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砧流淌歲月歌
尹師傅的梅花烙。
尹氏父子倆合作打鐵。
叮當叮當叮叮當,
打鐵的匠人拉風箱,
通紅的鐵塊錘子夯,
火星子一迸明晃晃,
小錘點,大錘夯,
撲哧一個火星子,
燒了大姐的花衣裳。
1
“打鐵還需自身硬”“出手打鐵要趁熱”,生活中這些與打鐵有關的諺語說明:這個行當曾經與人們有著多么密切的關系。
當我路經山西省陽泉市盂縣境內的萇池村時,一個醒目的“鐵匠鋪”牌子吸引了我。循著叮叮當當的鐵錘敲擊聲推門而入,只見里邊熊熊的爐火正旺,一位年過花甲的老人正掄著錘子,對一塊燒得通紅的鐵塊有節奏地進行捶打,原始古樸的畫面瞬間吸引了我的視線。
老人叫尹俊杰,今年62歲,他的鐵匠鋪不到十平方米,爐灶、風箱、鐵砧、鐵錘、火鉗、煤炭,以及一些尚未成型或已經鍛打成型的鐵器,便是這里的全部家當。平時鐵匠鋪只有尹師傅一人在經營,周末兒子尹永偉來幫父親忙活。
爐火熊熊,通紅的火光映亮了尹師傅古銅色的臉膛,小尹以悠揚的節奏拉著風箱,伴著呼啦呼啦的響聲,爐中的火苗如同一群精靈左右搖擺,翩翩起舞。爐火越燒越旺,爐火中的鐵塊由暗紅變成通紅,由通紅變成刺目的熾白。在一旁瞇縫著雙眼觀察火侯的尹師傅忽地起身,睜圓了雙目,從喉嚨深處低吼出一聲:“好了!”
語音未落,尹師傅已抄起火鉗與小錘,動作嫻熟地夾出鐵塊,置于獨角獸形的砧子上,用小錘在冒著熱氣的鐵塊上一擊。早已蓄勢待發的小尹立即掄圓手中大錘,和著鏗鏘有力的節奏,準確無誤地砸在父親指點的地方,瞬時噴射出一束束繽紛的火花。他們之間并無言語,但配合得相當默契,尹師傅將鐵塊翻來覆去,小尹落錘的速度越來越快,大錘小錘你來我往,錘起錘落。叮、當、叮、當,清脆的聲音就像一首美妙的打擊樂,回蕩在太行山里……
2
“鐵匠這碗飯可不好吃啊!”這話一點不假,沒有力量不能打鐵,沒有膽量不敢打鐵,沒有吃苦精神不愿打鐵。尹師傅憶起自己的打鐵人生,不住地感嘆:我的鐵匠手藝來自祖傳,從太爺爺起我家就開始從事這個行業,至今已傳承四代,有100多年了。記得還是七八歲的時候,一放學回家,看到正在忙碌著打鐵的父親和哥哥,他就會去拉風箱。在家庭的影響下,不知不覺他就熟悉了這門手藝。
“打鐵這種原始的鍛造工藝,雖然簡單,但并不易學。”高中畢業的尹師傅算是鐵匠行當里的高學歷者,所以介紹起他的“打鐵經”來,既有條理又生動。“打長不打尖,打寬不打邊”“只能九十九,不能一百一”。尹師傅是個有心人,他自編的鐵匠經,生動又形象地說出了打鐵的技巧。
“一個學徒要成為一個熟練的鐵匠師傅,需要幾年甚至十幾年的磨練,即使這樣,還不一定能完全掌握打鐵每個環節的精髓。這不僅需要有吃苦精神,還需要極高的悟性。”鐵塊上火后加熱好的標志是什么?想要錘打成什么樣的器具?上了鐵砧后怎么打,用多大的力?這些都必須心里有數,因為燒紅的鐵塊是不允許你去量尺寸、稱重量的,而且手工打鐵也沒有模具,“靠的就是鐵匠的眼功和手勁!”
“生意最紅火的時候在1980年那會兒,那叫一個忙啊,我們村六七個鐵匠鋪都忙不過來,光我家就有三個鋪,我和父親一個鋪子,叔叔和哥哥各自獨立經營一個鋪子。”過去,生產隊里有幾套農具,大家換著用,包產到戶后,家家需要準備一套農具,這著實帶火了鄉村鐵匠。然而,上世紀90年代后,隨著農業機械化的推進,許多農具忽然失去了用武之地。
山西曾是全國的主要產煤區,過去村村都有小煤礦,鐵匠不停地打礦車道釘、煤鎬等礦用工具,但還是供不應求。此外,那時家家戶戶生火做飯都離不開火柱、打炭錘。而今,這些都已退出歷史舞臺,鐵匠突然失去了用武之地。到如今,整個盂縣,也僅剩尹師傅這一家鐵匠鋪了。
尹師傅殫精竭慮、精益求精,幾十年如一日地磨練自己的手藝。這是打鐵師傅們生命的全部,體現了一種積極向上、堅韌勤奮的人生態度。可以想象,不久的將來,在鄉間可能再也聽不到那叮叮當當的打鐵聲了,更看不到那爐火映照下臉膛光亮的鐵匠師傅了。然而,在我的腦海里,打鐵聲依然是那么悅耳動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