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網絡文藝批評理論的建設與研究
蓬勃發展的網絡文藝不僅對網絡文藝批評實踐提出了現實要求,也要求學界及時推進網絡文藝批評理論研究。網絡文藝批評在批評的性質、對象、主體、方法、標準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殊性。
20世紀中葉之前,西方文藝批評史上出現了四大批評形態或類型,即傾向于作品和外在世界關系的“模仿”說、傾向于作品和欣賞者關系的“實用說”、傾向于作品和藝術家關系的“表現說”、傾向于作品本身的“客觀說”。
筆者所致力的媒介文藝學研究認為,四大批評類型忽略了文藝活動中媒介要素的存在,特別是今天的數字媒介時代,網絡媒介的強勢介入使文藝活動中其他要素及其關系發生了根本性改變,催生出了網絡文藝新形式。如果考慮到媒介要素的存在,批評家就有可能傾向于從作品(更確切的說是文本)和媒介的關系進行批評實踐,從而形成不同于以往四大批評類型的新批評形態或批評范式。傾向于文本和網絡媒介關系的新批評范式就是新媒介文藝批評,或者直接可將之稱為網絡文藝批評。
當然,由于網絡媒介是對其他要素進行聯接和整合的綜合性要素,網絡文藝批評也超出了傾向于作品和一個要素關系的邏輯,而是走向了以網絡為媒介場、各個要素即時互動的文藝活動整體。
復合立體的文藝實踐
一般而言,人們會在傳統“文藝”即“文學”加“藝術”的意義上理解網絡文藝。這樣,網絡文藝就成為了“網絡文學”和“網絡藝術”的合稱,網絡文藝批評的對象就是“網絡文學”加“網絡藝術”。而事實上,網絡文藝的現實發展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傳統的文學和其他藝術形式得以確立的作品、符號、門類的邊界。
首先,網絡文藝的現實存在形態不再呈現為嚴格意義上的“作品”,而成為了真正的“文本”。“作品”指的是有邊界的、有獨立區分性的、完成了的物化產品,這是書寫印刷文化時代載體媒介的固態化、條塊分割性造成的現實結果。與“作品”相比,“文本”突出的是編織性,它并無邊界和獨立區分,是彼此交錯的、連綿不斷的、生成中的符號聯合體。問題是,這樣的符號聯合體,在印刷環境中只能停留于概念層面。由于網絡媒介的溶質性、超鏈接性、生成性,使符號單元或“文本塊”之間可以實現真正的互文交織,可以使每一個文本塊中都有通向另一文本塊的節點,一種互文性、跨符號的文本形態真正地變成了現實。正因如此,“網絡文學”文本在實體書出版后就不再屬于網絡文藝范疇了。
其次,網絡文藝已經打破了文字符號和其他藝術符號各自為政、少有染指的狀態,傳統意義上的“語言藝術”和“非語言藝術”很難再有清晰的界限,更多地形成了文字、圖像、聲音等多種符號相復合的復合符號文本。
再次,在藝術門類的劃分上,今天的網絡文藝既不屬于傳統意義上的文學、藝術中任何一種,也不是文學和各種其他藝術形式的簡單相加,而屬于它們的“間性”藝類,是傳統意義上的文學和美術、攝影、電影、電視劇、動漫、游戲等形式在賽博空間中的交合,形成的是文、藝、技滲透交融的新形態。在這個意義上,可以把按印刷時代慣例創作并在網絡上傳播的文學作品交給傳統文學批評,把按播放型制作程序制作并放到網上播放的攝影、影視、動漫等作品交給傳統的相應門類藝術批評。而上述只存在于賽博空間中的復合符號、跨傳統意義上的文學和其他藝類、具有“間性”特點的文藝文本以及以此文本為中心的文藝活動,才是網絡文藝批評的對象。
合作開放的聯合批評
進入數字新媒介時代,面對網絡文藝,各種個體化主體的批評活動都遭遇到困境。當代學者批評家是具有專業素養和專業批評知識的主體,但他們的專業素養和知識來自印刷文化時代,在批評實踐中往往以印刷文化時代建構起來的文藝觀念、思維方式、理論模式和批評方法套用于新生的網絡文藝現象,難免錯位操作,隔靴搔癢。有些專業批評家已經有了轉型意識,開始走進網絡文藝現場,怎奈網絡文藝文本浩如煙海,立足于已經習慣的傳統精英式、個體化、文本解讀方式,很多時候無法實施有效批評。
