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獻忠沉銀被考古證實已發現文物過萬件
據新華社報道,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20日宣布,今年1月開始的彭山江口沉銀水下考古在兩個多月后取得重大進展:出水文物超過1萬件,實證確認了“張獻忠江口沉銀”傳說。
據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高大倫介紹,出水文物包括明王朝分封藩王及張獻忠分封嬪妃的金冊、銀冊,以及西王賞功金幣、銀幣、大順通寶銅幣、銀錠,戒指、耳環、發簪等各類金銀首飾和鐵刀、鐵劍、鐵矛、鐵箭鏃等兵器。僅帶銘文銀錠上的地名就涉及明代的20余府、州、縣。
北京大學教授李伯謙等30多位考古學家現場考察后認為,這是中國傳說中的、記載的幾處皇家藏寶中唯一被找到,且是由考古機構科學發掘出的批量寶藏;出水文物數量之多、等級之高、種類之豐富,具有極高的科學、歷史、藝術價值;對研究明代的政治史、經濟史、軍事史和生活史等具有重要意義,可謂展開了一幅中國明朝晚期的社會歷史畫卷。
江口沉銀遺址距離四川省會成都市約50公里,位于岷江主河道和流經成都市區的府河交匯處。據一些地方縣志記載,1646年,明朝末年著名農民起義首領張獻忠順岷江南下轉移財物,在此遭明將楊展伏擊,戰敗船沉。當地幾百年來傳說不斷,稱有整整1000船金銀財寶沉于江底,有一句歌謠說:“誰人能識破,買盡成都府。”然而由于并無正史記錄,對于江口沉銀是否存在、具體地點在哪兒,之前史學界長期存在爭議。
近年來,在岷江彭山江口段河道施工過程中陸續發現了一些與張獻忠有關的文物,為破解歷史之謎提供了線索。發掘項目于2017年1月5日啟動,截至3月15日已發掘面積1萬余平方米。
本次考古發掘不僅是四川首次開展的水下考古發掘項目,也是中國考古界首次在內水區域開展圍堰考古,運用了大量新技術和最新科技手段。此外還面向全國公開招募了志愿者,為公眾參與考古提供了平臺。
據了解,由于發掘只能選擇在枯水期開展,距離今年發掘工作結束還有約一個月。盡管出水文物數量巨大,但專家認為,目前的發現可能僅為江口沉銀考古的冰山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