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更好的自己 ——網絡文學精品創作思考
我所認為的網絡文學精品,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結合的產物。當下,哪個網絡作家、編輯,和網站主管,不都是對這個問題想了又想的。的確,題目乍一看挺套路。可是,我反復思考,還就得用這個標題。一定,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奮斗和夢想。別人怎樣我不清楚,我一生的目標和方向就是如何遇見更好的自己。從事網絡文學事業的人,如果表里如一,那么對文學無疑都是熱愛的。哪一個人沒有自己的逐夢歷程呢。如我,讀碩、讀博,從邊遠小城一路輾轉北京,用了十幾年的光陰。聽起來夠慘烈,其實我很是受用這個過程。我對文學一直心懷敬畏,從小學寫作文開始,這種心態始終未變。
90年代未期,網絡文學剛剛興起,我在中國文化藝術網當編輯。那段經歷讓我第一次對文學網站有感。直到2008年,參加當時盛大文學的活動,看網絡小說、發網絡小說評論,再次與網絡續緣。
到了今天,網絡文學像一個剛剛有了青春氣象的18歲的少年,風華日盛。網絡給了文學和文學逐夢人不可預知的巨大空間,網絡寫作者陸續走出自我放逐的領地,在公眾視野里開疆拓土,紛紛撕下網絡創作的草根標簽,作品傳播力和作家影響力日益壯大,不懼江湖之遠,不畏廟堂之高。歷史即是過去。回顧18年的過去,網絡創造了一切,網絡似也遮蔽了一切。
網絡將文學帶進世俗煙火,又將問題拋在我們面前。網絡文學精品創作,是一個形而上的話題,也是一個觀念與技巧結合的話題。精品創作歸根結底是網絡文學的“中國夢”。我認為,下文中提出的十個小問題,是文學創作繞不開的,是要直面的。這幾個問題如果解決不掉,對于數量龐大的網絡寫作者而言,我想寫是可以寫,努一努爭個中游或許有可能,但是要出精品就難上加難。
一、文學的情感問題
文學首先是和情感相關。它因情而發,為情而生。文學讓我們相信人類偉大的感情。情感,是個體與社會相連的紐帶,是創作者與生活相連的神經。激情是創作者對生活葆有的熱情和敏感,是對生活的審美與“審丑”而產生的情感沖動。激情能使作家用思想重塑世界,最平凡的事物當中也會產生真理的“粒子”。激情對于文學作品的作用不僅于思想的升華,它還賦于技巧以生命。沒有激情的技巧是僵化的,只有激情才能使其活色生香,到達藝術之巔。情感使形式與技巧超越了手段和方法 , 直接與生活和思想融會貫通。人間萬物總緣情。我常想,一個人如果要走上文學創作這條路,甚至要以寫作為生,那么先考量一下自己,你是不是那種激情似火的人,當然不一定是原形畢露的火團兒,也可以是內燃機,但求首先能感動自己,不然怎么能夠感動別人。一名作家,應該比眾人更熱愛這個不完美的世界和這個世界上形形色色不完美的人。他會因愛而恨、而憂、而喜、而生、而死。那么問題來了,你躲在遙遠處對這個世界冷眼旁觀,像遙遠天際的寒星一般高冷,顯然是不行的。生活永遠是我們的初戀情人。它每時每刻都給你驚喜,當然,它可能也會讓你傷心欲絕。所謂的生活虐你千百遍,你待生活如初戀。想拿生活當創作礦藏的人,還慢待它,怎么說得過去呢?說嚴重了,一個創作者有沒有運氣寫出精品,與創作者本人對生活、對創作有沒有激情有直接關系。所以說,這是福相自帶的問題。如果情不夠、字數湊就會產生小說的硬傷。這和精品創作相距遠了。去年韓少功有篇文章談小說創作,他說小說要“始于情感,終于故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作為一名專業閱讀者,我平時在閱讀傳統小說時對激情深有感觸。我常常在閱讀后暗自感慨,有的作家只能寫中篇,卻偏往長篇上湊。寫到一半,氣泄了。激情不夠,撐不住這么大的體量,往下硬寫就不對頭了。所以有的作家他真的很不錯,寫中篇很優秀,但他偏認為自己得寫部長篇才能證明自己也能達到長篇的藝術高峰。這樣的作品,我只看一半。后半部一路下滑,變味了。
