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理性行走于網絡世界
前段時間,電視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引起了觀眾的熱捧,特別是年輕女性觀眾,被女主角白淺與男主角夜華的愛情搞得神魂顛倒。無獨有偶,去年播出的電視劇《花千骨》也被追捧,男主角白子畫對女主角花千骨的深情看起來大有驚天地泣鬼神之勢。
但是,仔細分析就會發現,這些改編自網絡小說的“現象級”劇作,盡管情節曲折,熒屏形象唯美,卻存在致命的缺陷:為愛情而愛情,復雜幻想世界里的人物命運、矛盾糾葛,全都源于“愛情”的推動。在這些故事中,理想蛻變為對口號式的、標簽式的愛情的追求,從而導致了意義的空洞和價值的虛無。
放眼網絡世界,一味沉迷于這種愛情不能自拔的故事,屢見不鮮。此外,還有太多無意義的網絡生活方式,在一點點消磨掉人們本就短暫的生命:各種無厘頭的惡搞、無聊的文字和圖像、套路化的網絡小說和網絡劇。在這些網絡娛樂生活中,獨立的、理性的思考被排斥在大多數文化形式之外。人們似乎只習慣于圖片、動漫、視頻等能夠帶來感官刺激的表現方式,除了不間斷地舉著手機刷屏,很難有耐心去讀完一本嚴肅的經典圖書,耐心止于閱讀一條微信或一條微博的簡短文字。
有專家稱,如今,網絡和各種電子終端已經開始成為人類的“主人”。當人們嗟嘆生活如此緊張,精神如此疲憊的時候,不要忘記,正是我們自己創造和選擇的過度網絡化的生活方式加劇了這種狀況。電視出現以后,美國社會學家尼爾·波茲曼看到,公眾話語日漸以娛樂化的方式出現,便提出“娛樂至死”的觀點。
顯然,我們無法阻擋網絡對生活的干預和影響,而且這種影響還會加劇,人們已經不可能退回到暮鼓晨鐘的生活了。但是,為了避免被“娛樂至死”,必須要求對網絡利用的理性回歸。人們已經歷了多年的“網絡時代”,也認識到了網絡的利與弊,是重新調整思維和生活方式,建立起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引導網絡構建正向的價值和意義的時候了。
網絡不是安全的密室,也不是不受約束的自由世界,它只不過是方便人與人交流的媒介平臺。加拿大原創媒介理論家麥克盧漢認為,媒介是人體的延伸。但是如果媒介代替了人體,取代了人的大腦,依賴媒介所形成的文化生活就將是混亂的,也是無意義的。因為網絡世界里“傻白甜”的愛情夢終究要回到現實世界的柴米油鹽;網上造謠傳謠在追究發布者的責任時,也會變成真實的證據和依法處罰的依據。
媒介是人類改造世界的工具之一,就像開汽車和開飛機一樣,使用媒介需要技術。因此,利用網絡媒介是需要門檻的,這個門檻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上網的人要有理性,具備撥云見日的觀察能力和推己及人的思辨能力。有了理性,人們才會明白,所謂網絡的虛擬性只不過是“皇帝的新裝”,全無隱私可言;有了理性,人們才能不在網絡世界里迷失自我,認清人與現實生活的正常關系。只有這樣,網絡文化才能真正成為網絡時代人們創造和建設的先進文化,而不是與現實隔絕、虛擬虛幻的網絡陷阱和網絡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