智慧(三歲就學會了學校的算術課程;教會了班上同學利用教學電腦偷偷發信息);身為不該被生出來的“老三”,他的“原罪”所帶來的心靈創傷(哥哥彼得對他的仇恨;班上同學的欺凌)。
第二章:《彼得》
主線情節:安德回到家,被哥哥彼得逼著玩“太空戰士大戰蟲人”的游戲,憑借他對人性的洞悉,擺脫了差點被彼得殺死的困境。
支線情節:正面描述彼得對安德的恨,和夾雜在其中的微妙的愛;側面描寫改變人類文明進程的那場蟲族對人類的進攻。
第三章:《格拉夫》
主線情節:格拉夫來到安德家,征召安德加入戰斗學校。
支線情節:通過安德對打架斗毆一事的自我辯白,進一步強調出他對人性的洞悉和非同一般的心智;通過爸爸媽媽與格拉夫的對話,引出安德的人生未來的可能走向(成為艦隊司令、飛船船長等,但也有極大可能會犧牲);通過格拉夫與安德的對話,引導出關于他的“原罪”的更加豐富的信息:他的出生帶給哥哥、爸爸媽媽的影響,以及與人類未來的關系,人類與蟲族之間的生死之戰。
總體分析:
作品采用一種“花瓣式”的結構模式:一條持續推進的主線旁邊,隨時“開花散葉”,引出各條支線情節,共同構成了一部少年英雄史詩。借由“安德”這個六歲的孩子,作品編織起人類前途未卜的命運之網,這一設定堪稱集“宏大”與“精巧”為一體。
從讀者角度來分析,前三章里,除了格拉夫與安德的那一番對話顯得有些晦澀難懂外,其它部分,包括安德特殊的智能、安德和同學之間的打架、安德與哥哥姐姐的關系、玩的游戲,這些方面都對少年讀者有吸引力;而對于成年讀者來說,既能被作品帶領著在心理上重返童年,更會被即將展開的人類與蟲族的生死大戰所深深吸引。
二.一個“小孩子對抗全世界”的夢想
這部作品的主題模式,簡單地說,就是“小孩子對抗全世界”。自從這本書中運用了這種模式并取得巨大成功之后,很多的科幻文學和影視作品都在跟風,但到目前為止,沒有一部能夠超越《安德的游戲》。
那么,這種主題模式如何能夠演繹出一部科幻經典呢?
首先,它契合少年讀者的心理。
在每個孩子面前,這個世界都經常用它強大、冷酷的面容,讓孩子產生挫敗感。因而,在每個孩子內心里,都有一個對抗全世界的夢。只不過,有的孩子會把它表現在言行上,有的會深埋心里。而這部作品,正好迎合了孩子心里最深的渴望。
其次,這是科幻元素使用上的一種“顛覆性策略”。
作者卡德拋棄了傳統災難電影和廢土電影中常見的對抗元素,比如層出不窮的各種炫目武器,比如傳統的超人式英雄(鐵血戰士,機械戰警,終結者,變形金剛,蝙蝠俠、蜘蛛俠、鋼鐵俠等各種俠,),以及在這些故事線中缺少不了的各種謀略。
當然,在這部作品中也并不缺少“英雄”、“裝備”和“謀略”;只不過,這一切都被顛覆了過來:一個沉默寡言的孩子,成為拯救人類命運的“英雄”,由此,“裝備”和“謀略”都必然帶有這個另類英雄的特有的印記。
對于這一點,有論者曾經這樣分析:
“孩子們擁有成年人們所沒有的一切:活力、求知欲、潛力……但這些都只是表象;重要的是,他們代表了一種現代文明早已拋棄了的純真、一種理解世界的陌生方式。成年人永遠無法揣度一個聰慧的孩子下一步的行動,他們身上凝聚著強大的靈性、神秘感、甚至毀滅欲望。與此同時,天平一頭是外星人占壓倒性優勢的太空艦隊,另一頭只是一個沉默不語的兒童,這種極致的不平衡可以造就強烈的戲劇張力?!?/p>
每個人眼中的世界都是不一樣的,而在安德的眼里,他的世界是由以下幾種主要的力量構建起來的:自身的原罪與超乎常人的心智;哥哥的欺凌和團隊頭頭的壓制;與姐姐的感情,與阿卡麗的友情;作為教導者的格拉夫和雷漢,以及持續不斷的學習和游戲;當然,還有蟲族對人類文明的威脅。最后這一點,他從未親眼目睹,但一直在相關的傳聞中成長。
正是由于作者選擇一個這樣的少年作為主角,他就勢必要將少年兒童特有的思維、世界觀融入到情節構思之中,選擇最適合主角的方式,去推動情節,去解決問題;乃至最后,通過游戲的方式打敗了蟲族,使得“小孩子對抗全世界”最終成為了可能。
三.一部與成長有關的暗黑童話
在我們很多兒童文學作品中,成長是一件唯美和浪漫的事情,童年是值得不停地贊頌和回味的“詩的國度”,是我們永恒的家園。但這遠遠不是童年的真相。每個人的童年,除了浪漫、唯美、純真和快樂的元素外,還有著它特有的孤獨、困惑、恐懼和苦難。如果用童話的方式去演繹童年,那么,童年的一面是唯美童話,而另一面則或許是暗黑童話。
在某種意義上,《安德的游戲》就是一部關于成長的暗黑童話。
安德與生俱來的“原罪”,甚至連他超群的心智都只是他的原罪的佐證;哥哥對他的仇恨;爸爸媽媽無力保護他;姐姐雖然愛他,但由于一貫的過于柔弱,也經常無能為力。由于這些因素,“家”對于他來說,并不是一個溫暖的庇護所。
而學校就離“暗黑”更近了:他不得不面對同學的欺凌,團隊成員對他的排擠,甚至連他與阿卡麗的友情都被團隊頭頭干擾,還有堪稱殘酷的訓練。他不得不學會隱忍,并且還得用謀略,時不時還得展現出殘忍的一面,才能平安地在團隊中生存下來。
在作品最后,當一場游戲結束后,他被告知:剛才那場游戲中,他用幾千個地球人的性命換取的勝利,是真的。蟲族幾乎被消滅了,他成了英雄。但這時,由于他在游戲中的一個策略而導致幾千條生命的喪失,卻幾乎壓垮了他,讓原本時常折磨著他的“原罪”變得更加沉重了,他流下了淚水。
原罪,孤獨,隱忍,謀略,殺戮——這樣幾個原本不應該出現在童年敘事中的元素,卻成為了安德成長中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正是由于作品中所帶有的暗黑童話的色彩,以及它所演繹出的道德困境,讓這部作品超越了一般的以場面描寫作為重心的科幻作品,獲得了更加深厚的內涵。
結語
《安德的游戲》作為世界科幻文學史上的經典之作,值得我們花更多心思去研究。研究它集“精巧”與“宏大”于一體的結構模式;“小孩子對抗全世界”的游戲的設定;以及它如何在講好一個科幻故事的同時,讓作品帶有更多的人文關懷。當然,它的一些缺陷也值得我們去研究,比如:安德一出生就擁有、在之后幾乎沒有太大變化的超常心智;比如它所設定的道德困境,到底適不適合放在一個孩子身上;這樣的設定在我們當前的環境下,該如何進行調整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