二、文學的本質問題
這個問題,不像上一個激情問題那么直白。文學是藝術的基本樣式之一,是語言的藝術,是審美的意識形態,是以語言文字為媒介和手段塑造藝術形象,反映現實生活,表現人們的精神世界。或者說,是一種用語言來塑造形象的審美的意識形態,通過審美抵達人類的精神世界,從而發揮其社會作用的。
由于文學很復雜,而任何復雜事物的本質都不是單一的。所以討論文學的本質的角度和出發點不同,得出的結論也會不一樣。國內一般從意識形態的角度探討文學的本質。而文學作品乃至整個文學活動作為一個具體、復雜、系統的整體,對其本質的探討不能僅僅著眼于個體的或者滿足于某一意識形態所規范的精神活動,滿足于將它與人類的其他活動區分開來,更應著眼于其本身,從中探索出更為符合其本性的結論。由此可見,意識形態說雖然正確,但也不是沒有局限,它透視了文學本質的一個方面,卻忽視了其他的方面,而且就文學本身來看,有些甚至是更重要的。
要認識文學作品的本質,只能從文學本身去尋找。探討文學本質的最重要的角度與出發點,應當是文學作品。因為作品是文學的思想、形式、功能等唯一的物化的載體,因此從作品切入,是把握文學本質的最好的途徑。
文學的本質即是審美的意識形態,審美就成為文學本質的內在要求。首先應該明確什么是美。美是能夠使人們感到愉悅的一切事物,它包括客觀存在和主觀存在。審是人們對一切事物的美丑作出評判的一個過程。由此可見,審美是主觀的心理活動,是人們根據自身對某事物的要求所得出的一種對事物的看法,因此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所以才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但它同時也受制于客觀因素,尤其是人們所處的時代背景會對人們的評判標準起到很大的影響。以網絡文學的發展為例,當年,在網絡文學的發韌期,人們普遍認同網絡文學的草根性,而普遍對網絡文學的藝術審美性看低。隨著網絡文學本身的發展壯大,隨著類型化寫作的成熟,現在的人們對網絡文學草根性的關注已弱化,轉而加以關注網絡文學寫作的審美度,并且試圖在文學性的共有平臺上將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一決優長。人之所以需要審美,是因為世界上存在著許多的東西,需要我們去取舍,找到適合我們需要的那部分,即美的事物。作家的社會功能即是用文字來發現美,以此來豐富人類的精神家園,也經由此路愉悅了自我,提升了自我。沒有精神的升華,將人類的精神生活拉低,只見物質不見精神,這樣的作品就變成了物欲的展示場。不錯,人生會有許多痛苦,正因為苦海無涯,才有彼岸的花火。人生的痛苦也是一種審美觀照。痛苦是生命的饋贈和財富。大師的作品無不是寫盡了人生的痛苦。關鍵是寫痛苦不是目的,寫出痛苦背后的人生真諦才是高手。如同那位無冕之皇愷撒大帝所說:“I came, I saw, I conquered。”(“我來過,我看到,我征服。”)如果他只是說“我來過,我看到”,估計他的人生就不會有這么悲壯的悲劇審美力量。也不會被我們所記住。
