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劍龍:海外華文文學應有更大雄心“闖”世界
近些年來,海外華文文學呈現出日益繁榮的態勢,諸多作家活躍在海內外文壇上,包括張翎、嚴歌苓、戴小華、陳謙、虹影、施雨、施瑋、張翎、周勵、華純、王琰、葉周、薛海翔等,成為當代文壇靚麗的風景。他們的創作,包括張翎的 《流年物語》《陣痛》,嚴歌苓的《床畔》《舞男》,施瑋的《叛教者》,王琰的《天才歧路》,戴小華的《忽如歸》,葉周的《丁香公寓》,陳謙的《無窮鏡》等,引起了國內讀者關注。海外作家也頻頻觸“電”,他們的作品被改編成影視作品,擴大了作家與作品的影響。
與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相比較,海外華文文學創作近年發生了重要變化,大約呈現為幾個方面。
從“邊緣人”轉向“兩棲人”的生活與心態的描寫。改革開放后,最初的華文文學創作大多可歸入“留學生文學”,基本描寫主人公在異國他鄉的生活與心態,尤多表現難以融入異域文化的“邊緣人”心理心態,如錢寧的《留學美國》、小楂的《叢林下的冰河》、郁秀的《太陽鳥》等。隨著海外華文作家身份與心態的轉換,尤其常在故土與國外穿梭居住,不少作家成為“兩棲人”,生活、心態的變化,使他們的創作內容也隨之變化。
從類自傳體轉向歷史或現實描寫。最初的華文文學創作大多描寫在異域他鄉的奮斗和掙扎,作品大多具有類自傳體傾向,曹桂林的《北京人在紐約》、周勵的《曼哈頓的中國女人》等莫不如是。當海外華文作家視域拓展、心態變化后,他們開始從更深廣的角度尋覓題材、思考人生,或者從歷史深處挖掘,或者從社會現實著眼。
從情緒性寫作向思想性寫作轉換。如果說最初的華文文學創作大多呈現比較情緒化的特征,作家宣泄在異國他鄉奮斗中的郁積情緒,個人化的內心波瀾與情緒構成作品的重要部分(如薛海翔的《情感簽證》等),那么,多年創作實踐后,他們的寫作逐漸從情緒性轉向呈現思想性,在創作中追求人性深度、思想力度。
這批華文文學作家大多為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生,前期教育基本在中國完成,人生觀基本在國內形成,雖因出國深造在思想觀念與人生態度等方面發生變化,但是根仍然在中國。隨著年齡增長、境遇改善,他們對于祖國呈現出越來越多的關切,中國內地生活已成為他們創作的資源與市場。隨著創作在國內不斷發表并被列入各種排行榜并獲各種獎項,海外華文作家與中國內地文壇的關系也越來越密切。他們將世界文壇新的信息和動向帶進來,擴大了文壇視閾,拓展了創作視野,不僅成為中國當代文壇的靚麗風景,也成為推動中國當代作家創作的某種動力。
與久居本土的作家相比較,海外華文作家在異域生活和文學創作中有著更開闊的國際視野,有外語基礎者的閱讀面比國內作家更開闊,對于世界文學的動態更敏感一些,其創作在中國文學傳統的影響中,更具有世界文學的某些因素,因而,他們觀照與描寫生活的角度更獨特與開放,也將眼光更多地投向對于家園的書寫,呈現出國際視野與家園情懷的交融。
于近些年海外華文文學創作的興盛中,筆者仍然覺得在題材選擇與創作心態把握上,存在一些值得重視的問題。
其一是在拓展國際視野中,應注重具有世界性意義作品的推出。近年海外華文文學創作影響增大,尤其是不少作品被改編成影視劇,更放大了傳播效應,看得出其中一些作家有了多年創作沉淀、生活與情感積累后,已經具備了成為大作家的基礎。一些有相當造詣和成就的名家,不應滿足于表面的“流行”和“當紅”,尤應努力提高文學創作的品位,在創作題材的選取、文化歷史觀照的高度和深度、創作的民族性特色和個性化特征等方面有更多提升,努力創作出具有世界性意義的文學佳作。其二是在葆有家園情懷的同時,注重創作心態的獨立。不少華文作家近年的創作或以家園生活為素材,流露出濃濃的思鄉懷舊情緒,或十分關注國內的政治生態、文化環境,一些作家將在中國內地作為新作發表的首選地,也因此,常有作家觀察文壇“風向”,甚至以創作迎合或屈從流行態勢。早有學者認為,“人的文學”與“自由的文學”已經成為海外華文文學的傳統。作為有思想的作家,應該注重獨立的表達與真誠的思考,而不能因為刻意迎合某些外部因素(包括影視市場對題材驚爆度或流行口味的需求)而去輕易改變或扭曲自己的觀念或創作,對于海外華文作家來說,貴乎家園情懷而常有而真誠的文學表達,才能真正創作出將國際視野與家園情懷融匯的佳作。其三,拓展中國文學在世界文壇的影響與價值。海外華文文學創作的不斷繁榮與發展除了引起國內文壇與讀者關注,也引起國外出版與文學獎項越來越濃厚的興趣,應趁勢拓展在世界文壇的影響。某些已經具有重要影響的海外華文作品,應該努力譯成外語在國外出版; 有較好語言水平的作家應該考慮用外語寫作,在創作輻射國內的同時,考慮如何擴大在國際文壇的口碑和影響力。
以華語為創作工具,海外華文文學已成為華文文學史重要的組成部分,需要進一步思考和處理好多元化與一體化、個性化與群體化、世界化與國別化、人性化與世俗化的關系。海外華文文學的發展,需要考慮如何培養與發展新一代華文作家的問題,在已建立的華文作家團體中吸收和培養有文學創作潛力的年輕作家,如在美國休斯敦的中國文化學社、北美華文作家協會、美國華文文藝界協會、海外華文女作家協會、海外文軒作家協會等,都可以嘗試加強這一方面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