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滿“民族文化之家” ——記成都市武侯區晉陽街道吉福社區“民族文化之家”
吉福社區少數民族歌舞隊參與安全生產宣傳活動。
吉福社區“民族文化之家”在巴蜀國際藝術博覽會上亮相。 吉福社區辦公室供圖
春暖花開的三月,當筆者走進成都市武侯區晉陽街道吉福社區辦公室時,吉福社區黨委書記劉曉慶和民族聯絡員澤仁卓瑪(藏族)正忙著與社區老年人協會的代表接洽工作。針對最近興起的共享單車被部分居民停入小區內部,影響共享使用的問題,協會代表希望請社區工作人員與社區居民溝通解決問題。為此,澤仁卓瑪找到了正在小區里教唐卡繪畫的唐卡藝術家拉孟,讓他利用課間休息時間向各民族學生講授共享單車的正確使用方法。
面對這樣一個新鮮又貼近群眾生活的問題,為什么社區工作人員會去找拉孟這樣一位唐卡藝術家來協調解決呢?帶著這個問題,筆者開始了在吉福社區的深入采訪。
以文化為橋梁,成立“民族文化之家”
四川盆地是連接青藏高原與云貴高原的平原腹地,四川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少數民族人口以彝族、藏族、羌族居多。成都市作為四川省會,每天都有大量少數民族人員涌入,他們選擇在這里工作、學習、生活。據晉陽街道吉福社區黨委書記劉曉慶介紹,吉福社區內居住著漢、藏、羌、回、彝等各族居民,其中,外來少數民族人口主要來自四川阿壩及甘肅、青海、西藏、云南、貴州等地。他們當中有一部分人不太懂漢語,與當地居民溝通起來比較困難,管理也成了一個難題。
該用什么辦法更好地與這些少數民族同胞溝通交流,做好城市民族工作,為社區的少數民族服務呢?在一次次的實踐摸索中,吉福社區的工作人員發現,這些少數民族同胞雖然生活在城市中,但他們依然保持著本民族的習俗。每逢節假日,他們喜歡在院子里唱歌跳舞,互相認識。與其將他們集中到社區開會學習,不如通過開展大家喜聞樂見的民族文化活動,了解并解決他們在城市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促進社區管理,開展民族團結和法制宣傳教育,同時,也使不同民族的居民增進了解、加深感情。
在寓教于樂的民族文化活動中,少數民族居民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他們主動參與到這些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從此,轄區內各族居民之間相互的關心多了,彼此的誤會少了,居民們都在為建設一個民族團結的和諧社區大家庭而努力。
吉福社區以文化為橋梁、用社區工作聯系起家家戶戶的做法,引起了成都市民宗局的高度重視。2013年,時任成都市民宗局副局長紅曉建議吉福社區成立“民族文化之家”。
2013年8月6日,在成都市民宗局和武侯區民宗局的大力扶持和指導下,吉福社區“民族文化之家”掛牌,轄區內各族居民都興高采烈地來參加掛牌儀式。
“民族文化之家”成立以后,大家都樂于到這個“家”里來坐坐,在圖書閱覽室里讀書,在排練室里練舞,在健身室里鍛煉。小小的“民族文化之家”經常聚集著周圍的各族居民,極大地調動了大家參與民族工作的熱情。溫馨的吉福社區“民族文化之家”就這樣以文化為橋梁,搭建起轄區內各民族同胞溝通往來、交流感情的精神家園。
多彩的“民族文化之家”
成立了“民族文化之家”之后,該通過怎樣的方式來豐富“家”的內容就是首要問題了。而與這個溫暖的“家”有著不解之緣的,便是來自甘孜草原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藏族唐卡(噶瑪嘎孜畫派)的傳承人拉孟。
拉孟自幼隨父學習唐卡繪畫,是噶瑪嘎孜畫派的重要學者及畫師。2003年,拉孟在吉福社區租下一間房子作為畫室,許多熱愛藏族繪畫藝術的年輕人都來這里學習。拉孟不僅免費為他們授課,還為他們提供食宿。學習結束之后,拉孟會親自把學生送回他們的父母身邊。
由于經濟壓力大,拉孟計劃到稍微偏遠一點的地方租間便宜的房子繼續教學。鄰居們得知拉孟的困難后,立刻找到社區負責人,請他們想辦法留下拉孟。在社區工作人員的協調幫助下,拉孟的唐卡繪畫工作室搬到了吉福社區辦公室對面一間寬敞的房子里。
在明亮的繪畫室里,拉孟除了繼續教課外,還組織學生排演民族歌舞節目。社區工作人員受到啟發,決定成立一支少數民族歌舞隊,將民族歌舞送到轄區各個工地、學校、社區公共場所、大型單位等,通過舉辦各族居民喜聞樂見的活動,有針對性地開展宣傳教育工作。每逢節假日,能歌善舞的少數民族居民都積極響應社區號召,參加文藝活動,彰顯了社區工作的凝聚力。
澤仁卓瑪介紹,近期,成都地鐵經由晉陽社區的主干道正在修建,負責修建地鐵的工人以苗族居多。因此,吉福社區少數民族歌舞隊把民族歌舞表演帶到工地,在開展演出活動的同時,向工人們宣傳防艾知識、開展法制教育工作,受到了工人們的歡迎。