古往今來,人們所推崇的審美就是給痛苦賦予力量。審美的最高境界就在這里。
三、文學的視角問題
敘事視角通常被認為是文學的魔方。在上個世紀80年代之后,傳統文學第一個浪潮發韌之時,西風東漸,歐美現代派文學中的外視角敘述法風靡一時。卡夫卡小說中的“變形”即是一種敘述變異,單一視角、視點不斷調整變化。再如《地洞》的主人公,是一個人化動物,他精心營造的那個地洞的“最大優點就是寧靜”,在那里居住能使自己看不見凡塵的喧囂。然而處在這種視角中的主角并不知道這種地洞里的寧靜“什么時候突然中斷,一切告終,也未可預料”。這種對于未來命運的不確定性深深地吸引讀者讀下去。《變形記》中的格里高爾從睡夢中醒來,成了一只甲蟲。他在事先不知道,甚至在當時都不知道,他的任何一個行動都是“人、蟲”轉變的艱難實現。這種變形就是敘事視角的變化,既表現了小人物命運的可悲可憐 , 又從另一種動物的視角看待復雜的人類。卡夫卡無疑是現代文學中成就突出的一位作家,他之所以能被文學所記住,關鍵在于他的作品的視角的成功。他的主人公經常被囿于一個小小的空間,要么洞穴 (《地洞》) 、要么隔絕地 (《流放地》) 、要么床下的角落 (《變形記》) , 他的成功也是反復運用,都是用變形的手段改變視角。一個洞眼,一個視點,旨在揭示“人生之謎的真諦” (奧茨) 。是的,無論從哪種意義而言,視角都是一種認識方式。當然你必須認識到,敘事視角的不同并不在于作者的“所知”,即我用烏鴉的視角看森林,不證明我只能這樣,或者我就是一只烏鴉,而是基于人物性格發展的“所需”。
再舉一個網文的例子。比如唐家三少,這個全中國靠寫網絡小說創造最高商業回報的人,想必是不少網絡作家努力的目標和方向,有的作家只是不愿承認而已。不承認是不想把內心給我們看到。不能否認,很多網絡作家寫作的第一目的就是掙錢。這個可以有。先吃飽了飯,再說靈魂那些事兒。唐家三少最初的《光之子》,用純情之至的青春熱血向這個世界致敬。那混沌初開的視角讓真摯情感彌漫了整個寫作過程,讓多少當初的少年成為他十幾年的死忠粉。再到《斗羅大陸》,他的寫作日漸成熟,他在不斷的自我挑戰中,一步步熟知這個世界的兇險與奇駿,還有這個世界的浪漫與溫情。那變幻各異的視角,那次第綿繁的人物,都在證明他視角中的此世界甚至是彼世界的多變和不可把握。那轉世重生的是失望與絕望的絕地反擊,是向死而生,是死而后已。這里傳達出的是不斷的失敗,和隨之而來的不斷的崛起。千錘百煉,百煉成鋼。他在創作中凸顯的是勝利者的姿態。是千錘百煉始成鋼的人間情懷。如果說之前三少的玄幻類創作相當于貝多芬的C小調第五交響曲,是命運在敲門,是英雄意志戰勝宿命論、光明戰勝黑暗的壯麗凱歌,從而演繹了撼動人心的感動與震撼,那么到了自傳體現實題材小說《為了你,我愿意熱愛整個世界》時,那種歷經人生痛苦磨難之后的樸實細膩舒緩深情,任誰讀了都會動容。
四、文學的視野問題
心有多大,世界有多大。這個說的是文學創作的情懷問題。讀千卷書,行萬里路,說的是眼界,就是視野。去年這個時候,中國文學博鰲論壇在海南瓊海舉行,主題為“世界文學視野中的中國文學與中國精神”,專門就文學視野的問題展開了兩天的討論。可見文學視野對文學創作的影響有多大。什么是文學的精神?文學的根本精神是讓人們的心靈相通。這個不分網絡文學還是傳統文學。在這個時代,中國人出現在世界的各個角落,以各種形式參與著各國人民的生活;同樣地,世界也越來越深入地參與著我們的生活。