在網上,公眾批評的一支已演化為了數量龐大的“網民批評”,他們不受傳統理論觀念的束縛,所發評論更貼近網絡文藝本身。但除了一些優質批評言論外,更多的批評帖子感性有余理性不足,形式上也體現著隨意性、偶感式等特點。網文作者批評最可取之處是能從切身創作體會出發,現身說法,為新學者提供生產經驗。不過他們批評言論的出發點具有較強的功利性,即他們與網民交流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了解接受者需要,并隨時轉換寫作策略和方向。網文作者批評話語本身也還停留于創作談的層次,還不能形成具有反思性、學理性和一定高度的批評話語。此外,網編批評的長處是熟悉網文市場需求,并能在作者和接受者之間找到平衡點,但他們的批評過于重視技術操作,而缺乏批評深度和學理性。
總之,今天網絡文藝批評領域如上四種主體的個體化批評都各有優長,也都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單獨的各類個體化批評很難取得應有的成就。要對今天的網絡文藝形成切實有效批評,需要建構學者、作者、編者、接受者聯合式批評主體。聯合式批評主體已經超出了傳統印刷文化中那種以個體為單位的自律性的孤立、封閉、凝固主體模式。網絡文化使原來的現代性孤立、封閉、凝固的個體走向合作、開放、流動,為數字交互性的新型聯合式主體的形成提供了可能。
20世紀以來的文藝批評方法異彩紛呈,不一而足,作為后起的網絡文藝批評,這些批評方法都可以采用。不過,這些批評方法還是基礎層面的,或者說是個體批評主體行為階段主要采用的。網絡文藝批評特殊性之一在于有個體批評行為,更需聯合主體行為。聯合主體批評活動要求在批評方法上采用合作式批評方法。具體操作中,它需要各方個體主體確定位置、明確分工、建立合作性話語生產機制。受眾粉絲從接受需要出發,在低層的接受一端進行初步的批評話語生產;創作者從創作表達出發,在低層的創作一端進行另一種初步的批評話語生產;編者處于批評結構體中間層,利用溝通作者和讀者的中介優勢,對讀者批評話語、作者批評話語進行翻譯、加工、整理,形成初級批評話語體系;學者利用所掌握的理論和批判思維、邏輯思維優勢,對編者提供的初級批評話語做進一步的加工、提升、定型,最后形成成熟的網絡文學批評話語體系。
不同的文藝批評范式會使用不同的批評標準。與傳統批評范式相比,網絡文藝批評首先需要從網絡媒介與文本的關系著眼,延伸至網絡空間中的文藝活動整體。
豐富多維的批評標準
網絡文藝批評標準至少包括如下幾個具體方面:一是網絡生成性標準。網絡文藝之所以為網絡文藝,首先是網絡媒介被引入文藝活動后,創生出了不同于以往的文藝特色。因此網絡文藝活動各個環節中對數字化網絡生產和審美潛能開發的程度,就構成了網絡文藝批評的首要標準。
二是跨媒介和跨藝類標準。與傳統文學、藝術相比,網絡文藝的特色之一是去邊界、去阻隔、跨符號、跨藝類,今天的某些“網絡文學”正是以文字與圖像、聲音多種符號的復合性跨界到影視、動漫、游戲領域,彰顯出了不同于傳統文學的特性。跨媒介和跨藝類程度于是就成為了一個評價標準。
三是虛擬世界的開拓標準。在文本與世界的關系上,網絡文藝的重要價值不表現為如何真實地反映了現實世界,而表現在對可能世界的開拓上,這個可能世界是在網絡虛擬空間和文學想象空間交相輝映中產生的。虛擬世界的開拓程度自然成為了一個評價標準。
四是主體間合作生產標準。網絡媒介為文藝生產者和接受者(實質為合作生產者)開辟出了充分的互動合作生產條件,往往表現為創作者設置基本藝術構架,接受者或者表達意見參與具體設置,或者與創作者設置的文本框架交互生產,形成新文本,然后再進入欣賞狀態。具體批評中,需要把合作生產性作為一個重要衡量尺度。
(作者單位:杭州師范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