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之下,我們如何愛故鄉?
松桃縣大興街道河界營村第三屆春節聯歡晚會上,小演員們躍躍欲試。 楊杰 攝
農村話題最引人關注的時間節點,非春節莫屬。每年春節之后,總能看到一些回農村老家過春節的“城里人”感嘆故鄉在凋敝、淳樸的民風在消亡。一批返鄉文章也會在此期間在網絡上引起一波熱潮。然而熱潮過去,農村依然在那里,問題似乎還沒有答案。
誠然,隨著城鎮化不斷推進,農村人口不斷外流,農村發展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是事實。
對于那些從農村走進城市的人來說,故鄉農村是生我養我之地,我們需要鄉村,鄉村也需要我們。我們因熱愛故鄉而觸發鄉愁,但除了感嘆,跳出農村的“城里人”又能為家鄉做些什么?
以鄉愁情緒激活鄉建熱情
一年之際在于春。丁酉年立春之際,在貴州省銅仁市松桃苗族自治縣大興街道河界營村,一個名為“河界營生態農業綜合產業園”的項目破土動工。河界營村所有精準扶貧戶以土地入股的方式,成為了這個項目的主人,他們有望借助該項目徹底擺脫貧困。
賈紅輝是這個項目的發起人之一。在村民的眼里,賈紅輝雖然離開村子多年,但是一直熱心于家鄉建設。
1997年,賈紅輝考上武漢大學,成為從這個大山深處的苗族村寨走出的第一位大學生。此后,賈紅輝在國防科技大學完成了碩士、博士學業。如今,他以學者、苗族文化守望者、河界營村鄉賢會理事長等多重身份,活躍在軍民融合、文化傳播和推動鄉村建設的第一線。
作為村里少有的知識分子,賈紅輝坦言:“是那片山水養育了我,我的鄉愁很濃厚。”
離開家鄉兩年后,賈紅輝春節回家時,看到很多年輕人無所事事,要么喝酒,要么賭博,他決定改變這種現狀。1999年春節,他策劃了河界營村第一屆“村晚”。他帶著村民,自編、自導、自演節目。此后,這樣的“村晚”又舉辦了三屆。
“通過‘村晚’這種形式,我希望大家能從民族文化中找到快樂與自信。”賈紅輝說。
2016年4月,河界營村鄉賢會成立,賈紅輝被推舉為理事長。“鄉賢會的主要職責,就是為村里的發展獻策獻力。”賈紅輝說。
在鄉賢會的指導下,河界營村大梁河生態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該合作社成立以后重點推動的一件事,就是“河界營生態農業綜合產業園”項目。為了給生態農業產品找到出路,賈紅輝和幾位朋友在湖南懷化辦起了“儂聚德”苗家生態主題餐館。
“農村不缺資源,但缺人才,特別是近年來,很多農村青壯年選擇外出務工,農村發展、鄉村建設面臨很多問題。”賈紅輝認為,“這個時候,需要有人站出來幫助農民出出點子。”
這些年,賈紅輝無數次回到村寨,與鄉親父老共謀發展出路。在他看來,愛故鄉不是一個簡單的理念,而應該表現在具體行動上。
與賈紅輝一樣,如今,很多人都在尋找自己愛故鄉的方式。
華僑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吳情樹,出生在福建省安溪縣西坪鎮陽星村。從上大學開始,他就意識到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推動家鄉建設和發展。
讀大學期間,吳情樹帶領村里的小學生在村里募集善款,為村小學的圖書室購買書籍。吳情樹是村里第一個大學生,他相信,農村孩子要有出息,就要走出大山,讀書考學是一條比較好的路徑。
最近幾年來,吳情樹發現,家鄉的村民貧富分化比較嚴重,一些老人生活比較困難。受外出打工潮流的影響,一些孩子受到“讀書無用論”思想的影響。
“對于我們這些離開村莊的人來說,是袖手旁觀還是主動介入?”吳情樹坦言,“進城之后的我們,不能對家鄉發展持冷漠態度。”
為此,吳情樹萌生了一個想法:利用傳統的宗族血緣關系網絡,結合現代基金會運作方式募集資金,獎學、助老、濟困。