在古時候,讀千卷書,行萬里路,需要用腳丈量腳下的土地。現在,科技進步惠及了整個人類。你不一定肉身移動,足不出戶也一樣日行萬里。這個時代,從事文學創作,尤其需要敞開胸懷,與世界對話,吸收和借鑒世界上一切優秀的、富于創造性的文化成果,在交流中擴展思想。視野就是海量的信息,信息能帶來思想的變化。同時,在這種對話和分享中,我們沉淀了自己對中國歷史和現實的理解,體悟了中國文化的光芒和中國經驗的豐盛,充實了我們對人類共同生活的希冀和夢想。只有如此,創作者才不至于閉門造車,才有可能讓我們的文學代表中國文學參與到世界文學的建構中去;也只有如此,文學才有可能帶領我們,穿越千山萬水,喚起人們共同的人性,溝通不同種族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的情感,也不斷豐富我們關于世界、關于自身的認識和想象。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文學的穿越。也只有這樣,真正意義上的文學的穿越才能實現。
視野是一個有趣的問題。這就不由得不提到另一個高大上的表述: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反過來說,也可以這樣表述:越是面向世界,就越要自覺地扎根中國。這是視野的內外轉化問題。一個作家為自己的土地和人民寫作,就是為人類寫作。路遙創作《平凡的世界》時,他認為,要先認定你是在做一件對你來說是前所未有的工作。甚至是做一件前無古人的工作。你要寫出前所未有的創造,而且這創造不同凡響、獨一無二,要感同身受。在這種狀態下,才可能解放精神,釋放能量。路遙說,應該敢于把觸角延伸到別人沒有到過的地方,敢于進入“無人區”并樹起自己的標志。每一個思想巨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法認識這個世界,揭示這個世界的奧妙,為什么你不可以呢?你姑且認為你已經發現了通往華山的另一條道路。 他說,這樣的時刻,所有你尊敬的作家都可以讓他們安坐在遠方歷史為他們準備的先圣祠中,讓他們各自光芒四射地照耀大地。但照耀你的世界的光芒應該是由你自己發出的。當他趕走那些大作家、大作品,還有那些寫作技巧和方法,重新坐回桌前,回到那一群虛構的男女之間。在這樣的時候,他描繪他們的悲歡離合,就如同一切都是他自己切身的體驗和感受。他會流著辛酸的或者是幸福的淚水講述他們的故事——不,這已不是故事,而是生活本身。
向外的視野并不是說要套用西方的創作和理論來剪裁中國人的審美,更不能用商業標準取代藝術標準。對網絡作家而言,網絡文學生發于市場,他們寫作的難處更為突出。對于傳統作家也是一樣。我要說,你什么都和商業掛鉤了,我們還怎么談文學?文學不是用來掛羊頭賣狗肉的。人也是這樣,吃飽了飯,就該想著穿上衣服的尊嚴。文學創作應該“及物”“中的”,發現人類生活中的美,褒優貶劣、激濁揚清。網絡作家更要走出書齋,深入生活,面對中國當代變革中的新鮮感受和經驗,洋為中用,學習中西方文藝理論,從自己的文學創作實際出發,運用歷史的、大眾的、藝術的、美學的觀點把握創作質量和水平,敢于實事求是,敢于表明態度和立場,不迷失自我。
五、文學與生活的關系問題
文學與生活的關系,是一個古老而又常新的話題。它值得不斷重申,因為不斷有新問題出來。我常問的一個問題就是:文學創作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還是源于生活低于生活?
