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的無邊與藝術的目的 ——關于電影《記憶大師》等國產懸疑片
國產片怎么辦? 這是剛剛過去的電影“五一檔”向所有關心國產電影者拋出的問題。盡管業內外普遍認為,檔期內上映的幾部國產片都達到了水準線之上,但同時也承認,它們還可以好一些、再好一些。
這里刊登的兩篇稿件,分別以兩部電影為個案,對當下的國產類型片創作進行探討。我們相信,直言不諱地指出不足,就是在為未來的電影創作贏得進步的空間。
——編者的話
這個春季的電影檔隨著氣溫回升出現了一波懸疑類型片熱。這類影片一向以放飛想象和智力推理來引起觀眾興趣并檢驗編導演水平。近期上映的 《嫌疑人X的獻身》 和 《記憶大師》 尤其表現了故事想象與智力分析的強度,前者改編自日本作家東野圭吾的同名小說,后者則完全出自本土原創,被認為是一部非常“燒腦”的電影,而它們對懸疑之技的迷人追求和終極效果,也帶來關于此類影片的新思考。
《嫌疑人X的獻身》 和 《記憶大師》 都是關于一起命案的破解。前者的嫌疑人一開始就是明確的,故事以案件參與者的精心掩護、轉移視線和警方的抽絲剝繭、水落石出,層層推進,讓觀眾對案件從表面到深層看透始終,并與角色一同分享解疑的快感,釋放心潮立場的起伏。《記憶大師》 則從頭到尾是一個兇手之謎的故事。影片以軟科幻形式虛構了一個能夠刪除或植入人的記憶的“記憶大師”醫療機構。為婚姻問題纏繞的作家江豐 (黃渤飾),在手術植入原有記憶時被錯誤植入兇手存留的記憶,又在警察辦公桌上看到兇殺案卷,便不斷向警方提供案件發生的記憶。而在他的錯誤記憶中,他竟然是殺死兩個女人的兇犯。經過幻覺與現實的不斷交錯,真兇終于確定,竟然是辦案的警官 (段奕宏飾)。影片通篇通過記憶的呈現展開破案過程,是一個無關者通過手術錯誤植入自己腦中的兇犯記憶展現兇犯行兇過程。盡管無關者主體與兇手記憶相互交叉,令人目眩,但記憶和心理袒露成為破案主要途徑的想象,還是很難讓人體會到它對刑偵鑒識具有未來的意義,而更多是一種對人的精神心理別樣深度的描寫。這與軟科幻本身即是關于精神心理的想象也是一致的。
事實上,作為懸疑犯罪片的 《記憶大師》,更多的指向是在婚姻家庭、女性命運等人文精神的思考上。影片中江豐腦中的他人記憶不斷出現遇害女性遭遇丈夫暴力的不幸,記憶中不斷對受害人說的“跟我走吧”,不僅是兇手對女子的追求,也深深代入了作家對女性的深切同情。其中一個畫面表現真實的江豐痛苦地旁觀作為“兇手”的江豐作案時的場面,真實內心與錯誤記憶的沖突,即是主人公人文情懷的典型表現。而影片故事的起因、發展和結束,也都由江豐夫婦的婚姻從緊張到歡愉來串連,其感情因卷入案件而得到相互幫助、愈挫愈深。影片更大程度上是犯罪片外殼下的精神情感表現,加上充滿情感沖突性的交響配樂和前衛與古舊對照的環境造型烘托,都使 《記憶大師》 更多靠近藝術片風格,或者說是對犯罪類型片的藝術新表達。
但是,作為影片的主要表達———記憶心理,如何服務犯罪類型片的特殊需要,即這類影片必須應有的懸疑設置和解謎推理的統一,《記憶大師》 卻表現得比較模糊。孤立的、謎樣的、暴力謀殺場面不斷出現,解謎推理卻僅限于錯誤記憶的堆集,特別是沒有一個正方的推理,辦案的主要警官最終呈現為罪犯,使解謎最終體現為一個局外人因誤裝罪犯記憶的偶然幫助。而這個局外人也并不代表民間智慧的破案能力,并不像 《但丁密碼》 那樣展現民間破案的高超,他只是因為醫院的偶然失誤而能夠呈現罪犯的行兇過程,并且不斷陷入自己的麻煩中。這樣,因為沒有正方推理,犯罪加科幻的影片情節走向就出現表現價值的問題,如未來的破案究竟是人的偶然際遇還是人的必然能力更可靠? 在充分渲染記憶的神秘功能之上,戰勝罪惡的真正強大力量是什么? 這些本應是犯罪類型片有所體現的,卻也是本片表現模糊的。雖然有軟科幻,卻看不出科技對破案的真正力量,記憶的作用只是一種偶然,而不是警方的理性選擇。從頭到尾的記憶謎局使觀眾始終陷于謎底的猜想中,而又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正方推理,觀眾的獨自猜想就成為沒有追隨的娛樂式想象,影片也就多少有了些夸張大于實際。
《記憶大師》 的特點提出一個創作的問題:藝術想象是無邊的,但想象的目的應該是什么? 想象應該是為藝術表現的價值服務。如果失去對表現價值的追求,無邊的想象就可能成為無目的的炫技。社會派犯罪片曾使案件想象深入到社會生活深處,大大提高了類型片的表現力。《記憶大師》 把軟科幻和社會問題同時引入犯罪片,表現出新的追求,但它同時又弱化了犯罪片應有的對破案主體的表達,沒有正方的載體,沒有體現軟科幻對未來刑偵和維護正義是如何統一,如警方是如何利用軟科幻破案,故事的精神價值層面也就比較薄弱,凸現出來的就是記憶想象的無邊,奇特的記憶也就只是“燒腦”的表達。因此,《記憶大師》 的最大不足實際是犯罪片的精神價值不夠清晰,娛樂性和價值取向不夠統一。
與此相比,近期同時出現的其它一些國產同類型影片水平不一,但各具特點,使想象力與類型片的深層精神表達結合起來。《夜色撩人》 表達的是在不可抗拒的危險面前,選擇懦弱是可以原諒的。《非凡任務》 在絕望與親情的對立推動中使英雄性的表現更加豐滿,表現了臥底警察在無比艱險中內心的無比堅定。《嫌疑人X的獻身》 通篇是假相與真相的智慧博弈,而全部博弈結果留下的是給檢察官的心靈震撼:執法人追求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找出真相的意義是什么?這些犯罪片都不同程度地放飛了想象的視野,并與藝術表現的目的統一起來。特別是 《嫌疑人X的獻身》,盡管它的本土化改編有不足,但它提供的精神指向是清晰而震撼的,情節想象的縝密、驚奇與扣人心弦,與影片表現的精神價值完全統一。但 《記憶大師》 的精神指向是什么? 對不幸女性的同情只是案件引申出的一個思考,而案件本身,無論兇犯還是追兇,都很難看到其中的精神指向,只剩下令人不停疑惑的幻象重疊的謎局,藝術效果過多流于猜謎。而故事謎底如果沒有一個深度內涵,觀眾往往是不滿足的。
《記憶大師》 的藝術長短說明,想象對于類型片的出新是必須的,但在無邊的想象之上,還必須有一個清晰的藝術價值目的。(作者為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