孑與2:期待多元而精致的文化
如果網絡文學對大眾來說是一個尚未明確定位的一種新事物,對我來說,網絡文學寫作已經成為了我賴以謀生的唯一手段。
我知道,還有跟我情況一樣的人,這個數量很龐大,要以十萬,百萬計。
網絡文學養活了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人,作為一個從業者,我從不敢對我的飯碗有半分褻瀆的想法。
從我在電腦上敲下《唐磚》兩個字的時候,我就已經成了一個網絡作家。
網絡作家要做的是把一個個健康的、美麗的故事完整的展現給每一個讀者,讓他們在享受故事之余,能對我們現在的世界多一份期許,多一些希望,也多一份來自精神的享受。
自從蒼頡造字以來,文字作為一種記錄信息的符號被我們的先人們當做最寶貴的財富一代代的流傳下來。
既然是記錄信息用的,這個符號經過多重組合之后就多了很多含義,這也正是我們人類智慧的一種具體體現。
誰都不能否認網絡文學也是一種文化,而多元文化正是我們這個世界最瑰麗的地方,也是我們的世界之所以多姿多彩的原因所在。
正因為多元,才能滿足人們多變的文化需求,有喜歡陽春白雪的,自然就有喜歡下里巴人的,在文化面前,沒有高低之分,也不應該有標簽歧視。
因此,我以我的職業為榮,并希望他能繼續發展,最后變得蓬勃起來。
誠然,和所有的文化一樣,網絡文學也難免出現泥沙俱下的狀況,我以為,這是多元文化造就的一種分歧,就像有白天就一定會有黑夜一般自然。
經過文化浪濤的洗禮過后,金子和泥沙一定會有一個明確的界定,最后終將留下好的,摒棄壞的。
過度的解讀網絡文學的好處和壞處顯然都是偏頗的,只要我們全體網絡作家能夠秉著一顆對讀者負責,對我們自己負責的心,就一定能寫出真正的好網絡作品來,最終做到傳揚后世。
事實上,很多年前還涇渭分明的網絡作家和傳統作家之間的鴻溝,已經被信息時代的新傳媒抹殺的不見蹤影。
最讓人歡喜的是,我們能在網絡上看到各種形式的作品,他們會在一個平臺上經過摩擦,碰撞之后,會生出新的東西來。
這個新的東西就應該是我們夢寐以求的文化結晶。
兼容并蓄是中華文化的特質,這也是龍的變化,更是華夏版圖的變化。
我只希望我們的文化能夠更加多元一些,更加精致一些,最終他將催生出璀璨的,不朽的偉大作品,我對此堅信不疑。