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戲劇”一點日子平常一點——訪青年編劇馮元良
馮元良編劇作品《心迷宮》劇照
說起青年編劇馮元良這個名字,或許你會感到陌生,但他的代表作,喜歡電影的觀眾一定熟悉——《心迷宮》,以170萬元的投入收獲超過1000萬元的票房,并獲得包括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原創劇本在內的眾多獎項,成為中國獨立電影的一部經典之作。近期熱映的《嫌疑人X的現身》,同樣包含著馮元良的智慧。
“80后”的馮元良過著平常的生活,在作品中演繹著豐富多彩的人生。
馮元良2002年進入大學,讀的是戲劇文學專業,畢業后進入了一家國企工作,與影視行業距離很遠。“這樣做有個好處,可以獲得更清醒的視角觀察行業、觀察自己。”馮元良說,雖然沒有一畢業就做職業編劇,但他一邊上班,一邊寫作,筆一直沒有停下來。
《心迷宮》的出現,改變了馮元良的生活軌跡。
馮元良接觸到原始素材大約是在2011年底,他說:“《心迷宮》制片人任江洲的媽媽給他講了一個誤認尸體的故事,他覺得很有意思,就讓媽媽寫下來,然后拿給導演忻鈺坤和我看。我們看完,都覺得這個故事很有潛力。”于是,漫長的劇本創作開始了。“這本子寫了兩年多,好在時間充分,可以慢慢打磨。”馮元良說,創作過程中加入了許多鮮活的細節,調整了事件的敘述順序,故事的起承轉合越來越精致,原始素材就這樣慢慢變成了電影劇本。
劇本完成后,曾有專家、前輩覺得“這簡直不像是個劇本”,但憑借多年的專業學習、寫作和對審美調性的把握,馮元良對《心迷宮》很有信心。事實證明,他是對的。《心迷宮》上映后,觀眾對這個堪用天衣無縫來形容的故事非常買賬。
不過,時間來到2017年,馮元良對自己的這部成功之作有了反思:“《心迷宮》是一部人物服務于故事的作品,人物形象相對比較‘平’,故事建構上有炫技的成分,對父子倫理等更走心的東西挖掘不夠,或許是限于當時的生命經驗吧。”如今的馮元良已為人父,對父子、家庭、情感的理解都更深切。
《心迷宮》等幾部作品的成功,讓馮元良獲得了行業的認可,創作上也獲得了更多的空間和信任。馮元良辭掉了穩定的工作,成為職業編劇。
馮元良說,編劇的創作大約有兩種模式,一種是如《心迷宮》一樣的獨立原創作品;一種是投資方帶著素材、主題方向邀約編劇,這就需要編劇考慮對特定的內容題材是否有興趣、是否擅長。“比如我,就對細膩的感情戲不大擅長,更偏愛推理懸疑、動作、奇幻等。”馮元良說。
馮元良總笑說自己很“open”,對各種創作模式都不排斥,關鍵是講好故事。馮元良眼中的好故事應該先過技術觀——起承轉合流暢巧妙,并在其中包含編劇對生活的認識、大眾的情感共鳴和一定的審美與主題表達。不過,接受不同的創作模式絕不代表馮元良對創作疏于選擇。“有的投資方來找我談,要求3個月寫出一部30集的電視劇,酬勞可觀,但我還是拒絕了。雖然不能說創作時間久作品就一定好,但是急功近利、沒有時間保障的創作,必定要出問題。”
相比于書法、繪畫等依靠個人即可完成的藝術創作,馮元良把影視劇稱為“流程化制作與個人創意結合的重工業藝術品”,它勢必需要一定的甚至較多的資金支持。因此,沒必要把進入影視行業的資本妖魔化。“資本思維與創作思維不同,IP概念就是資本思維的產物。”馮元良說,“不過也是恰恰圍繞這個概念,資本和創作都在試圖與對方積極對話、溝通,并且雙方的合作在向好的方向發展,還是應該以平和的心態來對待。”
與馮元良交流,很容易感受到他的平靜,哪怕是面對行業內曾經或正在被廣泛議論甚至批判的炒IP,導演、演員現場改劇本等問題,他也依然平和看待。“劇本需要有戲劇性,但編劇最好不要把生活過成戲的樣子,平常一點才寫得出好東西。”馮元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