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去讀一本科幻小說好了
上世紀三十年代,經濟學界有一場著名的爭論,辯論者雙方是年輕的經濟學家哈耶克與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哈耶克主張自由放任的市場,不要政府有任何管制,在他看來,一時的經濟失衡是很正常的,政府不需要做什么,只需要慢慢等待,時間會治愈一切經濟傷痛。凱恩斯則不同,他不但主張政府發揮調控作用,還鼓勵越是在大蕭條時期越應該去消費,只有消費,才能拉動需求,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凱恩斯對哈耶克那種“時間久了,市場自然就會需求平衡”的論調嗤之以鼻。他說出了那句讓我們至今還記憶猶新的話:時間久了,我們都會死。
聊《未來簡史》之前提到這句話,自然不是巧合。這兩年,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在全球火得一塌糊涂,一本《人類簡史》成為現象級的暢銷書,這次的《未來簡史》也被眾多網絡大佬們反復推薦。抱著好奇的心態去讀了一下這本書,最終想到的就是用凱恩斯那句話來概括這本書到底講了什么。
想要預測未來當然是不容易的,我們生活的時代已經不僅僅是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十年之內的變化我們已經難以預料,更別說更長遠的未來。還有一個難以預料的地方在于,我們都是通過現有的科技發展水平、各種發明、更新換代的速度來預知未來。但現在各種新奇的發明太多,根本無法預知何種發明能夠抗拒時間的劇變、進化的洪流保留下來。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坐的椅子是埃及法老時代的發明;穿的褲子是五千多年前的發明,皮鞋是冰河世紀晚期的發明……這些日常生活中不起眼的事物當初都是在無數時代的搏殺中,經過了重重淘汰之后留存下來的。而我們時代的那些新事物,比如前幾年還當作寶貝的iPhone4,現在誰還記得?永遠有最新的代替新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該如何看待身邊那些對新事物充滿狂熱的人們呢?
在我看來,赫拉利寫《未來簡史》只不過是想表達一種他對新事物狂熱的心情。這本書的核心觀點就是,幾千年來,科技、經濟、社會和政治一直都在發生變化,但始終沒有改變的只有人類本身。但我們這個時代不一樣了,隨著生物科技的發展,科技會改變人類的心靈本身,科技再也不是人類的發明創造物。相反,人類想要跟上時代的變化,只能成為人工智能的創造物。想想去年AlphaGo戰勝了李世石,已經讓人們意識到人類的頭腦逐漸喪失了優勢。這本書的副標題已經點出了這種變化:從智人到神人。智人指的就是那些改變歷史進程的英雄和精英們。但未來社會,這種精英分子已經不復存在,改變我們的是一種新的人類類型:神人。何為神人?簡單地說,科技改變人類本身。在未來,人工智能代替了人類的所有工作,人類的工作毫無存在的意義。如果人工智能一旦像很多科幻小說中描寫的那樣具有了自主性,人類僅存的幫助它們改進的工作也喪失了。根據生物進化論的觀點,未來的某個時刻,人類只能滅絕,即使是那些少數存在的人類,也只能是以意識與人工智能結合體的方式存在,這就是神人。說白了,這就是《未來簡史》最核心的觀點:時間久了,人類都會死。
繞了一大圈,我其實想說《未來簡史》就是一本科幻電影水平的平庸之作。該書的觀點沒有任何新奇之處,幾乎任何一部好萊塢科幻電影中都有這樣的描述,而且畫面和場景遠比赫拉利描述得更形象。更多的時候,這本書除了這個結論,其他任何推演到這個結論的文字、洋洋灑灑的論述,都是無用的廢話。當然,我們要承認一點,在專業化和專家橫行的今天,這種看似整體而全面的論述很容易給人一種無所不知的博學假象——但假象的意義就在于,從整體上看頭頭是道,仔細分析起來,很多小論斷都很可疑。
匆忙而經不起仔細推敲和追問的小論題在書中俯拾皆是,但卻并不影響他得出結論,反正他的結論是人都是要死的,至于是餓死、病死、老死,或者被人工智能淘汰,根本沒有區別。
讀著這樣一本打著預測未來幌子的讀物,還不如去讀威爾斯的科幻小說好了。
試讀
傷害是一種疾病。從小我就想象有一種很微小的動物,肉眼幾乎看不見,會在夜晚來到我們的住宅區。它們來自水塘,來自廢棄的火車車廂,來自臭草、青蛙、蠑螈、蒼蠅、石頭和灰塵,它們會進入我們喝的水、吃的食物、呼吸的空氣中。這些細微的蟲子,會讓我們的母親、祖母像惡狗一樣易怒。她們比男人更容易感染這種病,男人不斷發火,最后他們會平息下來,但女人呢,她們表面上很安靜,心平氣和,但她們會憤怒到底,停不下來。
——〔意〕埃萊娜·費蘭特 《我的天才女友》
在話語權還沒有形成,也就是還沒來得及在觀眾心中建立起我們的親和性、可信度和權威感的情況下,這樣急于求成的說辭,從來就不會有任何效果。帶著這個思路,我們再回看那些經典的演講視頻,會發現演講者最開始都會有一個成功的破冰,也就是在三言兩語間拉近與聽眾的距離——先獲得觀眾的心理認可,再來傳達真正重要的信息。我們必須先理解演講是“權力的形成”,重在對聽眾的吸引、聚焦和引導,才能在這個場景里掌握主動。
——馬東 《好好說話》
如果有一頭大象的大腦在印度,眼睛和耳朵在中國,腳在澳大利亞,那么這頭大象根本就是死了,就算出于某種神秘的因素它還活著,也是眼不能視、耳不能聽、足不能行。然而相對地,半機械人卻能同時出現在許多地方。比如半機械人醫生根本不用離開位于斯德哥爾摩的診室,就能在東京、芝加哥甚至火星上的太空站進行緊急手術。唯一需要的,就是夠快的網絡以及一雙仿生眼、一雙仿生手罷了。
——〔以〕尤瓦爾·赫拉利《未來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