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心靈、自然和書法家的靈感(中)
    來源:文藝報 | 鄭曉華  2017年05月19日06:56

    王珣《伯遠帖》(東晉)

    (傳)張旭草書古詩四帖

    漢孔宙碑                北魏石門銘

    學書法必須從經典臨摹入手,這是千年古訓。但經典臨摹,畢竟只是從書本到書本,它的藝術形式在給定的歷史資料范圍內。而無論歷史多么豐富,和人類生存所面對的大千世界相比,一定是有限的,而且是比較灰色的,沒有那么生動鮮活。所以在中國書法史上,一直有書法家試圖挑戰這一原則。唐代的張懷瓘就是其中一位。

    在所著《評書藥石論》一文中,張懷瓘說:

    圣人不凝滯于物,萬法無定,殊途同歸。神智無方,而妙有用,得其法而不著,至于無法,可謂得矣,何必鐘、王、張、索而是規模?道本自然,誰其限約?亦猶大海,知者隨性分而挹之。

    張懷瓘這段話,先從哲學思想的高度,否定書法創作上流行的“擬古論”。“圣人不凝滯于物”(這是《漁父》中漁父勸屈原而說的),有見地的學者不要膠柱鼓瑟,太執著拘泥。“萬法無定,殊途同歸”,真理的海洋是寬闊的;“神智無方,而妙有用”,真理的形態并不拘于一個固定樣式,不同的形式都會擁有真理的效用,“知者隨性分而挹之”,聰明的人受其天稟的賜予,在不同程度上都能感悟得到它。因此,學書法不必跟著大師亦步亦趨。“道本自然,誰其限約”?真理是永恒的客觀存在,誰能限制你去直接探尋呢?

    不跟大師亦步亦趨,那么書法從哪兒找形式語言和靈感呢?

    張懷瓘給出的答案是:向大自然學習,從自然中尋找!在《評書藥石論》中,他提出:

    夫物蕓蕓,各歸其根,復本之謂也。書復于本,上則注于自然,次則歸乎篆籀,又其次者,師于鐘、王。

    他認為,書法家的工作是分級次的。書法藝術要追本溯源,第一選擇是回到自然;其次是具有遠古歷史印記的古字體(篆籀),再次才是近代有成就的大師(鍾繇、王羲之)。

    若有能越諸家之法度,草隸之規模,獨照靈襟,超然物表,學乎造化,創開規矩,不然不可不兼于鐘、張也。(《六體書論》)

    一流的書法家應該直接師法自然,“獨照靈襟”“創開規矩”,拋開已有的藝術法則,從自然汲取藝術形式和靈感、養分,直接創造。

    乾坤初造,天地鍾靈。浩渺世界,氣象各異。巍巍高山,莽莽大川,鳶飛魚躍,電擊星流。一切瞬息萬變,難以捕捉。書法家內心涌動的是激情,眼底流走的是筆墨,紙上揮灑的是云煙,和大化運行中的宇宙,完全是兩個差異性恒河沙數的世界。書法家如何把它們打通,在感覺上加以聯通,跨越感覺藩籬,在思維層面實現“對話”呢?在《書斷》中,張懷瓘作了富有想象力的闡述。他說:

    夫古今人民,狀貌各異,此皆自然妙有,萬物莫比,惟書之不同,可庶幾也。故得之者,先稟于天然,次資于功用,而善學者乃學之于造化,異類而求之,固不取乎原本,而各逞其自然。

    “善學者”直接向造化學習,跨界地“異類而求之”。直觀的物理世界不可能直接“拿來”,不可能“取乎原本”,它是啥樣我就啥樣,因此必須進行“感覺語言的轉換”,從直接可視、可聽、可觸、可聞的物質世界,轉換為靈虛縹緲的書法筆墨世界。最后的結果,是達到“各逞其自然”,那些駭人心神、動人魂魄的自然意象,在筆墨中轉換和表達!這里的“逞其自然”,張懷瓘似乎有點含糊其詞。我們不禁要追問:那怎么個“逞”法呢?在同一文的另一處,他對此作了比較明確的闡述:

