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繡組妹花巧手繡人生
潘培輝(右)、韋祖英(中)與繡娘姐妹一起展示自己的苗繡作品。
韋祖英在查看機繡成品。
苗繡承載著苗族獨特的歷史文化,苗族服飾刺繡更被稱為“無字的史書”。2006年,苗繡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從江縣斗里鎮馬安村,有兩位遠近聞名的苗族繡娘——潘培輝、韋祖英,她們在2015年被同時授予首屆黔東南州“工藝美術大師”稱號。這對姐妹花不僅手藝精湛,還帶領當地30余戶人家從事苗繡生產,年總產值達到928萬元,產品俏銷湘黔桂三省區。
潘培輝,是一個從未上過學的農家女子。幼時,因家中弟妹多,自己又是長女,潘培輝很早就開始在母親的指導下學刺繡、做衣服、制背帶。她心靈手巧,練就了一手苗繡絕活。無論是花草樹木,還是造型復雜的鳥獸蟲魚,經過潘培輝的巧手,都會在繡片上栩栩如生地呈現出來。
破線繡是苗繡中工藝復雜的一種繡法,要將普通的絲線破成8至12股,這需要極大的耐心和細心,而潘培輝的破線繡作品不僅拉線平滑、針腳整齊細密,而且顏色豐富,具有獨特的風格。
一旦開始刺繡,潘培輝就格外投入,只專注眼前的針線。正是這份專注,讓這位普通的苗繡傳承人在工藝上精益求精,創造出許多令人稱贊的苗繡作品。
結婚前,潘培輝不僅給父母和弟妹做衣服,還將自己的刺繡圖案送給親朋好友,大家都夸她是“刺繡能手”。在大家的建議下,她開始試著給別人做背帶、剪圖案、繡花帶等,每件收取一點人工費,當時一件背帶只收80元。由于潘培輝的手藝精湛,她的作品很受歡迎。因此,她每年都會有幾千元的收入。
結婚后,潘培輝與丈夫商量買來縫紉機辦起了小作坊,開始小批量生產繡花帶和背帶等,年收入突破上萬元。
潘培輝的苗繡作品工藝復雜,需要先在硬紙板上剪出精心設計好的圖案,將圖案用漿膠固定在底板上,再用金線和棉線交錯編織縫繡。因為工藝繁瑣,一件小小的刺繡作品往往需要花費兩三天的工夫,難以實現大批量生產,無法滿足市場需要。2013年,潘培輝投資3萬余元,引進了先進的大型激光刻圖機及電腦繡花設計技術,成立了苗族刺繡設計室。目前,她的設計室有10位工人。
潘培輝設計的圖案精美大方,多次參加省、州、縣級刺繡比賽,都載譽而歸。2016年12月,她被貴州省民宗委、貴州省文聯授予“貴州民族刺繡工藝大師”榮譽稱號。
韋祖英,被稱為馬安村的“金鳳凰”。她和潘培輝在同一個村,同樣有 “一個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的思想。2014年7月,她倆一起組織本村熱愛刺繡的婦女創建馬安刺繡合作社,免費培訓學員,幫大家開辟致富新路。
韋祖英也是從小就跟著母親學苗繡,學什么會什么,不到16歲就成了有名的小繡娘。2000年,她跟隨幾個姐妹南下廣東,在廣州一家繡花廠上班。看著工廠里轟隆作響的機械繡床、轉得飛快的線團子和眼花繚亂的針法,韋祖英傻了眼。
論刺繡,自己的技術在村里數一數二,可繡好一幅完整的繡品需要構思、繪圖、剪紙、裁布、貼版、合版、手繡等幾十道工序,最快也要3天,而眼前的“鐵疙瘩”只用5分鐘就能輕松搞定!
韋祖英心里一盤算,機械繡可以彌補手工刺繡價格高、產量低的短板,便琢磨著以后掙到錢后買一臺機器回家鄉辦廠。她白天在廠里操作大型縫紉機,晚上回來反復思索,很快就掌握了機械縫紉技術和電腦刺繡知識。
2011年初,韋祖英與丈夫返鄉創業,投資20萬元在馬安村創辦了自己的電腦繡花廠——從江縣花甲電腦繡花廠,她先帶動姐姐一起創業,并攜手做了許多民族特色的刺繡品,很受當地群眾歡迎。
起初,韋祖英的繡花廠規模不算大,但現在已經擁有4臺繡花機,聘請了12位工人。如今,繡花廠主要制作苗族、侗族、瑤族特色服裝和手工藝品等十余種產品,年凈收入100余萬元。
韋祖英擅長純手工平繡繡法,將苗族傳統圖案與現代圖案相結合,圖案美觀大方。2015年,在中國(貴州)第一屆國際民族民間工藝品文化產業博覽會婦女特色手工(刺繡)大賽活動中,韋祖英設計的苗族時尚服飾——“苗式燕尾服”、手工繡花串珠披肩、手工繡花衣袖等精美作品獲得大賽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