網絡文學成長于商業環境,具有商業屬性。在市場經濟和消費文化語境之下,現有的文學理論還沒有跟上網絡文學的發展腳步。現有的文學理論雖然仍在強調文學與生活的關系,但是當下的作家,特別是網絡作家,因網絡文學類型化寫作的特別性,如果說,他們當中的大部分應該不夸張,都在用“想象力”“感受力”之類的詞匯來進行寫作,說是規避生活也罷,說是缺乏生活基礎也行,總之,這是一個互為制約的問題。你有沒有生活,對一部作品來講,最直接的表征是明顯就能看出的:一是缺乏對生活的細致寫實,鮮能塑造鮮活的人物形象、生動的生活細節和精彩的人物語言,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削弱了作品的藝術魅力。當然,這也限制了創作者的成就。二是沒有生活,創作生命力肯定不會持久。有的網絡作家天天宅,已經寫了十年、八年,這種情況,必然導致他的題材會越來越狹窄、單調,內容表現大量自我重復,甚至速生速滅。有的網絡作家寫的是歷史類,是玄幻類,與社會現實相對疏離,缺乏對生活的干預和概括能力,你的作品缺乏對現實的深刻認識和嚴肅批判態度,與復雜的生活和時代精神相比,這樣的文學創作在避風港里無病呻吟,怎么說都顯得弱弱的蒼白。
再如,有人說,我寫的是現實類,我揭露了生活的黑暗。好,這個的確寫實。然而我要說,你的寫作源于生活卻沒有高于生活,你沒有透過大樹的濃蔭反映太陽的光輝,只停留在生活表層,思想的無力讓你的寫作缺乏生活的真切感和現場感,甚至還有生硬編造的痕跡,這屬于源于生活低于生活。當然算不上是好作品。
當下,有不少網絡作家,是寫實的,表面看,文學與生活的關系并沒有疏離,反倒是前所未有的“親密”。然而,這里的“生活”,已不是過去所說的典型生活,凝結著生命本質追求和人性深度厚度的生活,而是一地雞毛的世俗生活及本性欲望。也可能有作者會認為,我就是故意不把我的作品搞得那么高大上。我就是要靠寫作掙錢,快意人生。就算你愿意這樣下去,但我堅信,你一個人擋不住人類文明前進的腳步。進步的人類永遠需要文學來向人類高貴的靈魂致敬。我在這里對文學的這些思考是寫給那些愿意做文學的精神貴族的人的。別說你的文學與生活不扯關系,是對中國的政治生態的 “逆反”。有誰這么說,那是他根本不懂得文學。他把他筆下的文學降格為政治的奴仆,“體驗生活”也就失去了它本來的意義。
網絡文學創作當下一個嚴重的現象與問題,就是,有些作者的創作并沒有遠離生活,而是徹底放下了架子,匍匐在生活的腳下。文學在商業驅動下,不再劃清真善美與假丑惡,哪個務實寫哪個。我們從不否定新媒介時代網絡文學的商業屬性,但一定不能把文學創作當作“文學生產”,生產是要遵循市場規律,以最小的投入賺取最大的回報——這樣你可能會取得市場的短暫成功,但不要指望精品和你有緣。
六、文學的標準問題
商業標準可否取代藝術標準?
這個問題的答案顯而易見。最近,我讀過一篇文章,說判斷網絡文學精品的標準,首先是讀者標準,讀者接受才是硬道理。這個論斷粗看似乎有道理,但經不起推敲。讀者當然要接受,作品功用才能發揮。但是讀者的接受折射出的是作品的本質規定性。因此,被讀者接受的網絡文學作品是不是一部精品,只能從作品內部來尋找。如果以讀者接受作為第一標準,無異于在說網絡文學的商業標準高于藝術標準。網絡文學生發于市場,市場是網絡文學傳播的孵化器,但市場(即商業)并非是網絡文學的本質屬性。市場本身不造就文學精品,好故事永遠要靠作家的藝術功力。網絡文學以故事性見長,如何講好一個故事是要在文學范疇里探討的問題。因此,我強烈反對把判斷一部網絡文學作品好壞的標準建立在網絡文學的商業屬性上。這是一個立場和方向的問題。這個問題在這里不展開,我另行文論述。
七、文學創作質與量的問題
寫得多了,質量一定會好嗎?寫得少,質量一定會差嗎?
