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創新叫“現代化傳統”
由中央電視臺重大主題宣傳新媒體平臺“1號線上”制作的七集動畫片《六月說過年》播出后,從媒體和社會反響看,這出節目成了雞年春節文化的熱點之一。在中央網信辦的推動下,節目迅速在網上傳播。長江文藝出版社社長尹志勇在看完節目后,當即表示要生產延伸產品。眾多感人的反饋信息,讓我漸漸明晰一個問題,在中央已經為我們勾畫好復興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宏偉藍圖后,行動力就成為關鍵因素。如果沒有行動,只是層層轉發文件,層層開會布置,家家熱議,戶戶討論,一切仍將在原地踏步。
實事求是地講,如果按我以前的做事風格,這套動畫片我會建議“1號線上”在一年后播出,因為還有許多改進提高的空間,應該用一年的時間好好打磨,然后再推出。現在這個水平,對原著或多或少有點傷害,但是我知道,這是一種自私的想法。追求完美固然重要,保護原創固然重要,但第一時間為受眾提供精神食糧更重要。
不說別人,就拿我家不到兩歲半的小家伙來說,春節期間,別的動畫片不看了,就要看《六月說過年》,還有我從網上給他下載的動畫片《元日》。不好好喝小米粥時,當我模仿《元日》中先生的口氣“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他就端起碗來喝。劇中,前去給先生拜年的學生看著師母準備的賀年羹實在寡淡,紛紛皺起眉頭。先生看在眼里,卻沒有指責他們,而是一邊吟誦夫子的名言,一邊有滋有味地喝起來,學生們只好作出同樣有滋有味的樣子,舉起碗來。一般情況下,小家伙會先讓爺爺吃,自己再吃,但碰到他特別想吃的,手就先過去了。這時我說,小心灶王爺不高興,他就回頭往廚房看一下,說“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這是剛從《六月說過年》第一集《送灶神》里學的。小家伙就克制自己,等爺爺動筷子后再吃。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的快樂。看了祭灶,他也來祭;看了做面祭,他也來做;看了《拜大年》,他也給爺爺和媽媽跪在地上磕頭。可見這些節目在小孩子陪養教育中的作用。一些照片我上傳到微信上,一時間被刷屏,也見家長的關注點所在。除了孩童世界,在成人世界,我特別注意到傳統文化圈在以極大的熱情推廣這出節目,比如在看了《祭財神》后,有一位信友在轉發時寫道,幾十年來,我們根本沒有理解祭財神的意義,也根本不知道財富從何而來,不想被六月講明白了。還有一位信友寫道,沒想到一個普通的“轉丈人”,其中竟然包含著如此豐富的天地精神。還有一位信友寫道,當人們把元宵節等傳統節日消遣化時,這出節目卻讓它回到人的心靈安妥意義上來,對人們消除焦慮,獲得幸福,找到生命意義,有了實實在在的引導作用。
我注意到,中宣部領導在就兩辦《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意見》答記者問中,特別肯定了《記住鄉愁》在復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業中先行一步的工程性舉措。而《六月說過年》,在意見出臺時正好推出,真是相呼相應,珠聯璧合。加上《記住鄉愁》劇組把2013年我們合作采拍的八集《中國年俗》在微信平臺和年節進行時同步播放,讓這個春節有了一種格外的感覺。這種感覺,如果一定要找個詞句來形容,就是“現代化傳統”吧。是的,我們要全面回到實體傳統民俗中,有些不大可能了,但是我們可以在精神層面,享受一種現代化介質提供的傳統味兒,這對我們的心靈也是一種莫大的安慰和滋養。可以預想,終有一天,人們會生活在一種介質生活里,從心靈學意義上講,這種介質生活,也許和實體生活是同構的。
回頭再說《六月說過年》的誕生過程。2016年初冬,中央電視臺“1號線上”主編唐經剛給我來電話說,看過中華書局出版的我的文集,很感動,非常想在春節期間在“1號線上”傳播一下,問我有什么好想法,不知為何,我隨口說可以考慮做成動畫,事實上可選項目還有發布文章、配樂朗誦文章,包括把我原來和寧夏衛視等幾家單位合作的“說大年”類節目挑一些碎片化處理等等,但當時腦海里冒出的念頭就是做動畫。就給唐先生講了。接著就扎到《記住鄉愁》劇組忙起來了,把這事都忘掉了。誰想就在春節前半個多月時,唐先生發來動畫文案,說他把動畫公司都找好了,這讓我非常感動。這些年,有多少團隊,不斷找我商量傳統文化推進項目,但大多都說說而已,誰想他卻說干就干,還真要做這件事了。就幫他把文案重新理了一下,好在每集只有七八百字,總共不到一萬字。隨之,他就一集集發來樣片,我也就一一給他提出一些修改意見,他基本都采納了。應該說,最后推出的作品,要比我想象的好得多。制作團隊的速度和水平,著實讓我驚嘆。唐先生曾經說如果推出效果好,將來要把整部《農歷》做成動畫,讓孩子觀看,現在看來,這個計劃他們是有實力完成的。
誰都知道,傳統文化要從孩子抓起,但是怎么抓,據我所知,除了背誦經典,大多家庭都讓孩子觀看內蒙古一家影視公司出品的《德育故事》,那套光盤確實做得不錯,但畢竟都是古代的故事,如何把活在當下的傳統文化開發給孩子觀看,就是一個新課題,對此,“1號線上”給了我們許多新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