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情懷拍好看的電視劇——訪《北方大地》導演哈斯朝魯
資料圖片
為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周年獻禮的電視連續劇《北方大地》目前正在央視一套黃金檔熱播,這部劇引起了很多觀眾的情感共鳴。一位觀眾在網上點評說:“場景的設置接近上世紀90年代的時代特征,大哥大、BP機、桑塔納、演員的服裝造型以及街頭放著那時候的流行音樂,滿滿的懷舊風,看來導演是下了功夫的。”
《北方大地》由張國強、顏丹晨主演,以內蒙古乳業為代表的工業發展壯大為主要劇情線索,講述以王中天、莎日娜等人為代表的一代內蒙古兒女如何在改革開放的時代大潮中艱苦創業、攻堅克難、勇于創新的感人故事。該劇導演哈斯朝魯是國家一級導演、中宣部“四個一批”人才,花了4年多的時間將該劇打磨而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對哈斯朝魯進行專訪時能夠深切感覺到,這是一部帶有情懷的獻禮劇。
以“乳業之眼”看經濟變革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什么契機讓你接了《北方大地》這部劇?
哈斯朝魯:2013年,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宣傳部想拍一部反映內蒙古自治區發展成就的電視劇,由于是工業題材所以很難拍,當時很多人不愿接手,我斗膽接下來了。有很多人不理解,認為這樣的題材做專題片或是紀錄片還可以,不適合做電視劇,難度太大。而我認為不是不可能,只是沒有找到很好的角度去挖掘。當然,也面臨一些困難,比如一些投資商不看好這個項目,出現了融資困難。我們請了幾個編劇,也討論過很多次劇本,在考慮全區的體量時,乳業跳入我們的眼簾。乳業有地域性,內蒙古一直在打造中國乳都,符合內蒙古地區的地域特色。所以我們決定將乳業作為獨特的工業題材來展示,通過乳業的發展和變革,來展示內蒙古市場經濟的變革。從上世紀90年代初來展示內蒙古乳業的變革,也是側面反映內蒙古自治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你拍的影視劇經常用紀實手法表現平凡人物的高尚情懷,《北方大地》中,塑造王中天這個角色是否也是如此?如何評價這個角色?
哈斯朝魯:在寫這個人物時,我們采訪了內蒙古幾乎所有具有典型特色、代表性的優秀企業家。王中天這個角色,融入了很多內蒙古優秀企業家的特點和個性,他并不是某一個企業家,而是很多企業家的縮影。拍攝之前,我們和所有演員都說過,所有表演我們不玩炫的,要樸實無華的狀態。因為我們的題材就是要表現從上世紀90年代市場變革開始,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走到今天,所以我們的表演也要踏踏實實,接近于現實才行。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為什么選張國強演王中天這個角色?
哈斯朝魯:張國強一直以來演的角色都是樸實無華、接地氣并且深入人心。張國強演王中天的效果出乎我的意料,男一號王中天的臺詞量非常大,作為導演,我自己看都感覺有些懵。張國強不僅非常好地完成了臺詞,而且把這些臺詞變成了自己的語言和語氣,我們在現場說:“哇!選張國強真是選對了,要是其他一些演員可能要被臺詞量壓垮。”張國強不僅非常圓滿地完成了角色扮演,而且在臺詞語言運用上非常貼切,能夠生活化地展示出來。當中很多工業化的術語,他能很好地進行口語化,讓觀眾接受起來更加平實。此外,他對劇中主人公命運的理解和人物特點的展現非常準確,所以張國強的表演,我認為是成功的。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這種成功與演員的敬業密不可分。
哈斯朝魯:這部劇中,以張國強為代表的所有演員都非常敬業,非常踏實。每天拍完戲回來,都在屋里坐著看劇本,研究劇本,我們吃飯的時候、聊天的時候,都在說角色,到了現場也進行切磋。張國強起到了非常好的帶頭作用,其他演員也都卯足了勁,全力以赴。一些演員演過很多戲,他們不怕吃苦,不怕冬天拍夏天的戲,也不怕夏天拍冬天的戲,幾乎沒有怨言,讓我們很感動。
好劇也要講究好看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劇中出現了沙塵暴、問題企業、問題牛奶等,是否想通過這部劇讓觀眾對這些印象有所改觀?
哈斯朝魯:這部劇以上世紀90年代初為背景,在我的印象中,我的家鄉鄂爾多斯當時經常有沙塵暴。當時的牛奶,就是罐裝、瓶裝或桶裝在大街上叫賣。那個年代,大家的生活質量和生活水平比較低,所以沒有復雜的要求。雖然我們在藝術上進行處理再加工,但類似一些問題和事件在那個年代肯定會發生,我們并不回避問題。在劇中出現沙塵暴,反映了那個年代因盲目追求GDP,追求經濟發展,從而破壞了很多生態,這是真實存在的現象。而隨著這些年的發展以及人們意識的提高,對所有行業有了更新的要求,對生活質量有了更高的追求,在劇中也出現了今日與往昔的對比。隨著劇情的深入,會體現出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對生態建設的重視,以及國民素質的整體提高,是正能量地宣傳內蒙古經濟發展和生態發展。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你認為拍攝制作主旋律影視劇的難點是什么?如何能夠拍好這一類型的影視劇?
哈斯朝魯:主旋律影視劇需要滿足于正能量的導向性宣傳,在素材選取的平衡性和內容敏感性上要有所把控。主題要昂揚向上,弘揚正能量,同時對于臺詞、人物走向、事件選取、尺度把控等都要有思考。一部好的影視劇,都希望與多數人產生共鳴,在不觸及紅線的情況下,要考慮好看的因素,一部劇光是喊口號是不行的,要想到它的可視性,需要設計一些矛盾沖突來推進劇情。不管什么年代,無論多大年齡的觀眾,都希望看好看的劇,只要好看,受眾面就會大一些。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你拍了很多以內蒙古自治區為題材的影視劇,對內蒙古自治區飛速發展有何感觸?
哈斯朝魯:不管離開內蒙古多久,那畢竟是我的家,無論身在何處,都會想念生我、養我、培養我的地方,這種情懷一直都有,因此一直想拍一部反映內蒙古欣欣向榮、蓬勃發展的作品展示給世人。大家以為內蒙古就是藍天、白云、綠草地,騎著馬去上學或上班,總覺得除了一種悠閑的感覺之外,其他都很落后。其實并不是這樣。內蒙古除了藍天、白云、綠草、牛羊,還有先進的工業理念,它的工業發展、城市建設和生態建設是不次于其他省份和地區的,所以我通過這部劇要“狠狠”地展示內蒙古的現代化,包括人們理念的現代化、經濟發展的現代化、城市建設的現代化、生態建設的現代化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