每逢大的傳統節日,少數民族歌舞隊也將歌舞表演送到周圍各小區,與居民們共度佳節。社區居民也跳起鍋莊舞,共同加入到熱鬧的民族歌舞隊中慶祝聯歡。
“民族文化之家”把多彩的民族文化帶入千家萬戶,在豐富社區群眾生活的同時串聯起各族同胞的心,在社區的文化活動中傳遞真情、傳遞溫暖。
舍小家為大家的社區干部
自“民族文化之家”成立以來,吉福社區的居民們都十分喜歡這個溫暖的“家”,無論在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難和問題,都會找這個“家”里的“家人”幫忙。
一天清早,筆者來到吉福社區辦公樓下,只見劉曉慶被一群社區居民圍在樓外。藏族居民家里的水管壞了要找物業維修,回族居民的自行車被鎖在小區倉庫里取不出來……劉曉慶認真熱情地與居民們溝通,快步走到路邊給他們找到解決問題的人。居民們滿意地離開之后,劉曉慶又背起雙肩包趕去開社區會議。
劉曉慶是一個說話潑辣、性格豪爽的社區干部。她每天早出晚歸,來往于群眾之間,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問題。她把別人的父母當成自己的父母,把別人的孩子當成自己的孩子,無微不至地關心著社區的每一位居民。為了“民族文化之家”這個大家,她常常舍棄自己的小家。
澤仁卓瑪也是這個“家庭”里不可取代的一個人。澤仁卓瑪的家在吉福社區,很多新來的藏族居民看到澤仁卓瑪會感覺很親切。當他們遇到困難的時候,澤仁卓瑪會主動幫他們解決困難。澤仁卓瑪的漢語講得很好,又能聯系不同民族的群眾,因此成為了吉福社區的民族聯絡員。
澤仁卓瑪把社區里的居民視為自己的親人。吉福社區曾有位80多歲的孤寡老人邢澤芳,她身邊無人照顧,自己又沒有生活自理能力。澤仁卓瑪得知老人的困難后,與社區民族工作志愿服務隊成員一起看望老人,并為老人募捐,給老人送藥送飯送關懷。面對大家的夸獎,澤仁卓瑪說這是她應該做的,因為大家都是一家人。
在吉福社區,像劉曉慶、澤仁卓瑪這樣一心為群眾的干部還有許多。正是因為他們的勤奮努力,才使得“民族文化之家”越辦越好,成為黨和政府聯系群眾的堅實紐帶。
營造和諧氛圍,推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吉福社區以“民族文化之家”為平臺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營造融洽和諧、積極向上的社會氛圍,正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的生動實踐,也是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的優秀成果。
在“民族文化之家”的帶動下,吉福社區還成立了社區少數民族服務聯絡站、開通了24小時服務電話,建立了“少數民族之家”QQ群,全方位地為少數民族居民提供服務和幫助,讓他們在城市社區感受到“家”的溫暖。
為密切轄區內各族居民之間的日常聯系,增進團結,吉福社區大力宣傳志愿服務工作,鼓勵并引導少數民族居民參與文體、普法、扶老、助殘和環保等方面的志愿者服務。吉福社區志愿者服務隊伍現有成員109名,其中,漢族56人,少數民族53人。
在吉福社區的多支志愿者服務隊伍中,少數民族歌舞表演隊、雙語矛盾糾紛調解隊、法治宣傳隊表現突出。
為了妥善處理涉及少數民族的矛盾糾紛,晉陽街道和吉福社區挑選了不少熟練掌握漢藏、漢彝雙語又熟悉相關法律法規、民族習俗的少數民族志愿者組成雙語矛盾糾紛調解隊,積極引導他們參與日常矛盾調處工作。這既增強了少數民族志愿者的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感,也及時有效地化解了涉及少數民族居民的矛盾糾紛。
針對個別外來少數民族居民法治意識不強等方面的問題,晉陽街道和吉福社區組織少數民族志愿者成立法治宣傳隊,通過定點和入戶宣傳等方式加強法治宣傳教育,為外來少數民族居民依法融入、文明融入、嵌入式融入社區打下基礎。
在各級民宗委的支持和有關部門的指導下,在轄區內各族居民的積極參與和主動配合下,近年來,晉陽街道以吉福社區為榜樣,不斷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得到了各族居民的信任和肯定,吉福社區被評為“成都市民族團結優秀社區”。
吉福社區發揮文化的橋梁作用,為推動社區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作出了創新示范,是民族團結百花園中一枝報春的鮮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