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啟宏:我獨鐘知識分子群體
與曹禺在岳陽
話劇《天之驕子》劇照,譚宗堯與濮存昕飾演
答題者:郭啟宏
提問者:劉雅麒
時間:2017年2月27日
受訪者簡介:
郭啟宏 (1940-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一級編劇。著有話劇劇本《李白》、《天之驕子》、《知己》,京劇劇本《司馬遷》、《王安石》、《花蕊》,昆曲劇本《南唐遺事》、《司馬相如》、《西施》、《李清照》,河北梆子劇本《忒拜城》、《北國佳人》,評劇劇本《向陽商店》、《評劇皇后》、《城邦恩仇》,長篇小說《白玉霜之死》等。曾獲文化部文華劇作獎、曹禺戲劇文學獎、老舍文學獎、田漢劇作獎、中國電視藝術飛天獎、中國話劇金獅獎等,是迄今為止同時獲得戲曲、話劇雙重榮譽稱號的唯一劇作家。今年北京人藝的首部原創新戲,由郭啟宏編劇、老藝術家藍天野和人藝青年導演韓清聯合執導的話劇《大訟師》,將于5月25日與觀眾見面。《大訟師》取材于傳統戲曲《四進士》,主題是人間有正義。
1當時怎樣想到要與藍天野合作和創作《大訟師》這部劇的?
藍天野老師好幾年前就想跟我合作一部戲,由他來導演,我來寫劇本。其間我們想了幾個題材都不太合適,比如他想讓我寫部關于曹雪芹的話劇,我擔心駕馭不了。前年藍天野老師向我推薦了京劇《四進士》,提議改成話劇版,當時我就覺得這個提議很有挑戰性,因為話劇改成戲曲司空見慣,比如《雷雨》就被改編成了很多戲曲劇本,但很少有戲曲成功改編成話劇的。
幾十年前我看過《四進士》這部戲,有“北馬南麒”兩個經典版本——北京的馬連良和上海的周信芳演得各有特色。我和天野老師都比較欣賞“麒麟童”(周信芳藝名)的版本。我當時把《四進士》的劇本找出來看了一遍,覺得像《四進士》這種戲曲也是比較少見的。傳統戲曲很少著意刻畫人物,但是這部戲成功塑造了宋士杰這樣一個形象——一位民間有正義感的訟師。他考過科舉,卻未仕進,后來到信陽府當了刑房書吏。他口碑很好,也知道官場的各種奧秘,為人正直,平素好打抱不平,因為經常為民伸冤鳴屈,得罪了道臺老爺,被革職后在信陽州城外開了個小客棧。他偶遇來信陽州告狀的楊素貞,認她為義女,為她伸張正義。這部戲里還塑造了毛朋、田倫、顧讀、劉題四位進士的形象。毛朋一直保持清廉正直,而其他三人當官后都腐敗了。我覺得這種人物關系的設定和故事結構挺有意思,值得一寫。
當時藍天野老師想導演這部戲,并扮演宋士杰。去年89歲的藍天野老師還與臺灣的表演藝術家李立群合作了賴聲川導演、曹禺女兒萬芳編劇的《冬之旅》。我當時看了他們的演出,覺得天野老師的想法可行,不妨一試,如果藍天野自導自演的話會是一個很大的亮點。后來人藝考慮到天野老師今年已經90了,定下來演宋士杰的是一個年輕演員。
問:創作中碰到了什么困難?
《大訟師》寫了一年左右。去年夏天我寫出了初稿,當時我對《四進士》改動的不是很多,只是變換了體裁。劇本討論時有人評價我的初稿:“這不就是沒有唱詞的京劇本嗎?”這句話挺刺激我,算是基本上把我的初稿否了。我挺認同討論的時候大家提的意見:“人藝要寫這個戲的話,得搞成有人藝風格的戲,能把這部戲脫胎換骨最好,不管是人物形象塑造還是主題立意都要有發現有創造。”我又查找了很多材料著手劇本修改,把現在所能看到的16種關于宋士杰的劇本都找來看了,多數是京劇,還有秦腔、川劇、豫劇等。這些劇里面從文本來講,有不次于周信芳版本的。第二稿的改動比較大,我們注明了“這部劇取材于傳統戲曲《四進士》”。因為突出的人物形象是訟師宋士杰,第二稿的名字也改成了《大訟師》。
2對你的創作影響深遠的業界前輩?
中山大學中文系的恩師王季思先生對我影響很大。中文系本科畢業后,我原想留在中大讀研,繼續當王季思先生的研究生。但因“出身問題”沒被批準,分配到北京市文化局工作。我和王先生一直保持著書信聯系。后來他得知我寫歷史劇,告誡我說:“希望你用做學問的精神去寫歷史劇。”這句話對我影響深遠。我每寫一部歷史劇,總是習慣性地查閱大量的文獻資料,覺得如果不把相關史料和學術成果都找到、看完,心里便不踏實。我寫的劇本后面附錄的參考文獻,少說也有幾百部。往往為了訂正某個細節的真偽,或者探究某個虛構情節是否“可能”發生,我會夜以繼日地與故紙堆打交道,幾經反復,否定之否定,那些考據連痕跡都沒有留下,或問“白干了”,我說不,“學問留下了”。北京人藝一直努力構筑“學者型的劇院”,我以為倘若認可劇本是一劇之本,那么這個“學者型”應該從編劇做起!
