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真仡鄉人致富記
春暖花開時節,貴州山區生機盎然。走進遵義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大磏鎮文家壩村,一棟棟漂亮小樓依山而建,鄉間公路上車來車往,山水田園風光中透出現代氣息,田間地頭處處是村民忙碌的身影。
“村里進進出出都是車,節假日更多。以前,大家都買摩托車,現在汽車也沒啥稀罕了。”文家壩村村委會副主任龐先林最近統計車輛時發現,全村有農用車、工程車75輛,面包車、小轎車120多輛,加起來竟有200輛左右。
誰能想到,10年前的文家壩村只有一臺拖拉機。
地處大山深處的文家壩村是道真縣的一個一類貧困村,全村610戶、2227人,九成以上村民是仡佬族。到2014年底,該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06戶、353人。由于山高坡陡,自然環境較差,加之交通落后,產業發展滯后,過去許多村民生活貧困,全村800多人外出務工。
仡佬族村民雷坤建因打工而逐漸成為小包工頭,率先買了一臺拖拉機跑運輸。今年46歲的他,現在駕駛的是一輛價值30萬元的小轎車。“我是文家壩村第一個買車的人,好多類型的車都開過,大大小小的車換了六七輛。”雷坤建說,這兩年,他看準當地政府通過招商引資在村里建設儺文化旅游項目的機會,憑借組織勞務、承包工程等,收入逐年增多,僅去年就掙了60多萬元。
文化旅游項目的建設,除了讓當地村民獲得征地拆遷補償外,還為更多山里人提供了家門口就業的機會,之前外出務工的村民幾乎全數返鄉。大磏鎮副鎮長雷洪波介紹,項目工地每天有1000多人務工,僅文家壩村打零工的就有200多人,人均月收入2000多元。不少村民還通過開辦農家樂賺取收入,目前全村已有18家食宿一體的鄉村旅館,還有6家即將開業。
2016年7月,建檔立卡貧困戶龐興輝在當地政府幫助下,新建了兩層小樓房,經營起仡鄉風情農家樂。除為游客提供餐飲外,他還將二樓4個房間裝修成客房。“3間房單價80元,還有一間60元,幾乎每天都客滿。”龐興輝說,“一個月下來能賺幾千元。”
項目帶動,產業支撐。如今,文家壩村通過調整產業結構,發展中藥材、蔬菜等種植業和養牛、養羊等養殖業,進一步拓寬了村民的致富增收渠道。
今年29歲的龐先林通過土地流轉發展中藥材,2013年種下的100畝黨參,已進入收獲期,以每畝收入3萬元計算,收益可觀。他還在村里開辦了一家農村電子商務體驗店,每月能增收4000多元。
文家壩村駐村第一書記曾祥虎說,根據市場需要,今年村里將以“公司+基地+農戶”的形式建20個大棚發展食用菌,花椰菜和辣椒也打算發展100畝。
精準扶貧使文家壩村發生了歷史性巨變。過去兩年間,全村貧困戶大幅減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4年的3860元,提高到2016年的7981元。人居環境大為改善,山腳下、公路邊,一排排新式黔北民居錯落有致,坡屋頂、雕花窗,風格清新,亮麗奪目。
從一臺拖拉機到200輛汽車,文家壩村的發展變化只是道真縣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一個縮影。截至2016年底,道真縣建檔立卡貧困戶已從2014年初的6.2萬人,減至目前的2.29萬人。
道真縣委書記劉東明表示,道真將依托生態、文化等優勢資源,通過產業扶貧、旅游扶貧等措施,加快現有貧困人口脫貧致富奔小康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