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有關二人轉走向的爭鳴與思考
二人轉在改革開放以來即新時期曲藝發展中的潮動頻率,應當說僅次于相聲。這不僅由于二人轉在這一時期的社會影響較為巨大,更由于其間存在的創演與經營問題比較雜多;不但成為社會輿論普遍關注的熱點對象,而且成為業界內外展開論爭的焦點話題。如果要給二人轉在新時期發展中引發議論乃至紛爭的主要話題貼上相應的主題性標簽,那就是事關節目內容的“好壞”議論和事關藝術形態的“真假”之辯。具體的論爭話語,一是關于“綠色二人轉”的討論,二是關于“真假二人轉”即“‘二人秀’逐滅二人轉”的爭論,以及對于二人轉本體形態及功能價值的不同體認。
“綠色二人轉”的討論 起因最早要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末期及90年代初期,隨著專業表演團體的體制機制改革與民營職業班社的紛紛成立運營,面向市場的二人轉演出,由于管理的相對松散和經營的趨向商業,媚俗迎合的風氣逐漸上升,藝術價值的追求相對消減。許多舞臺上演出的二人轉節目,普遍存在著夾雜低級粗俗內容乃至黃色下流做派的表演。特別是一些節目的“說口”表演,臟話粉詞等低級笑料較多,插科打諢的色情做派不少。嚴重影響著二人轉的健康發展,也招致了社會輿論的廣泛批評。為此,許多關心二人轉的人士憂心如焚,并思考著如何扭轉和改變現狀。在此情勢下,沈陽《時代商報》發出了一篇題為《清除“沙塵暴”,倡導“綠色二人轉”》的倡議書,呼吁同行和觀眾共同努力,為二人轉的健康發展齊心協力。應當說,這份倡議的內容非常值得肯定,如果能夠實現,對于二人轉的發展善莫大焉。然而,業界內部對于“綠色二人轉”的提法有所疑義,認為有從反面承認二人轉天生“黃色”的原罪嫌疑;也有人因之提出了“新生態二人轉”的概念,試圖為二人轉的所謂現代“轉型”進行辯護,卻同樣受到了質疑。理由正如筆者在《從二人轉“走紅”看曲藝當下命運》一文所提到的,這種提法由于變相承認了部分觀眾不健康視聽需求的現實合理性,客觀上扮演著默認不良二人轉節目的退讓妥協角色,很容易成為“變味二人轉”和“走樣二人轉”的“遮羞布”與“保護傘”,受到質疑也就在所難免。遺憾的是,這種雖未形成觀念共識但動機還算良好的倡導,并未帶來切實的效果。不僅商業意味始終籠罩著二人轉的現實創演,就連對于二人轉的凈化觀念,也有搖擺不定或退化下滑的跡象。如距“綠色二人轉”的提出已逾12年之久的2014年6月3日,在沈陽舉辦的“首屆東北二人轉研討會”上,有關二人轉的“涉黃”問題,再一次成為議論的重點話題之一。相聲藝術家姜昆在會上表示了他對二人轉“涉黃”積重難返的擔憂,并且談到:“之前有人做過一個調查,在網絡搜索中搜索二人轉,甚至有5800多條都跟黃色有關?!钡踉幍氖牵敵鯀⑴c倡導“綠色二人轉”的趙本山卻在此刻回應說:“二人轉就是豬大腸,如果洗干凈了,也就不是二人轉了!”其間的意涵耐人尋味。推動二人轉健康持續發展的任務,因而依然艱巨。
“灰色二人秀”的論爭 二人轉在新時期的創演,不僅存在著內容格調上的低俗乃至黃色問題,也存在著表演形態上的走樣乃至變異問題。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一些職業班社的商業性演出,不光節目的內容純然娛樂,就連節目的形態,也與傳統正宗的典范二人轉表演相去甚遠。甚至存在著僅剩下“說口”逗樂與雜耍搞怪而極少完整節目更鮮見唱曲“正文”的所謂“二人轉”表演。換句話說,就是其節目獨立創造少,借題發揮多;自主展示少,現掛評論多;完整唱曲少,零碎雜耍多。對此,清華大學教授肖鷹提出了直言批評,認為趙本山的“劉老根大舞臺”所演出的,不是其所倡導的“綠色二人轉”,而是假冒偽劣的“灰色二人秀”。并引用《南方日報》記者2009年5月在廣州看過“劉老根大舞臺”商演后概括其所謂“綠色二人轉”的“三大怪”即“掌聲需要討出來,演員沒事互相踩,低級俗套往外賣”以為佐證。進而發出更為強烈的告誡:要“警惕‘二人秀’逐滅‘二人轉’”。同時,還有人以趙本山作為國家文化主管部門認定的二人轉項目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為由,指摘其有義務有責任典范地傳承二人轉藝術,沒有權利去任性隨意地改造二人轉藝術。也有一些人為趙本山及其“劉老根大舞臺”的創演實踐進行辯護,認為趙本山“只是個演員”,“趙本山為曲藝的繼承發展和創新蹚出了一條可行之路:既不是保守主義,也不是虛無主義,而是適應大眾的需求,緊跟時代的腳步,腳踏實地向前邁進”。并引用詞典里對“傳承”的解釋是“更替繼承”的表述,認為趙本山對二人轉的革新沒有錯。然而,卻未理解“傳承”所涵括的“更替繼承”之意,是指“一代一代地轉授和承接”,即“更替”不是簡單的“更換”;更有人面對相關的批評,主張“給二人轉發展創造寬松的環境”。此番論爭,同樣以缺少實質性的交集與反思而沒有真正的結果,好比二人轉的創演依然如故而我行我素。
同時,通過上述基于“二人轉”發展走向的兩場論爭,不難看出,無論是關乎“好壞”的議論,還是關乎“真假”的爭辯,最終都涉及或者說聚焦到一個較為核心的理論與觀念問題,那就是對二人轉本體形態及其功能價值的不同體認。其中,姜昆與肖鷹等的觀點,代表了主流文化對于二人轉作為傳統藝術樣式的正統認知與發展期望;而相對的觀點,明顯具有娛樂商業文化的實用主義色彩和消費主義傾向,以及言不及義的“跑江湖”與和稀泥痕跡。這種觀點上的分野與對立,甚至溢出并延展到了曲藝界和美學界之外。比如黃梅戲表演藝術家韓再芬曾就趙本山徒弟小沈陽的舞臺表演發表感言,稱“不喜歡”,理由是其節目缺少文化成色,“不注重思想內涵”。而小沈陽的反嗆則更值得玩味:“能給大家帶去快樂的,就是文化!二人轉是文化,就是那個快樂文化”。這種振振有詞只講快樂不計手段的觀念宣示,與其師傅趙本山所發出的“主題就是快樂,快樂就是主題”的言論一脈相承;也與相聲某些創演只重“笑料”而不講“笑果”的做法如出一轍。難怪這兩個曲種在新時期中后期的創作與表演,大都是在低俗粗鄙的泥潭中持續打轉,難以走出徘徊不前的低迷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