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制片人侯鴻亮:做更好的內容心里才踏實
侯鴻亮微信的自我介紹是:“不會當導演的攝影不是好制片人。”
導演、攝影師、制片人,是他在電視劇行業里摸爬滾打幾十年扮演過的角色。《闖關東》《溫州一家人》《戰長沙》《北平無戰事》,再到《偽裝者》《瑯琊榜》《歡樂頌》……他的每一次亮相,都是一個社會話題。“侯鴻亮”3個字在某種程度上已經等于電視劇的品質保證。
4月17日開播的《外科風云》是侯鴻亮團隊制作的又一部現實題材作品,它以醫療系統為背景,直面常常被推上輿論風口浪尖的醫患矛盾。
藝術創作不能回避社會矛盾
記者:醫患關系是近年來非常敏感的社會話題,在《外科風云》的制作過程中您是怎么考慮的?
侯鴻亮:醫患關系的尺度比較難把握,但這樣的社會問題不能回避。負面的東西往往特別容易傳播,但傳播的東西又不一定是真實的,所以我們特別需要探究一個真相。比如我們總是會說到醫鬧、醫患矛盾,但如果說到醫療行業一些正面的東西,又沒有人去相信和傳播。《外科風云》里,我們把一些平時病人會遇到的問題放到醫生身上,換位的思考會讓觀眾看清楚每個人的狀態。我覺得這是相對真實的,醫患關系沒有輿論渲染的那么差。我們希望能通過影視作品傳遞出來一些正能量,能給社會帶來好的影響。
記者:行業劇在美國、日本等國家是非常流行的類型,但中國的行業劇還不是那么發達。
侯鴻亮:我覺得觀眾對行業劇的需求是很大的,但對創作部門來說,行業劇是比較有難度的,除了把你的本職工作做好還需要附加一層工作量,可能會讓很多人望而卻步。比如拍《外科風云》的過程中,我們除了要完成一個電視劇的整體創作外,還要加強所有人對醫療知識的了解。而對于編劇來說,如果沒有醫療背景,寫出的臺詞都不對,就做不到起碼的真實。其實如果行業劇真的發展起來,對中國電視劇行業的拉動是非常大的。
拍電視劇不是做快銷品
記者:您是如何保證電視劇品質的?
侯鴻亮:只有老老實實做好每個環節。比如《外科風云》的導演用了一年半時間。一個導演用一年半的時間完成一部戲,我們認為是正常的,但可能很多導演一年拍兩部或者兩年拍三部,所以就顯得我們比其他人用的時間更多。
記者:很多人覺得電視劇、電影是快銷品,于是就有人趕工賺快錢。
侯鴻亮:幾年前有人可能覺得我們這樣做事的人是一幫傻子,但我覺得做事一定做到自己心里愉悅的狀態。如果讓我做快銷品的話,我心里是不能滿足的。但有些人可能不需要這樣做,他一樣能得到心里的滿足。不一樣的做法所對應的觀眾是不同的,我的作品對應的是一類觀眾,那樣的作品對應的可能是另一類觀眾。但無論如何,電視劇的美感不能丟,而現實中,一些電視劇連起碼的美感都沒有的。
記者:執著于內心的認真創作,最后獲得的觀眾是最大化的嗎?
侯鴻亮:這對我們來說也經歷了一個很長的過程。曾經有一段時間大家都說,侯鴻亮團隊拍的戲品質高,但收視不能保證。但現在看起來,我們有了那些年的積累,市場已經對我們的品牌認同了,我們的創作空間其實更大了,獲得的市場信任度更高了。我特別開心的是,有所堅持地去做,就可以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不見得迎合快銷就會有更大的收益。
創作跟風不是藝術的初衷
記者:從《北平無戰事》《瑯琊榜》,到《歡樂頌》《鬼吹燈之精絕古城》,您的項目非常多元,您選擇項目的標準是什么?
侯鴻亮:我們在題材的選擇上沒有限制,但新鮮感是很重要的。拍一部劇,要么你想講一個與眾不同的故事,要么你想塑造一個與眾不同的人物形象,要么你想通過電視劇表達你對這個社會的認識,要么有一種新的技術要應用到一部電視劇里……總有一個理由。我對自己沒有題材限制,但我不會跟風,因為我覺得藝術創作最大的魅力是創新。
比如,我曾經為了《北平無戰事》,把《瑯琊榜》的拍攝拖遲了一年,我對這樣的題材是完全沒有抵抗力的,看了就想拍出來;《瑯琊榜》是我對中國古代社會的一個想象,它塑造了中國歷史文化中非常推崇的一介布衣的形象,中國影視劇在此之前沒有這樣的形象,《瑯琊榜》填補了這個空白。
記者:前兩年很多人愿意用“小鮮肉”拍戲,但這兩年開始有人反思,有人覺得找有電影質感或者電視劇質感的演員其實比帶粉絲更重要。
侯鴻亮:是的。說實話,影視行業里真正專業的人其實不算多。這個行業的門檻太低了,涌進來的人太多太雜,大家對這個專業沒有敬畏感,都覺得我就可以隨意做導演、隨意投資拍戲。但其實這么多年在這個行業里,我是越做越謹慎。
再有就是因為劇組的工作和其他工作不一樣,不是朝九晚五,不是真正熱愛這個行業的人承受不了這樣的辛苦。我們行業的問題是,因為沒有法律保障,優秀的人才正在離開,所以我特別希望未來我們能有相關的法律對每個從業者的生活有基本的保障。現在的情況是,能吃苦耐勞的人留下來了,而不是真正有創造力的人留下來了,這是這個行業的潛在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