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進校園”系列文學論壇在北師大舉行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講話精神,借“五四”到來之際,組織作家進校園開展文學傳播,配合學校開展素質教育具體實踐,5月6日,北京海淀作協與海淀高校文學社團聯合會共同舉辦的“作家進校園”系列文學論壇活動在北京師范大學成功舉辦。王久辛、王賢根、超俠、川妮、汪洋、馬征、季冉、王威、肖娟、仇秀麗、童錫來等作家和北師大五四文學社、EMAC電影學社、人大附中的同學及北師大團委馬瓊老師參加了活動。
王久辛在講到如何寫好詩歌時說,我們應該發揚五四----文學革命的精神,還要注意創造,創新。創造應是極致的創新,汲取創造這個稀有元素。強調詩歌寫作應該創造和極致的創新。
王賢根回憶了與莫言共同采訪的經歷,如何向優秀作家學習,回顧了怎樣從優秀作家的作品中感受創作理念,創作風格,創作精神。他們在作品中飽含的鄉土情結、民族精神、人類意識,以及文學情懷,都是值得尊重的,也是值得學習的。
超俠講述了科幻文學創作的靈感來源,以及自己的創作故事,科學與幻想是我們這個世界構成的基礎,理性與感性的結合,我們正在走向一個越來越科幻的未來,科幻就在我們身邊,而科幻文學能讓人生變得更加富有創意和樂觀。
汪洋在回答提問時說:不一樣的美國的經歷,作家的責任把真實的故事講出來,呈現不一樣的風景,有新的發現。去了美國,被媒體貼上標簽,是一種經歷,經歷影響作品。把小說改編影視劇是個不錯的渠道,他能擴大受眾群體。
川妮說:關于什么是好小說,好小說是要有“發現”,有高于大眾生活的內容,比如魯迅《狂人日記》,發現超于時代,寫小說很有用。
馬征強調:劇本非常難寫,搬上銀幕更難,一定要有時間的思想準備,經典電影一定有思想歷練的。
季冉說:創造是很重要的元素,當下的校園文學缺乏生氣和銳氣,校園文學創作有高于生活的勇氣,作品出于寫作者的土壤,不隨波逐流,拋棄文學功利性,文學不會一蹴而就,不會一夜走紅,“前途似海,來日方長”
活動力求豐富教學內涵,在形式與內容上有所創新,為廣大熱愛文學的學生實現文學夢做一些實實在在的事,給他們搭建發展的平臺。
活動中,作家頻頻鼓勵同學們相信自己,相信未來,拿起筆去書寫青春、書寫未來,讓文學充實自己的生活。
據悉,海淀區作協將會在區域內的13所高校有針對性地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學活動,作家進校園將成為常態。(王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