這個問題其實很有意思。記得上次在廣東論壇,唐家三少說他和血紅有個理想,就是這一生能夠寫1億個字。現在差不多快有5000萬字了。照這個寫法,估計還得寫上十幾年。對量的追求意味著作家對自我創作的自信。這是一種態度,這種態度反映了他對文學的看法和追求,對文學理想的責任與擔當。這個真的與金錢無關。
大家應該知道,有個“一本書”或者叫“一本書主義”的提法。“一本書”最早是由中國現代女作家丁玲提出來的,大意是指一個作家必須寫一部立得住、傳得下去的書,要有一本足以支撐自己的書,即“作品不能光圖數量而忽視質量”的意思。
那是在1979年,因政治原因匿跡文壇二十多年的丁玲回來了。她以發在山西《汾水》文學月刊上的一封信亮相。這是寫給一位青年業余作者的信。在這封短信的結尾,丁玲告誡文學青年:“寫文章不是要多,而是要好。過去有一個外國作家對我說過,鞋子要一百雙差不多的,不要只有一雙好的。而作品相反,不要一百篇差不多的,只有一篇好的也行,我認為這是對的。”是的,這種見解是無可指責的。文學創作是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過程,它有不同于一般物質生產的特殊要求,優秀的作品即精品應該是充分顯示獨特藝術個性的不可重復的“這一個”。此后,丁玲在某種場合,引用過這一觀點,借以說明“寫文章不是要多,而是要好”,以此勉勵青年作家努力寫出好文章來。
文學創作的歷史證明,一個作家寫出的作品質量,與數量是沒有關系的。陳忠實一輩子只寫了一部長篇《白鹿原》,至今為止仍是中國最好的小說之一。5年前,我與央視《大家》欄目攝制組一起到陜西,隨陳忠實先生到白鹿原,聆聽老先生回憶當年寫作的情景。他把多年的積累爛熟于心后,決定寫了,來到塬上老屋。每天幾個饅頭,一鍋面條湯。筆記本攤在膝頭,人坐在那破舊沙發上,不停地寫啊,寫。我聽他講到這里,鼻子一酸,眼淚流出來了。作為作家,我是這么想,哪怕用上一輩子,能夠寫出一部好作品足矣。用你讀書行路獲得的對世界、對人心更加清晰的認識,和你建立在經驗之上的更遼闊的想象,向讀者,也是向世界表達你的經驗、闡明你的夢想,當然,這也是中國人的經驗和夢想。所以,一個作家不要走得太快。想一想靜一靜再動手寫。靜靜會給你力量。
八、一部好小說的要素問題
上面那幾個問題,一直游走在精品創作的邊緣。這個問題直逼核心:什么是好小說?天下人都知道,小說是以刻畫人物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的環境描寫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詩意地說,小說是一顆靈魂向另一顆靈魂的致意。
小說有三個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節、典型環境。那么,一部小說之所以能成為精品,一定是塑造了飽滿豐厚、人性至深的人物形象,他像似你我,又不同于我們任何當中的任何一個人,他有人性的弱點,但是他更有一般人不具備的優點。他沖破一切人為的和自然的阻礙,心懷自由和夢想。無論是傳統小說,還是網絡小說,類型化也罷,通俗化也罷,只要你朝著精品方向努力,那么這個方向總要殊途同歸,指向文學的制高點。
講一個好故事,恐怕更是一部網絡小說創作的精髓。視角、視野加上想象力,用你對人性不可復制的獨特體察,挖掘出藏在生活當中又高于生活的故事。這故事同樣發生在你我身邊,有著所有人的影子,又異于你我自己的人生。故事情節極盡曲折,又讓人蕩氣回腸。它引導人們向真、向善、向美,它指向人生的夢想,甚至是點燃彼岸的光亮。
最后,人物、故事一定要發生在一個合情合理的環境里。所謂的挖坑、夾私貨,梗、橋段和鉤子,都要合情合理,絲絲入扣。人物與背景、情節與環境渾然一體,不可拆分。作家帶著讀者親人一同到達他用文字創造的新大陸。假使如此,即便這個作家的作品還算不上精品,也是收獲多多,實現了心靈的極大滿足。
