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茜:用民族文化的內在光亮燭照當代生活
與別的場域相比較,博物館實施文化創意的優勢,在于博物館不僅保存著傳統的物像,而且珍存著傳統的意義內涵。在傳統的物像之上,我們可以剔取文化的符號,可以借用傳統的材質,可以取用獨特的色彩,并將這一切作為文化創意的直接靈感。而在傳統的意義內涵之上,我們則可以深入挖掘傳統的當代價值,搭建起傳統通往現代的意義橋梁,從而實現傳統的創造性轉化。
但縱觀近年來波涌中華大地的文化創意大潮,我們卻可以輕易辨識出一個愈發明顯的趨向——大家十分重視對傳統文化符號的剔取,卻輕視了對于傳統意義內涵的挖掘;十分重視對傳統物像的材質、色彩等元素取用,卻忽略了對于傳統物像所蘊含的深刻意義的攝受。顯然,經過許多年的文化創意實踐,上述趨勢已經逐漸顯示出了一個結果,那就是創意思路的局限與創意前景的局促——停留于符號層面的文化創意,使文化生產始終浮泛于表層,不能抵達一個廣闊的深水區;因為意義的缺失與價值的缺位,終使得文化創意的生產淪為了一場文化碎片的重組與拼接。
而在民族類博物館中,這一趨勢表現得更為明顯和突出。由于“民族特色”更鮮明地、更直接地表現為一些具有陌生感和差異性的視覺化元素,諸如形狀、色彩、質地等,所以文化創意者在面對少數民族文化時,最容易捕捉到的就是表層物像,尤其是那些帶有文化獵奇性的符號與視覺元素。當然,這一切帶來的創意靈感是值得尊重和汲取的,因為它們確實是最易獲得大眾認知與認同的民族文化。但如果僅止步于此,那么民族文化的創意實踐肯定不能行深涉遠,因為文化的表層符號雖極易捕捉,然而也極易窮盡,極易透支。事實上,近年來全國各地大規模的少數民族文化創意實踐,幾乎已把各種民族文化傳統物像的符號元素捕捉殆盡,并顯露出重復開發、窮途末路之勢。這一現象對于民族類博物館的文化創意實踐而言,是值得警惕和重視的。
當前,民族類博物館的文化創意實踐亟需提升創意水平與高度,其路徑就在于針對民族文化內涵與價值進行創造性轉化。這首先依賴于我們對民族文化所蘊含的內在價值的深入理解和領悟,依賴于我們對民族文化內在價值所可能關聯、映照于現代生活的價值發現。只有用民族文化的內在光亮燭照當代生活,我們才有可能真正完成民族類博物館文化創意實踐的突破和提升。
(作者系中國博物館協會民族博物館專業委員會常務副主任、中國民族博物館副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