    囊括萬殊,裁成一相。或寄以騁縱橫之志,或托以散郁結之懷。雖至貴不能抑其高,雖妙算不能量其力。是以無為而用,同自然之功;物類其形,得造化之理。(《書斷》)

    “囊括萬殊”,也就是把大千世界的一切都加以抽象、形式化,“裁成一相”,就是融化、錘煉為一套書法的筆墨語言。“物類其形”,筆墨和自然的關系,不是直接的一對一,書法不是繪畫,它不能描摹世界;但書法的點線和筆墨語言,也是具有高度概括力的,它也可以“以一管之筆,擬太虛之體”(王微《敘畫》),這一點,咱書法也是不含糊的。因此,書法家筆下展現的燦爛筆墨,必然“得造化之理”,或“重若崩云”,或“輕如蟬翼”,“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纖纖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猶眾星之列河漢”(孫過庭)。激越的筆墨, 在書法家揮毫落筆的瞬間,轉化為雪白的宣紙上的重重煙云,黼黻文章,美不勝收。

    張懷瓘提出了嶄新的藝術理論和構想,他在自己的創作中也作了實踐、實驗、詮釋。可惜,他的作品估計是形式太獨特,審美跨度太大,當時的一般人接受不了,所以當時鮮得有人追捧。同時代的著名詩人、禮部侍郎蘇晉(即杜甫“飲中八仙歌”調侃的又好事佛又貪杯的那位)看了他的書法,曾質疑:“看公于書道無所不通,自運筆固合窮于精妙,何為與鐘、王頓爾遼闊?公且自評書至何境界,與誰等倫?”(看你說書法說得頭頭是道,怎么寫得跟王羲之、鍾繇這么不一樣呢!你說說自己現在是在什么狀況,水平跟誰相仿?)張懷瓘說:“夫鐘、王真、行,一今一古,各有自然天骨,猶千里之跡,邈不可追。今之自量,可以比于虞、褚而已。”(王羲之、鍾繇太高了,我趕不上,可能跟虞世南、褚遂良差不多。)虞世南、褚遂良都名列“初唐四大家”,張懷瓘自許跟他們相伯仲,其作品應有精彩可觀。但遺憾的是,他的作品當時收藏的人很少,宋代以后少見著錄,后來滄海桑田,在歷史流傳中全部亡佚了,哪怕是一個刻本也沒有傳下來,實在讓人扼腕嘆息。孫過庭說,歷史上有的書法家很不幸,是“徒彰史牒”,只留下光輝的名字在書法史上閃光。張懷瓘被他不幸而言中。

    那么是否可以給張懷瓘下一個結論,說他的從自然汲取藝術靈感的創作理論,因歷史上沒有作品流傳,在專業上就可以等同于失敗了呢?不能。因為歷史上因年代久遠作品不傳的書法家并非他一人。而且,信奉“從自然汲取靈感”的書家,也非他一人。還有一位大家,也是熱衷從自然“跨界取法”的,他高踞唐代書壇,氣若長虹,以至于當時的大文豪韓愈,都不得不對他刮目相看。這位書法大師,就是唐代狂草大師——張旭。 (未完待續)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天堂久久|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亜洲毛片| 99精品国产高清自在线看超| 亚洲精品无码永久在线观看| 亚洲日韩一区精品射精|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 japanese乱人伦精品|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V | 视频久re精品在线观看| 99久久精品全部| 精品国产美女福利到在线不卡| 国产精品无码一本二本三本色 | 99re热视频这里只精品| 国产a不卡片精品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蜜芽| 久久99国产乱子伦精品免费| 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亚洲| 免费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亚洲а∨天堂2021| 2021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影院| 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免费| 国语自产少妇精品视频| 久热这里只有精品99国产6| 日韩精品无码久久一区二区三|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精品天堂| 精品调教CHINESEGAY| 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 久久91精品国产99久久yfo| 亚洲精品国偷自产在线| 青青精品视频国产| 国内大量偷窥精品视频|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 久久青青草原精品国产软件| 久久久精品日本一区二区三区 | 麻豆成人久久精品二区三区免费| 日韩欧国产精品一区综合无码| 国产亚洲精品资源在线26u| 国产亚洲欧洲精品| 亚洲动漫精品无码av天堂| 久久精品免视看国产陈冠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