2016年,他游說在外工作、經商而且有一定經濟基礎的宗親,捐資成立了陽星村吳氏金榜宗親慈善基金會。該基金會成立以來,每年都對村里70歲以上的老人進行慰問,并對正在讀高中和大學的學生進行獎勵。
吳情樹發現,該基金會成立之前,很多住在廈門乃至安溪縣城的鄉親,一般過春節都不回鄉,尤其是“城二代”,家鄉觀念淡薄,對家鄉發展基本不關心。基金會成立后,在外工作、生活的人現在每年春節都要回到家鄉,大家坐在宗祠里,共同為宗族、家鄉的發展獻計獻策。
“我希望我們這些進城的人,能成為城市和農村溝通的橋梁與紐帶。”吳情樹說。
福州大學社會學系主任甘滿堂教授長期關注鄉賢群體,他告訴本報記者,當下也有民間學者與地方政府呼吁、動員鄉賢回故鄉參加鄉建。在一些人的眼中,鄉賢往往“非富即貴”,其實還有第三種鄉賢,他們是從鄉村走出來的知識分子,他們有知識、智慧與愛心,愿意參與鄉村建設。
在甘滿堂看來,當代鄉村建設需要挖掘傳統鄉村文化組織資源,結合現代社會經濟組織模式,將村民聯合起來,共同推動鄉村建設與發展。這種鄉村建設推進機制是一種融入鄉村文化的內生機制,具有可持續性,能夠持續不斷地促進鄉村建設與發展。
重新認識鄉村的價值
城鄉二元結構下,各類資源遵循市場經濟規律不斷向城市集結,農村似乎成了“落后”“貧窮”的代名詞。
在近年來一些自媒體呈現的鄉村圖景中,農民常常被渲染成被動、悲情、無力的群體,農村則被描述為鐵板一塊的落后地區。
事實果真如此嗎?愛故鄉,就必須重新認識鄉村的價值。
牟世明是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鳳翔鎮中川村的一位農民,也是一位農民畫家。近些年,城市化浪潮迅速吞噬了牟世明所在村莊的鄉土氣息。他形容自己的家鄉是:“省道穿村過,高鐵頭頂架。中川確實發達了,但是根丟了!”
“城市化帶來的經濟效益大得無法想象。以前村里是爛泥路,現在都是柏油路,村民生活都好得很。但是人的精神面貌不行,人變得太自私了,利欲熏心。傳統道德丟了,文化丟了。”談及此,牟世明很傷心。
為了留住鄉村記憶,喚醒人們對傳統文化的回望,多年來,牟世明四處搜尋承載農耕文明的老物件。犁、鋤、鍘……這些在村民看起來再普通不過的東西,在他眼里就是寶貝。
“農具不是貴重的東西,卻是對中國傳統文化起了決定性作用的東西。”牟世明的話樸實而又深刻。
在收藏農具的過程中,牟世明產生了辦一家民俗博物館的念頭。2015年,牟世明向有關部門正式申報成立定西市鄉村記憶博物館。2016年7月,甘肅省博物館協會傳來好消息,定西市鄉村記憶博物館入選甘肅省第三批文化遺產“歷史再現”工程博物館名錄。如今,該博物館有幾百件藏品,這些老物件承載著老手藝、老傳統。
牟世明經常在定西市鄉村記憶博物館辦農耕文化專題展,他最高興的是看到人們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回望。他的收藏之路還在繼續,他希望用一輩子去做這件事,讓更多人知道,要守住優秀鄉土文化,這是中華民族前行的力量。
鄉村的價值是無窮的。一如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院長葉敬忠所言,中國社會的文化承續,主要是靠農村社會、靠農耕文明。假如沒有農村社會、農耕文明的持續存在,中國社會將往哪里去,就會是一個未知的謎題。
故鄉,無法“身返”,也可“心返”
有一句歌詞這樣唱道:“到不了的都叫作遠方,回不去的名字叫家鄉。”
實際上,愛鄉青年不見得一定要通過自己返鄉的方式扎根老家,在“身返”條件不足時,也可以通過“心返”的方式參與鄉建。
賈紅輝說:“在勞務輸出大省,農村如今只剩老人和小孩,他們無力思考鄉村建設;而離開家鄉外出打工的青年一代,更是無心思考家鄉的未來。”
“你不管,我不管,農村誰來管?”吳情樹擔憂地說,“不能出現一批批人進城了,農村就被遺忘了的現象。”