3當初調到人藝是因為得到曹禺和于是之的賞識?
也可以這樣說。我從中山大學中文系畢業后,一開始分配到北京文化局。幾部戲出來后,先后擔任中國評劇院和北方昆曲劇院副院長,兼任編劇。1989年秋上,得到當時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院長曹禺、第一副院長于是之的提攜,調入人藝。曹禺應該是通過我的作品了解我的,他還在全國的專業會議上當眾表揚過我的作品《南唐遺事》。我到人藝后,不到半年就寫出了話劇《李白》初稿,曹禺先生讀后給我寫了信,并集杜詩贈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白鷗沒浩蕩,萬里誰能馴。”于是之也很欣賞這個劇本,劇院決定讓濮存昕的父親蘇民來導演這個戲。后來在于是之和蘇民的幫助下,劇本反復修改多遍,1991年上演。這是我在人藝創作的第一部戲劇,由于主演濮存昕的出色表演,該劇引起了廣泛的反響,也算是沒有辜負曹禺和于是之對我的信任。
4你對近幾年中國話劇市場的發展有何看法?
我覺得北京人藝的劇作水平還是比較高的,一直堅持為藝術而創作。我在人藝寫劇本沒有稿費,只是演出的時候有少量提成。所以要是為錢寫戲的話,就不能在人藝寫。現在為錢寫作的人越來越多,這種風氣很可怕。我不喜歡近些年話劇市場的商業運作,這樣肯定沒有好作品出現。正常的戲劇現象應該是戲劇本身質量好,表、導演好,綜合性程度高,票房才有好效益;而不應反過來操作,先炒作出票房收入,再反證戲劇身價,這是不誠實的商業欺詐,不應該是藝術家的作為。藝術精品需要經由受眾的認可,歷經時間的檢驗,而不是用一時的票房高低來衡量。若用戲班老話,我希望“戲保人”,不仰仗“人保戲”。
5你說并不是為所有人寫戲,也不指望所有人接受你的劇本。
你理想的觀眾群體是?
我很贊同英若誠的這個觀點:“話劇是小眾化的藝術,是知識分子的藝術。”我認為,不同的藝術形式受眾是不一樣的,不要指望你的戲劇全民都能接受,戲劇有文野之分,觀眾也有雅俗之別,我個人覺得,昆曲是給陽春白雪看的,評劇是給下里巴人看的,而話劇是給知識分子看的。我獨鐘知識分子群體,我希望自己的作品能為知識分子服務。
高雅藝術不能追求票房而變成低俗藝術,對于俗眾,需要的是俗眾改變自身,提高品位,去向上高攀,而不是高雅藝術放棄品格,去向下低就。
6你覺得優秀的劇作家應具備什么品質?
首先要有真性情,或曰藝術良心。作品能抵達人性深處。另外,還得有天賦。其實很多人都小看了天賦的作用。愛迪生不是說過“天才是99%的汗水,加上1%的靈感”嘛,大部分人都忽略了他后面還說了一句“但那1%的靈感引領著99%的汗水”。很多人喜歡寫戲,但一百個人里能成功的至多也就一個半個,我想是因為大多數人還是缺少對戲劇的天分。
曹禺是我心目中非常優秀的劇作家。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畫家黃永玉給曹禺寫過一封信,說曹禺“失去了偉大的通靈寶玉”。我不認同這種說法,我覺得曹禺后期的創作中依然不乏非常精彩的構思。比如話劇《王昭君》里面有一個虛構的藝術形象孫美人。她在宮中熬到了白頭宮女,始終沒能得到皇帝召幸。一天接到侍寢的宣召,她滿心歡喜梳妝打扮,最后才知道是老皇帝死了,讓她去陪葬。這個人物形象我覺得是神來之筆。雖然《王昭君》這樣的作品達不到曹禺過去的高水平,但孫美人這個形象,表明他依然有充沛的靈感與藝術創作的激情。“中國話劇界的領袖”,這榮銜曹禺當之無愧,他是否失去通靈寶玉,不應問責于他。
7合作過的話劇演員中你欣賞的有?
