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東隱藏自己才能彰顯角色
繼《瑯琊榜》、《偽裝者》、《歡樂頌》、《鬼吹燈之精絕古城》之后,靳東和正午陽光又攜手拍攝的醫療行業劇《外科風云》正在北京衛視熱播,由于前作部部都是現象級,《外科風云》的關注度自然極高。該劇醫療、復仇、愛情三線交織,直面醫患矛盾、以藥養醫、醫藥回扣等現實問題,靳東飾演的高學歷、高顏值、高智商的“海歸大神”莊恕堪稱復雜的“多面體”,在他身上集合了醫術、人情、復仇、信仰等元素。在靳東看來,《外科風云》除了深度探討了醫生的職業精神,也具有很濃厚的人文關懷色彩。“歸根結底,它不僅僅是一部醫療劇,不僅是仁合醫院這幾個人的悲歡離合、愛恨情仇,更是一群人、一個劇組,在生死離別最集中的場所里講述的一個有關人性的故事。”
接拍初衷 親人從事醫療工作
說到接拍《外科風云》的初衷,靳東談到了自己和醫生這一職業的淵源。“我叔叔就是醫生,家人中也有從事醫學研究和在衛生系統工作的。家里就有這種(醫學)氛圍,時常聽他們談起中國的醫療現狀、醫患關系。”在他看來,很多社會生活中的問號基本都能在醫院里找到答案。“不管對于哪個年齡段的人群來講,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種社會結構當中,醫院都是生老病死、生死離別最集中的場所。”
劇中,從莊恕踏進仁合醫院的那一刻起,他就成為了所有矛盾的核心。工作中的他成熟理性、醫術超群、能力出眾;另一方面,他背負多年的秘密隱忍前行,一度掙扎在信仰和情感的漩渦之中。對30年前真相的探尋成為這個人物的一大支點,此外他與仁合院長傅博文之間的角力也是一條重要的線索。在此前的劇情中,二人在手術臺上“狹路相逢”,就此劃開了塵封三十年的往事。在體力不支的情況下,傅博文為了面子試圖繼續完成手術,莊恕在關鍵時刻制止并替代傅博文完成了手術。這一場戲中,兩人僅靠眼神間的對峙,就打響了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被問及各類“眼神殺”的秘籍時,靳東表示:“每一次表演就是一次考試,所謂的秘訣只是“要去做大量的‘考前’準備,不管是案頭工作,還是體驗生活。”每接觸一個角色,靳東都會花大量時間去琢磨和研究,推敲符合人物設定的細節和小動作。為一場戲設計出許多不同的處理方法是靳東處理角色的日常——多設計幾種,然后再利用排除法,反復對比、衡量,和導演探討,直到選出最為精準的表現方法。“我不太相信這個世界上有所謂的天才,只有踏踏實實的努力。”近段時間對于演員敬業精神的討論引發關注,演員也被稱為“一個正在被毀掉的行當”。面對這些看法,靳東有著自己的態度:“一些抓起劇本看看就可以拍的(演員),我不太能理解、也不太能接受。”
拍攝挑戰 對進手術室一度抗拒
在業界靳東向來有“戲癡”之稱,這是一個打骨子里癡迷和執著于表演的人。為演《偽裝者》里的明樓,他短期內增重了20斤,“幾個月的時間里,每天胃都特別不舒服。”拍攝《鬼吹燈》時,他經歷了職業生涯最嚴重的一次受傷。拍攝醫療劇,無疑需要面臨更多挑戰。拍攝中有一段時間需要集中拍攝在手術室的戲份,拍攝過程中,演員手術服、口罩、帽子必須全副武裝,一拍就是一整天。“‘熱’和‘悶’都不算什么了,每天要長時間戴醫用手套,等摘下來時整個手都是澀的。到后來只要一聽說拍手術室就抗拒,真是有了生理反應,后面幾天都是拍完一個手術鏡頭就直接躺下了。”而經歷過《外科風云》中這段辛苦的拍攝,靳東也更加理解了醫生的不易:“我們觀察醫生、扮演醫生,就已經覺得身體受不了,更何況真正的醫生經常需要在手術臺前十幾、二十幾個小時不吃飯、不喝水,他們的飲水方式甚至就是用一個吸管,回頭只喝一點點,潤一下自己的喉嚨而已,因為他們不敢也不能離開手術臺。他們確實是讓我們敬佩和敬畏的一群人。”
