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它一次沒白活──記金乃千
百年和平 家國情懷
拼它一次沒白活──記金乃千
題圖為金乃千
題圖為金乃千故居(今和平區長沙路42號)
1989年4月28日,金乃千的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大理石墓碑上鐫刻著:中央戲劇學院金乃千之墓。
我的父親金乃千是著名表演藝術家,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教師。1988年,他隨中國赴南極科學考察團出航,在電視劇《長城向南延伸》中擔任重要角色,由于過度勞累,在考察團回國途中,于新加坡突然病逝,終年54歲。父親的一生,是平凡而又高尚的一生。他在電視劇《長城向南延伸》中,飾演海洋生物學家江之榮教授,該片曾獲1989年第十屆全國優秀電視劇飛天獎。他是第一個赴南極拍戲的文藝工作者。
父親出生在天津市和平區長沙路敦厚里7號,也曾居住過長沙路42號。在北京工作后,回津都會住在他叔叔家——馬場道30號,那是聯排式的3層公寓樓房。父親小時候在耀華小學讀書,中學在市第一中學。高中畢業后,考入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1957年畢業后留校任教。1969年,父親和唐愛梅到了天津軍糧城部隊農場。這期間,他當過掌鞋匠、放鴨倌、伙夫和司務長。
20世紀70年代初,父親返京任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主任、副教授。他在中央戲劇學院耕耘了三十年,這風雨三十年,可以用八個字來形容:桃李滿園、兩袖清風。盡管他扮演過數十個角色,那《克里姆林宮的鐘聲》中的札別林、《偽君子》中的奧爾貢、《楊開慧》中的毛澤東、《屈原》中的屈原、《黎雅王》中的黎雅王,讓人記憶猶新,他還指導了《伊爾庫茨克的故事》《結婚》《天國悲歌》《無辜的罪人》,眾人贊譽他是杰出的表演藝術家,然而可貴的是,父親非常懂得自己的位置,始終以為自己是在平凡之中。
1984年,父親擔任表演系朝鮮族班的主講教師,二十多個學員從不會通話到用普通話演出,整整四個年頭,被鮮族孩子們尊稱為“阿爸吉”的他,沒能睡上幾個安穩覺。
當父親重返講臺時,已過了不惑之年。1978年,他在話劇《楊開慧》中成功地飾演了毛委員,這是由中央戲劇學院教師演出團在北京首演的,父親飾演毛委員,趙奎娥、何炳珠飾演楊開慧。這是中國話劇舞臺上出現的第一個完整的毛澤東藝術形象,演出轟動了全國。劇組在北京、武漢、長沙、廣州等地連演二百多場,場場爆滿。電視臺轉播演出實況,電臺播放錄音剪輯,全國各大報刊登劇情、劇照,父親一時名揚全國。其后,他又塑造了屈原、黎雅王等藝術形象,并在多部電影、電視中配音,在電臺播講長篇小說《東方》和《萬山紅遍》,好評如潮。
1988年赴南極之前,父親再次回到天津,住在馬場道30號的叔叔家,住了一個星期。這次,與以往不同,他一直呆在家中,只外出看過一場話劇。家人覺得他的身體不是很好,顯得有些衰老,話也特別多,內容大多是懷舊。他和兄弟們聊天,喝啤酒。做菜是父親的愛好之一,不論涼拌熱炒,他的手藝都色香味俱佳。他的拿手菜是咕咾肉和沙拉子。臨行前所做的檢查,父親身體各項指標都合格,心臟也沒有問題。行前,他對唐愛梅說:“人一輩子不能安于平淡恬適的生活。人生能有幾回搏,拼它一次沒白活。到南極拍片,是體驗生活、積累創作素材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我身體很棒,適應得了。”
在南極的艱苦日子,成就了這位出色戲劇大師的人生落幕。中國南極科考隊“極地”號船靠近南極時,被冰山包圍,環境十分惡劣,隨時都有船毀人亡的危險。但金乃千仍然堅守在船上,參加搶險和夜間值班,不辭勞苦。他對科考隊隊長郭琨說:“我是共產黨員,大家不下船,我更不能下。再說我已五十多歲,還怕什么呢?”當晚,他在日記中寫下了豪邁的詩句:“雪海翻騰冰山崩,白色魔鬼來勢兇,笑爾扶搖三千尺,難阻中山迎日升。”作為先遣隊員,金乃千先期上岸,和大家共同建設南極陸地“中山”科學考察站。在這里,他的做飯本領派上了用場,隊員們把他服務的餐廳起名為“金來茶館”。他在帳篷里為大家做飯,把冰雪融化用來燒湯。為讓每一位值夜班的同志吃上熱飯,他有時忙到深夜一兩點,從不叫苦叫累。為了拍攝海洋生物學家江之榮教授掉下冰海為科學獻身的鏡頭,金乃千堅持不要替身,冒著攝氏零下十幾度的嚴寒,兩次從浮冰上跳入刺骨的冰海。防寒救生衣里灌滿了冰冷的海水,手腳都凍麻木了。在10級大風中臥雪爬行,眉毛胡子都結滿了冰霜。金乃千塑造了生物學家江之榮教授的光輝形象,也實踐了他的人生理想:“人生能有幾回搏,拼它一次沒白活。”作為金乃千的長子,他的愛國敬業精神深深地植入我的生活之中。對朗誦與話劇的熱愛,讓我精神世界豐富多彩。在中國人民大學讀書期間,我曾擔任話劇團團長,那時演出的場景,令我終生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