濮存昕。濮存昕從1991年開始到現在,演了100多場話劇《李白》。非常難能可貴的是,這二十多年他一直在創造、在進步。舉個例,劇中李白在流放白帝城時有這樣一個場景設定:知悉獲得皇帝赦免后,李白在狂喜中吟誦《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云間……”近幾年我在看戲的時候發現濮存昕自己設計了一個新的動作:狂喜之中的李白把自己的包袱、行李、拐杖全都扔到長江里了。這個動作非常精彩!看李白狂喜到什么程度?什么都不要,只要一個自由身,因為他被赦免了,因為他相信“千金散盡還復來”。這非常符合李白狂放的性格,演員能創造這個動作,說明已經和角色融為一體了。濮存昕在開始演李白的時候,三十多歲,當時他很努力,想演好李白,我看得出他努力的痕跡。到現在,他六十歲了,整個人在舞臺上的狀態非常松弛,沒有刻意去追求什么,可以說是爐火純青。臺下的觀眾感覺濮存昕就是李白,李白就是濮存昕,已經演到出神入化的地步了。
還有一位,馮遠征。
8你喜歡與什么樣的人交朋友?
我寫過一個話劇《知己》。劇里馮遠征扮演的顧貞觀是清代才子。他為了營救知己吳兆騫,努力了20年。然而當吳兆騫回來時,顧貞觀發現昔日好友已經變成了一個茍且偷生的猥瑣小人。顧貞觀在失落之后,最終選擇了寬容。這部劇中有我對“知己”的思考:對朋友的付出不應該期望回報,沒必要有那么多“值不值”的計較。春秋戰國時候,為荊軻刺秦而自刎的樊於期、為伍子胥壯行而投河的農婦,都是有“士”精神的人,那是古時的社會風尚。可惜現代社會有“士為知己者死”精神的人越來越少了。生活中我交朋友主要是看人品。其實有友不須多,一二知己足矣。
9現在每天的時間安排是怎樣的?平時有怎樣的創作習慣?
我一般睡得比較晚,起得也比較晚。我今年都77了,其實這種晚睡的習慣不好。(笑)白天在家里看看書,用電腦寫點文章之類。晚上一般不怎么寫了,休息為主。
創作習慣方面,我一般寫劇會醞釀很長時間,一旦動筆開始寫,倒是很快完成。寫出初稿后,反復修改的時間也比較長。我對戲劇理論的興趣比較濃厚,經常探索一些課題。因為劇本是比較枯燥的,我更喜歡進劇場去看戲。我看戲的時候,如果哪個地方讓我感動,哪個地方讓我驚訝,哪個地方讓我費解,哪個地方讓我反感,我都會拿筆記錄下來,然后去分析、去琢磨道理。一直到現在我還保持著這個習慣。
10喜歡用什么方式放松身心?
出去散散步,玩玩電腦,或者出去旅游。不過這幾年歲數越來越大了,走路有點費勁,戴著口罩出去散步也不太舒服。另外就是看書,輪換著不同類型的書,包括自然科學,包括雜書,如棋譜、食譜之類,也算是一種休息,若“草田輪作制”。
11你重讀次數最多的一本書?
可能是曹雪芹的《紅樓夢》,讀了無數次,但時常不是從頭到尾,而是翻到哪兒,就接著往下讀,沒時間讀了就擱下。年輕時候記性好,《芙蓉女兒誄》都能背誦,現在不靈了。我有感時也去填詞,與其說啟蒙于《白香詞譜》,莫如說是受教于《紅樓夢》。
12你更偏于感性還是理性?
我很容易被感動,一直到現在,有時看戲,看新聞報道,也會感動掉淚。我在寫劇本的時候,會把自己置身所寫的形象系列之中,寫到悲痛處,自己會控制不住落淚。所以我寫劇本時一般會把房門關起來,怕家里人看到不理解。
13如果可以與古今中外任何人對話,你希望是?
我愿意移樽就教于蘇軾。我覺得東坡先生的學問比李白、杜甫還要棒。李白和杜甫的貢獻主要是在詩歌創作方面,相比而言,蘇東坡很好地兼顧了創作與理論,他自己搞創作,也探索創作的理論,而且他是個多面手,他有好幾套筆墨。當然,他還是一個很有生活品位的人,比如喝茶、燒肉,他說過的話也很值得玩味,如與朝云論“一肚子不合時宜”,與佛印談禪。不可忽略的,蘇軾在宋朝,宋朝的文人得到某種意義上的尊重,收入不低,文化氛圍很好,這些不無關系。我很久以前想寫一部關于蘇東坡的戲,但是后來發現,他太過博大精深,我寫不了。
14最近關注的社會問題?
我一直關注社會問題,也經常思考,力圖提升到哲學的高度去認識,但我從未產生過從政或改變現實的沖動。
15印象深刻的童年經歷?父母對你的性格、價值觀有什么重要影響?
童年讀書,成績不好,經常逃學,逃到河里,游泳無師自通,被老師體罰過多次,家長也每嘆“恨鐵不成鋼”。
好的影響是做人要誠實,要正直,要光明正大,不好的影響是清高孤傲。
16對故鄉的情結?潮汕人的基因在你身上是怎么體現的?
潮汕人普遍好面子,在我身上體現出爭強好勝,不肯居人后,想出人頭地,
追求完美。我后來上學成績好,事業有成,可能有潮汕人的基因在起作用。消極一面是度量不夠。
潮汕人善于經商,我沒有實踐過,這是個“未開墾的處女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