九、創作與讀者的關系問題
我最近看過兩篇作家談創作的文章,韓少功說,小說始于情感,終于故事,強調了情感與創作的動因關系,以及故事在小說中的關鍵作用。而閻連科根據自己的創作體會談到創作與讀者的關系。讀者喜歡你的小說有三個原因:一是寫我,二是吸引我,三是思我所思。他是在理論層面上悟出了讀者與作者的關系,閱讀接受與創作的關系。但是試問,你在書齋里向著自己的內心寫小說的時候,你的讀者只能是臆想出來的。只有網絡寫作,才讓讀者與作者前所未有地零距離交流。這個才叫有效溝通。但作家的全知全能是你動筆前就預設在讀者心中的。中國有這個傳統。哪一個讀者不是聽著各種離奇古怪、上天入地無所不能的古代神話長大的?你有懷疑過那些至高無上的神話的虛空嗎?你有相信那只是前人的前人吃飽了飯閑時編來騙人玩的嗎?我是沒有。我是滿懷景仰與向往崇拜得五體投地地聆聽這些神話的。那么就是說,一個作者要好好地錘煉你自己以上那些條,然后才能實現你之所想。因為,你如果不能引導讀者,讀者就會引導你,然后果斷地唾棄你。這個問題,從一個側面回答了精品的標準。
十、網絡小說同質化的問題
什么是同質化?同質化與抄襲、剽竊都是比較近的親戚,所以我不待見它。究其根本,網絡創作的生產環境和機制是產生同質化的肥沃土壤。這是網絡文明的進步,同時也帶來弊端。只要你對網絡小說創作的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有所研究,我相信,都會得出我這個結論,那就是網絡小說創作的同質化是必然的。
試腦補一下。一個人寫,一百個人跟著寫。不同質化還會怎么樣?作者的寫作需求讀者的閱讀需求一樣旺盛。而創造力卻總是那么稀缺。進入新世紀以來,傳統文學藝術創作批評領域一直在呼喚原創。影視劇評論領域,多年來一直在叫嚷原創乏力,改編才盛行。在這樣的市場機制下,影視劇的類型化也在逐漸形成。這些是外部環境和內部機制共同形成的結果。大環境的主導固然重要,但不能把原因全部歸結為市場是一只看不見的手,創作者的內心才是一個看不見的世界。我們在說同質化,是在談文學;他們在說同質化,是在談市場。出發點不同,結果當然大相徑庭。同質化是現象也是動因,盡管同質化現象涉及網文創作本身的問題,但它跟精品創作沒有一點關系。精品創作是創作的精神內核,它是一部作品的精神氣質,已經超越了物質,是在高于經濟效益的社會效益范疇里。
與同質化一樣,要指出的是,網絡文學另一個短板是扁平化創作,而這恰恰也是最司空見慣。在一部作品里,第一章和第100章沒有什么差別,主人公在100章里沒有任何人格的提升。這就是高速生產的弊端。適當的時候,作者是需要停下來思考的。網站與作者在這個問題上要心往一處使。編輯要給作者提升自己的時間,作者自己也要創造條件。網絡時代的書齋已失去了溫文儒雅的書香氣,書房無異于戰場,充斥著看不見的血腥氣。你努力了,叫做你來過;你寫得越來越好,叫做你看到;你終于抵達,叫做你征服。這不是我的結論,而是凱撒的預言。
我試圖在網絡文學精品的界定上理清一些創作觀念。故以上十點問題,都是圍繞網絡文學的精品創作而談,但并沒有深入到某一部具體作品當中。我有一個體會。我當學生時上課,如果老師講得好,我不怎么聽,居然也能記住,不僅記住,還反復思考,啟發了心智。從心里敬佩老師神功了得。如果老師說了一堆平庸的話,我基本不怎么聽。真的是失敬啊,但失敬也要說,因為是事實。老師也心生暗火,復習時抓住種種機會大肆批評。考試的時候我可就慘了,抓不住要點。我曾經小人之心地揣測某老師,他基本上不懷好意吧,我們都考砸差不多就是他最大的心愿。今天的我,時時擔心萬不可變成當年的他。
評價網絡文學是不是一部精品,作家才是運動員,網站主管和編輯,都屬于裁判。而我則是觀眾。我以啦啦隊或者親友團的姿態在叫喊。運動員和裁判聽與不聽,恐怕不光靠這聲音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