好在,我們還有鄉愁,我們還愛著自己的故鄉。
近年來,除了像賈紅輝、吳情樹這樣的年輕人通過個人“心返”方式助力家鄉建設之外,一些社會組織也積極行動起來,搭建鄉建平臺。
2012年,中國人民大學鄉村建設中心、福建正榮公益基金會等多家機構聯合發起了“愛故鄉計劃”,這個計劃旨在以故鄉情懷喚起公眾參與家鄉建設的熱情,促進城鄉資源有效對接,共建美麗家園。2016年4月,這個計劃發展成為一個社會組織——北京愛故鄉文化發展中心。
北京愛故鄉文化發展中心總干事黃志友告訴記者,從2012年到現在,他們已經連續組織了多種活動,包括“愛故鄉——發現故鄉之美圖文征集”活動,鼓勵人們通過記錄故鄉的形式,發現故鄉之美,重新認識與定位鄉土價值;“愛故鄉年度人物征集評選”活動, 面向全國征集愛故鄉典型人物事跡,評選出愛故鄉年度人物,鼓勵和推動更多的人參與到建設故鄉的行動中來。
在黃志友看來,每個人都熱愛自己的家鄉,關鍵在于如何聚合有心的年輕人,使之不論身在何處,都能為農村家鄉作出貢獻。
“只有每個人都熱愛自己的故鄉,一起來關心、思考和推動故鄉的發展,在城市與鄉村之間、農業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才會有農村的美好前景,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快速城市化和工業化帶來的‘三農’問題。”在北京愛故鄉文化發展中心舉辦的“愛故鄉”論壇上,福建農林大學校長蘭思仁這樣說。
[結束語]
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
當《鄉愁之下,我們如何愛故鄉?》這篇稿子見報時,持續了近3個月的“民族文化·鄉愁”專欄也就結束了。該專欄發表了10篇文章,與讀者一起感知親情、回味鄉愁、審視鄉村、思考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問題。
在專欄開設時,我們曾經這樣定義“鄉愁”:鄉愁既包括對鄉親和故園情景的懷念,又包括更深層次的對作為安身立命根本的民族文化的眷念。由此,我們發問:處于急劇社會轉型期的中國,該如何守護我們的文化傳統?在這10篇文章中,盡管鄉愁情緒不一,但內核卻都是在為這個問題尋找答案。
巧合的是,在這個專欄開設之際,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以公共政策的方式,為文化傳承提供了抓手。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
我們有了鄉愁,才會去思考傳承傳統美德、重構鄉土道德、醇化民風民俗……進而看到一個民族血液里流淌的倫理觀和價值觀。這樣的鄉愁,它不是一種消極情緒,而是在堅持文化自覺、樹立文化自信。
黨的十八大以來,培育文化自信、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中華文化主體意識的文化實踐正在不斷拓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凝聚力、影響力、創造力進一步增強。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少數民族文化的繁榮發展也迎來了新的機遇。
習近平總書記有一句話:“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
民族文化滔滔汩汩,流過了千百年,滋養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每一個熱愛故鄉的人,都應該從民族文化中找到前行的信心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