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網絡文學尋找一把“尺子”
目前,中國內地網絡文學用戶規模已超過3億。也就是說,每三個中國人當中,就有一個人讀網絡小說。如今的網絡文學不僅作為一種文學形式存在,還不斷地為眾多影視、動漫等藝術形式提供著創作素材。近年來熱播的影視劇,如《甄嬛傳》《羋月傳》等,都改編自網絡文學作品。
盡管網絡文學創作進行得如火如荼,然而學界對網絡文學的研究卻并未“水漲船高”。一些網絡作家及其作品雖然在市場和讀者群中頗具影響,但實際上仍未進入到批評家研究的視野,網絡文學理論匱乏、網絡文學評價體系缺失的窘況日益顯著。理論研究上的短板,從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網絡文學的創作實踐——當下網絡文學中存在大量抄襲、模仿、粗制濫造等問題,不能不說與此有很大關系。同時,網絡評價機制的不夠健全,也從某種層面上削弱了網絡文學的價值與其原本可以承載的責任與使命。因此,進行網絡文學研究,盡快構建起評價網絡文學的“尺子”迫在眉睫。
由莊庸、王秀庭合著,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網絡文學評論評價體系構建:從“頂層設計”到“基層創新”》,系統分析了網絡文學的總體發展思路,深入發掘了網絡文藝基層創新的實踐和脈動,探索了網絡文學評價體系的構建之道。本書對以網絡文學為代表的網絡文藝領域創作實踐、創新風潮和重大理論問題,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從既成事實、現狀特點與未來發展趨勢出發,解讀了讓“網絡文學有力量”的真正力量是什么。同時,作者通過趨勢預判,得出這樣的結論:從頂層設計到基層創新,網絡文學評論評價體系構建將成為小切口撬動大格局的好杠桿,將為講好中國故事提供時代風向標。
互聯網革命正在重塑網絡文學的邊界,“閱讀—表達—分享”一體化徹底改變了傳統的文學生產創作機制。早在2014年,作者就提出,網絡文學絕不是“快樂(快感娛樂)文學”,甚至能開創出“互聯網+新文學”的時代。如今,面對網絡文學所引發的IP熱,需要對網絡文學重新“估值”;面對龐大的受眾需求,需要重新判斷網絡文學的“價值”;面對網絡文學的海外傳播熱,需要重新思考中華文化走出去的路徑……所有問題均指向對網絡文學的評論和評價:該拿什么“尺子”來衡量網絡文學?傳統的文學評價體系和評價標準是否適用在網絡文學上?
針對這一系列問題,兩位作者在書中進行了全新的闡釋。作者認為,網絡文學領域,大多數人看到的多是由點擊率和排行榜制造的“首頁作品”,而不是真正的由互聯網“草根性”的大眾評審機制評出來的作品。而只有那些在大眾評審、閱讀和推薦機制中產生的網絡文學作品,才能代表網絡文學真正的水準。如何從浩如煙海的作品中進行選擇和評論,解決那些碎片化、不成體系的評論與傳統學院派的評論之間的矛盾?作者認為,只有把握網絡文學場域的核心特點,才能找到“進場”的路徑,即采用扎根理論,立足于“土著的碎評”,進行跨界重建,以此建構一個既具有內生性又具有豐富成長性的網絡文學評論評價體系。在此基礎上,作者呼吁網絡文學界要重建自信,盡快培養出“互聯網+”時代的新評論家群體。
可以說,大力發展網絡文藝,以科學的、合理的網絡文學評價體系為“尺子”,引導網絡文學健康發展,是這個時代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