雖然憑借影視作品深入人心、收獲超高人氣,靳東依然覺得自己志不在此:“我并不喜歡拍戲,一直都不喜歡拍戲。如果演話劇能拿到拍影視劇哪怕1/5的酬金,我就絕不出來拍影視劇。因為演話劇實在太清貧了,我也實在養不活自己。”面對越來越多的邀約,靳東的選擇格外審慎。“沒什么意義的事情堅決不做,跟我理念不符的,我會斷然拒絕。”比如許多的娛樂節目、真人秀都相繼邀約靳東,但都被他一一婉拒。“對于綜藝節目和真人秀,我是抗拒的,這完全出于對我職業生涯的保護。”在這件事情上,靳東選擇與媒體和觀眾保持距離,只愿做一個用作品說話的演員:“你把自己的生活隱藏得越深,跟媒體或者粉絲見面越少,或者他們了解你的信息越少越好,這樣觀眾才真正會相信你在屏幕里塑造的那個人物和角色。雖然這樣也拒絕了很多收入,我還是希望在自己真正感興趣、真正喜愛的這個藝術里走的更長久,這是我最真實的想法。”
“演了哪些角色,究竟能留下幾部稱之為作品的作品?從事這個職業究竟能給自己帶來什么?”是靳東這幾年思考最多的問題。
本版撰文 北京晨報記者 馮遐
■醫務人員來說劇
醫療劇《外科風云》開播以來備受關注,口碑褒貶不一。有網友表示:“劇情吸引人但不乏技術硬傷”;也有網友強烈安利:“這個劇最大的亮點就是沒有去煽情的講醫患矛盾,而是直擊醫學倫理,探討醫生的職業堅守!”在關注該劇的諸多觀眾中,還有醫生這個特殊的群體,作為對劇中環境最熟悉的一群人,他們對該劇又作何評價呢?
支修益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胸外科主任、首都醫科大學肺癌診療中心主任
《外科風云》展現的以胸外科醫生為代表的醫院生活,是如此的真實。莊恕、揚帆、陸晨曦、陳紹聰,這些鮮活的面孔,仿佛就是我的同事、仿佛就在我的身邊與我并肩工作。作為中國醫療行業劇的又一有益嘗試,它在努力展現當代醫生這樣一個活生生的群體,他們不是手持手術刀就能夠解決一切問題的神,但卻是面對質疑仍然堅守在第一線的那群人。”
龍琴 北京協和醫院眼科主任醫師、教授
我不會特別挑剔劇中的醫療細節。我覺得有些細節上的問題,比如說戴手套,如果戴得對當然更好,但是做到這個程度已經非常不錯了,手術室的鋪單、消毒還有整個的環境,然后人員查房開會,都已經挺貼近現實的了。但是有些設置確實太戲劇化,不夠真實。比如編劇為了突出陸晨曦的高大形象,把領導的形象表現得稍微消極了一些,在這么大的醫院,在當今中國快速發展的一個環境下,這有一點點不太真實。不過沒關系,畢竟是藝術,為了體現人物性格或者整個劇情發展,都可以接受。我覺得這個劇還是比較好的體現了醫生的行業精神,比如陸晨曦、莊恕那么關注患者,盡力把患者治好,這種鍥而不舍、排除萬難的精神還是非常值得推薦的。
王強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創傷骨科主任、教授
劇中的一些情節確實是反映了現實的,一個是急診工作環境很辛苦,我做過急診,這些情況我們都經歷過。還有就是干活人往往晉升比較費勁,不干活寫文章的往往晉升比較快,這個確實也存在。總的來講,《外科風云》有吸引力,老百姓愿意看。這個故事讓大家都能夠了解醫生更深,可能對醫患關系會更好一點,所以我想這是一個正能量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