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在京啟幕 絲綢之路國際博物館聯盟成立
5月18日,觀眾參觀“美·好·中華——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本報記者 盧 旭 攝
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這一天,除了在京啟幕的中國主會場活動異彩紛呈,各地廣泛開展的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特色活動也亮點頻現,助力文物活起來,吸引更多民眾走進博物館、了解博物館、愛上博物館。
今年5月18日是第41個國際博物館日,由國家文物局、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2017年“5·18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在北京首都博物館開幕。文化部部長雒樹剛出席開幕式,見證“絲綢之路國際博物館聯盟”成立,并宣布“美·好·中華——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開幕。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北京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杜飛進,北京市副市長盧彥,國際博物館協會總干事皮特·凱勒出席開幕式。
開幕式上,“第十四屆(2016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獲獎單位名單揭曉,第三批國家一級博物館和“全國最具創新力博物館”接受頒牌,在“中國故事——全國博物館優秀講解案例展示推介活動”中獲得“十佳優秀講解員”的選手獲頒榮譽證書。
劉玉珠在致辭中表示,下一步,中國將積極構建主體多元、結構優化、特色鮮明、富有活力的博物館體系,提升博物館陳列展覽水平和教育功能,深入挖掘文物的歷史文化價值和時代精神,向社會提供形式新穎、內容豐富、方便快捷的公共文化產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詮釋好中國特色,使博物館成為改善民眾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陣地,成為推動社會和諧發展的積極力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更大貢獻。
“絲綢之路國際博物館聯盟”由中國博物館協會絲綢之路沿線博物館專業委員會聯合“國際絲路之綢研究聯盟”“絲綢之路國際博物館友好聯盟”共同發起,致力于探索在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開展文化遺產領域主題展覽、信息共享、聯合研究、專業人員交流和人才培養,推動沿線國家和地區之間的博物館開展國際合作,加強各博物館與相關國際機構和組織之間的聯系與合作。
“美·好·中華——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由國家文物局主辦,以1995年至2016年歷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文物為重要依據,對80多家相關單位、200多座考古遺址、800多件精美文物進行調研整理,從中遴選具有代表性的360件(套)精品,參展文物涉及21個省份、49家單位,很多文物系首次走出保管地。
當天,北京近百家博物館舉辦了種類豐富的展覽活動,并對市民免費開放。值得一提的是,“參觀博物館遠不止一種方式”創新概念被特別提出并貫穿于活動中,如朗誦歌舞綜藝活動、歷史遺跡旅行自駕游、大中小學生群體特別互動欄目等。
近年來,我國博物館每年舉辦展覽3萬余個,舉辦約11萬次專題教育活動,參觀人數約9億人次。截至2016年底,全國登記注冊的博物館已達4873家,比2015年度增加181家。全國共有4246家博物館向社會免費開放,占全國博物館總數的87.1%,博物館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發揮的作用更加突出。
又訊 5月18日下午,“一帶一路”國際博物館合作學術研討會在首都博物館召開。會議介紹了中國近年來在文博合作機制、考古調查與發掘、文化遺產保護、博物館展覽、組織建設及人員培訓等多個方面,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與合作成果。
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在會上提出建立“一帶一路”文化遺產互聯互通平臺、文化遺產科學研究平臺、文化遺產保護修復平臺、文化遺產展示平臺、文化遺產人員交流平臺、文化遺產開發利用平臺“六大平臺”的設想。
與會人士表示,各國應聯合推動對絲綢之路文化價值的挖掘與傳承,進一步發揮文化遺產在推進世界和平與發展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