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靠臉就能獲得高片酬 表演還有價值嗎?
以顏值起步的張曼玉,在多年努力之后,憑借電影《阮玲玉》中的表演成為第42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圖為電影《阮玲玉》劇照。
應該說,明星片酬是演藝地位、社會人氣和職業訴求的三位一體,也從側面反映出明星對資本所具有的強大吸引力。眾所周知,影視行業是資本積累與個人價值博弈的戰場,而明星制是電影產業中推動資本介入的關鍵因素。胡蝶因其知名度獲得上世紀30年代諸多廠家的青睞,就有賴于她在1933年獲得“電影皇后”的頭銜。
尤其是在“粉絲文化”和“粉絲經濟”盛行的當下,偶像明星們更是大行其道。2002年,托比·馬奎爾接演《蜘蛛俠》 第一部時的片酬才400萬美元,到 《蜘蛛俠2》 就已升到1700萬美元,他出演 《蜘蛛俠3》 的薪水單上的數字已然超過了2000萬美元。
而在我國,擁有龐大粉絲群的偶像明星片酬更是不斷飆升,這背后還有一個重要背景:在當前的中國影視行業中,不斷涌入的投資方很可能是影視行業的外行人,他們迫切希望借助日益蓬勃發展的影視行業的東風,攫取豐厚的收益,而明星的號召力是他們唯一能夠做出決定與判斷的依據。偶像明星們的市場表現似乎也沒有讓資本失望:在當前的電影市場上,似乎只要是他們出演的作品,盡管表演問題頻出,但是票房依舊飄紅,破億屢見不鮮。由此我們看到,動輒上萬、上千萬甚至上億級的投資會因為某當紅偶像明星的加盟而蜂擁而至;同時通過短平快的綜藝節目與商業活動,一波又一波光鮮漂亮的年輕偶像被迅速生產出來。
由此帶來的問題就是:如果靠臉就能獲得高片酬,表演還有價值嗎?
理論上說,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優秀的表演并不會因為時間而被淹沒,仍會歷久彌新,流傳百世。現在的觀眾仍會贊嘆阮玲玉在無聲片 《神女》 (1934)中的表演,她將一個飽受欺凌的有著妓女與母親雙重身份的中國女性形象刻畫得惟妙惟肖,令人動容;梅麗爾·斯特里普在 《蘇菲的抉擇》 (1982) 中扮演一個飽經滄桑而又情緒多變的波蘭女性,渾然天成的表演讓其獲得了生平第一座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其表演在《首映》 雜志評選的影史100個最佳表演瞬間中名列第三,也被某些影評家譽為影史最高難度的表演。
然而優秀的表演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影視生產有著特殊性,表演需要在這種特殊性的約束下進行。首先,影視創作具有非連續性。這使得演員在鏡頭前的表演一般具有極大的假定性,常常會在拍攝的兩場戲中情緒截然不同,甚至連時空環境都發生了天壤之別。得益于蒙太奇的發展,分切拍攝的方式使演員的表演創作并不連貫,亦無順序。這就對演員的前期準備提出了要求,演員要在開拍前熟悉角色本身,包括人物的特點、性格及其發展成長,規定情境的變化及人物關系的梳理,還需要把握節奏、角度的配置以及對各場戲與鏡頭的設想、處理等。其次,表演是一次性的藝術。演員的表演會永遠定格在鏡頭之中,并會接受億萬觀眾的觀摩。因此,演員要在開拍前充分做好案頭工作,抓緊前期排演,以便迅速進入應有的創作狀態,呈現出最佳的表演狀態。第三,復雜的拍攝現場要求演員表演的高度注意力集中。演員要學會在等待與反復排練中節省與積蓄力量,以保持旺盛的創作精力投入到實際拍攝中。
所以我們看到,馬修·康納利為飾演 《達拉斯買家俱樂部》 中的角色,早在影片開拍半年前就在營養師和瘦身教練的指導下有計劃地進行節食減肥,將原本健碩的身材減重30多斤,直至改變成干枯消瘦的造型,最終憑借精湛的表演獲得第86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最近剛獲奧斯卡終身成就獎的成龍就以親身實例證明,表演的真實性是通過每一場戲的親自上陣得以實現的,這樣的目的在于通過親身實踐完成與角色的進一步融合。
正是因為優秀的表演具備高超的藝術價值,我們更希望那些真正的好演員能夠得到大眾的認可與追捧。令人欣慰的是,優秀表演所具備的商業價值正在逐漸體現。胡歌自從出演 《偽裝者》《瑯琊榜》 后,因其演技的備受肯定,廣告合約如雪片般飛來,代言費用已經不能用億萬來衡量;而權威獎項也為演員帶來了片酬的上漲,這一點在葛優、廖凡等人身上都得到印證;包括 《雞毛飛上天》 等多部由實力派演員出演的電視劇,則相繼受到熱捧。他們獲得的高片酬和高收視,是表演應得的尊嚴。
演員是一個技術行當,更是影視產業的重要一環。只有當優秀的表演越來越受到認可和追捧,這個產業的健康發展,才有希望。
(作者為上海戲劇學院電影學在讀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